在豆角[豆角是蔷薇目豆科豇豆属的一年生蔬菜。]种植过程中,蓟马[蓟马是昆虫纲缨翅目的统称。]可以说是豆角上的第一大害虫,如果蓟马防治不当它们就会进行大量繁殖然后爬到豆角花蕾、嫩叶和豆条上进行挫伤危害、吸食汁液,从而引起豆角出现异常落花落蕾、嫩叶卷曲皱缩和豆条上出现挫伤斑痕的现象,除此之外在豆角蓟马大爆发时它们还能够携带毒源传播豆角病毒病而抑制豆角的正常生长最终影响豆角产量。
很多农户都知道豆角蓟马危害的严重性,但也表示豆角蓟马很难搞定,他们经常用各种药剂[药剂学是研究药物配制理论、生产技术以及质量控制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如噻虫嗪、啶虫脒、噻虫胺、甲维盐和乙基多杀菌素等进行防治但防效却不理想,有的甚至都打不死虫,这表明豆角蓟马对这些药剂已经产生了较大的抗性[抵抗能力,植物的抗性是指植物具有的抵抗不利环境的某些性状;如抗寒,抗旱,抗盐,抗病虫害等。],那该怎么办呢?别慌,农户朋友们可以试下溴氰虫酰胺[酰胺是一种化学物质,在构造上,酰胺可看作是羧酸分子中羧基中的羟基被氨基或烃氨基(-NHR或-NR2)取代而成的化合物;也可看作是氨或胺分子中氮**上的氢被酰基取代而成的化合物。]这个配方,对抗性蓟马效果不错。
什么是溴氰虫酰胺呢?
溴氰虫酰胺跟氯虫苯甲酰胺[甲酰胺是一种化合物,无色透明液体,略有氨味,是合成医药、香料、染料等的原料,也可作为溶剂用于合成纤维的抽丝、塑料加工、木质酪素墨水的生产等。]一样都属于双酰胺类化合物且都还在专利保护期内,这表明该药剂还没有被大面积进行使用,豆角上的蓟马对该成分的抗性较小。溴氰虫酰胺的杀虫机理与氯虫苯甲酰胺一样,即药剂的有效成分[有效成分是化学,生物学,药物学广泛应用的术语,指一种混合物中,对生物体代谢或者化学反应起作用的成分。]接触害虫身体并身体进入害虫体内后会作用在鱼尼丁受体上,有效成分的作用会使受体通道的开发时间比正常时间长,这样就能让药液的有效成分更多的释放到害虫的细胞内最终导致害虫瘫痪死亡,从而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期,不仅如此溴氰虫酰胺还有强渗透性[渗透性是生物膜所具有的特性,指由浓度差引起的水分净移动的能力,如土壤和多孔岩石,指其允许水通过的能力;对于空气扩散器而言,是指允许空气通过的能力。]、优秀的内吸性和传导性,这样能让药液广泛分布于作物的各个部位而起到更好的杀虫保护作用,所以溴氰虫酰胺对蓟马、蚜虫、白粉虱等小虫具有较好的防效。
溴氰虫酰胺对豆角抗性蓟马效果如何呢?来看下
试验材料:10%溴氰虫酰胺悬浮剂[防沉淀剂一般指悬浮剂。]
试验作物:正处于花期和结荚期的豆角
试验前: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豆角花上爬满了蓟马,虫口基数大且很多都是跑到花瓣内部的花柱附近进行危害的,同时在个别豆条上我们也发现上面密密麻麻爬满了蓟马若虫,基数非常大。于是我们使用10%溴氰虫酰胺悬浮剂20ml兑30斤水后对豆角进行均匀喷雾,并于药后24小时进行观察。
试验结果:在药后24小时我们对之前的处理组进行回访观察,发现标记点花朵上的蓟马已经中毒出现翻身死亡的现象,剥开合并的花瓣可以看到里面还有大量的死虫,最后我们观察了多个标记点并进行记录和统计,结果表明10%溴氰虫酰胺悬浮剂兑30斤水防效豆角抗性蓟马,药后1天的防效在95%以上。之后我们进行了连续跟踪即药后3天、7天和10天分别进行观察,发现试验豆角田的花朵开得很漂亮,没有蓟马的危害,这表明溴氰虫酰胺对豆角抗性蓟马具有良好的防治持效期,同时也没有发现在使用溴氰虫酰胺后豆角出现异常落花落叶等异常现象,这表明溴氰虫酰胺在豆角上使用对豆角的花朵、嫩叶和豆条安全。
蓟马中毒死亡
溴氰虫酰胺对抗性蓟马效果好,但也不能长期单一使用或者乱用,唯有掌握一些使用技巧才能发挥最佳防效
1、豆角的花朵一般都是早上开发中午之后就进行闭合,花朵闭合之后再打药就很难打到蓟马了,所以农户们在使用溴氰虫酰胺防治蓟马时最好选择在早上豆角开花、蓟马活跃时进行喷雾,这样能大幅度提高蓟马死虫率。
2、溴氰虫酰胺对抗性蓟马效果虽好,但也不能长期单一使用,最好能与其他药剂如甲维盐、乙基多杀菌素等进行混用或者轮换使用,同时在蓟马发生初期或者豆角开花初期进行使用,这样用药才能取得较好的防效。
3、溴氰虫酰胺能有效防治隐蔽性较好的蓟马主要得益于其具有较强的内吸性和渗透性,但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不能与有机硅、植物油和嘧菌酯、氟啶胺等具有强渗透性的助剂和杀菌剂一起混用,以免出现药害。
总而言之,豆角上的蓟马确实是个难啃的骨头,在豆角蓟马对多种老成分药剂产生高抗性的情况下,溴氰虫酰胺是一种对抗性蓟马具有不错防效的药剂,农户们应该学会珍惜、合理利用并加强农业基础防治,这样才能更好防治住蓟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