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斑叶蝉发生规律、为害特点和防治措施

葡萄斑叶蝉[叶蝉科Cicadellidae 昆虫,隶属于半翅目(Hemiptera)头喙亚目 (Auchenorrhyncha)叶蝉总科(Cicadellidea)为一类害禾谷类、蔬菜、果树和林木等的昆虫。]发生规律、为害特点和防治[防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áng zhì,译为预防和治疗或预防和治理。]措施

张华普等

葡萄斑叶蝉发生规律、为害特点和防治措施

1 为害情况

葡萄斑叶蝉在整个葡萄生长季节均可造成危害,其主要以成、若虫[不完全变态昆虫的幼虫被称为若虫(nymph)。]聚集在葡萄叶片[叶片是叶的主体部分,通常为一很薄的扁平体,有利于光穿透叶的组织以及最大面积的吸收光、二**碳进行光合作用。]背面刺吸汁液危害。被害叶片表面最初表现为褪绿色的白色小斑点;危害重时白点密集,连片成大白斑块,叶片上白斑连片,光合作用功能丧失;严重受害[受害,汉语词语,出自《后汉书·皇甫嵩传》,释义为受到伤害,遭受损害。]后整个叶片苍白,并自叶缘向内焦枯,造成提前脱落,严重影响葡萄的产量和品质以及枝条的发育、花芽的分化和树势等 [吉山花瑶自媒体网络首发]。被害叶片体内呈现随着葡萄斑叶蝉种群增大,叶绿素、丙二醛(MDA)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过**物酶(POD)和超**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加等生理变化 [7-8] 。此外,成、若虫边取食边排泄蜜露,污染果实表面色泽而降低葡萄的商品价值 。

2 形态特征

2.1 成虫[成虫(adult,imago)生物学概念,为幼虫、若虫的对应词。]

体长2.0~2.6 mm,翅长2.9~3.3 mm 。翅半透明,上有不规则斑纹。其中,越冬[词目:越冬 拼音:yuèdōng 英文: 释义:犹过冬。]代成虫体色及斑纹颜色较深,体黄色,斑纹呈深褐色,腹部背面各节有黑色斑;夏季成虫色浅,体淡黄白色,大部分个体前翅的斑纹淡褐色,少部分个体无斑纹,雄虫较雌虫色深,腹部的腹节背面中域具有黑褐色斑块 。初羽化成虫体白色,亦无斑纹。成虫复眼黑色,头顶有两个明显的黑色圆斑,之间有一暗色纵纹;前胸背板前缘有几个大小不同的淡褐色小斑点排成横列,有时消失;小盾片前缘左右各有一大三角形黑斑;腹部第2节处最宽,后渐尖 。雄虫尾部有二叉状交配器,黑色稍弯曲;雌虫尾部有黑色的产卵[产卵指卵生动物将卵从母体中排出的过程,这里是指广义的卵,包括受精卵、未受精卵以及包在卵膜内的初期胚胎。]器,上有突起 。足3对,端爪为黑色,后足发达,善跳跃 。

2.2 若虫

共5龄。初孵若虫体呈(乳白 )白色,长0.5 mm,复眼红色,活动缓慢;2~3龄时体为黄白色;4龄时体呈菱形,长约2.0 mm,复眼呈暗褐色,胸部两侧可见明显翅芽;末龄体长2.5 mm,呈黄白色,翅芽伸至第2腹节以上 。

2.3 卵

乳(黄白 [6,10] )白色 ,稍透明,长约0.2 mm ,呈肾状 (或长椭圆形,稍弯曲 )。常散产于叶背的叶脉中,以中脉居多;少数产于叶柄。产卵部位可见褐色斑痕 。

3 发生规律

葡萄斑叶蝉以深色型成虫在葡萄园[《葡萄园》为厦门市竹树基督教堂内部刊物,每月一期,每月中下旬出版。]的枯枝落叶下、杂草丛中、地面土(石)缝内,或在葡萄下部的老蔓皮层下随枝蔓埋入土中越冬;或葡萄园附近的林带(杨树、榆树等)、果园(苹果、桃、梨、杏、桑等)树干老翘皮下、基部裂缝中和杂草上及设施温室葡萄上、居民点墙缝中等处越冬 。其中,在树干越冬多在树体的背阴面 。

不同地区葡萄斑叶蝉发生代数不同,各地每年各代发生时间早晚亦略有差异。在新疆1年发生4代 。一般在2月中旬[中旬,拼音是zhōng xún,指每月十一日到二十日的十天,为中旬。],越冬代成虫(第4代)随开春气温的逐渐升高,开始慢慢活动,此时活动范围主要在越冬场所附近。2月底至3月初陆续迁出越冬场所,至3月中旬,当白天气温达到10~15 ℃时,葡萄斑叶蝉全部迁出越冬场所 。先在发芽较早的杏、梨、桑、榆树及杂草等寄主上取食为害,4月上、中旬葡萄发芽展叶后即转移到葡萄上危害,直到6月上旬,发生高峰期是4月底至5月初。4月底越冬代成虫开始产卵,5月上旬1代若虫孵化[孵化(incubation)是发生于卵膜中动物胚胎,破膜到外界开始其自由生活的过程。],若虫盛期在5月下旬,5月底出现1代成虫,6月中旬左右达盛期。自5月底开始越冬态与夏型成虫混合发生。2代卵于6月中旬开始孵化,6月下旬至7月初为孵化高峰,成虫羽化期在7月初左右。3代卵于7月底开始孵化,8月上旬末左右为孵化高峰。4代卵8月底开始孵化,9月中旬左右为孵化高峰,10月中旬左右仍能见到少量若虫,成虫9月底开始逐渐变色,10月下旬左右迁入越冬场所越冬 。在宁夏、甘肃天水和豫西等地区1年发生3代 。同新疆地区,翌年开春先在葡萄园杂草中和周围树木上活动,等葡萄开墩长叶后迁移到葡萄上取食危害。越冬代成虫(第3代)5月上旬开始产卵,5月中旬1代若虫孵化,6月上旬末出现1代成虫,7月上旬达盛发期;6月中旬2代卵产生,7月上旬2代若虫孵化,7月下旬2代成虫开始出现,盛发期为8月中旬;8月上旬3代若虫孵化,8月下旬出现3代成虫,盛发期为9月中下旬,并于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初迁入越冬场所 。

葡萄斑叶蝉成、若虫在田间呈聚集分布,并且随种群密度的变化,呈现“扩散-聚集-扩散-聚集”的变化规律 。其在植株上的分布和温度变化密切相关。在棚架式葡萄园,当春季平均气温20~30 ℃,种群趋于分布于藤架中、高部位,而随着夏季温度的升高,种群向中、低较荫蔽的部位转移 。该虫第1、2代各虫态发育比较整齐,世代明显,以后各代重叠发生 。越冬代雌、雄成虫性比越冬前和越冬后分别为2.1:1和2.7:1 。传播方式主要为葡萄销售时夹带有虫的叶片和育苗移栽传播 。成虫田间抽样技术宜采用Z字形法,若虫宜采用平行跳跃法 。

4 生活习性

4.1 成虫

性活泼,爬行迅速,稍受惊吓即迅速飞蹦;怕光,喜欢荫蔽环境,常在较阴蔽的叶片背面取食和栖息,迁移性较弱 。羽化多在白天进行,尤以上午8~11时居多。初羽化的成虫基本上不活动,翅柔软呈灰白色,大约2 h后,翅即可伸展、硬化,但飞翔能力仍较弱 。成虫羽化后2~5 d开始交配,交配多在早晨温度较低时进行,交配时雌、雄虫的腹部呈180°的连在一起,头部相反 。田间雌、雄性比约为1:0.81 。多数成虫在交配后第2天开始产卵。单雌产卵量越冬代平均26粒;第1、2代平均52粒。成虫产卵历期4~8 d,平均6 d,产卵后期较长 。该虫专性取食较强,春季葡萄展叶后至秋季叶片枯死前均以取食葡萄为主,春秋两季的过渡寄主为藜科、十字花科、茄科植物及梨树等,并且在其上滞留期较短 。该虫活动受温度影响较大,春、秋两季或夏季早晨、傍晚气温较低时反应迟钝,活动缓慢,多潜藏于叶背面不活动;干旱、温度较高时反应敏捷,活动增多,稍遇惊扰即便飞离,部分成虫有早、晚停留在阴凉湿润土壤表面的现象 。越冬代成虫累计存活时间长达7.5个月以上 [9] ,其在葡萄展叶取食补充营养后才产卵。葡萄斑叶蝉成虫的繁殖力很强,可多次产卵 。解剖显示,每雌每胎有成熟卵6~8粒,据此推测每雌大约可繁殖8~10次 。温度对越冬代成虫的繁殖力影响较大,28 ℃时繁殖力最大,平均60.3头/雌 。该虫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宽,耐寒性较强。不耐雨水冲刷,频繁降雨和骤雨,虫量急剧下降 。

4.2 若虫

习居性强,转移危害性弱 ;活动灵活,受惊迅速爬行 ;怕光,喜欢在光线相对较弱的叶片背面叶脉两侧取食。喜食成熟营养丰富的叶片,不喜欢为害幼叶和老叶。一般植株中、下部叶片受害较重。据调查,隐蔽的中部叶片受害率达90%以上,而光照充足的中部叶片受害率为35% 。各龄若虫每次蜕皮前从腹末端分泌粘液,使虫体附着叶背,因此蜕下的皮多粘于叶背 。刚蜕皮时,体嫩,在叶背面不活动,受惊后活动很慢,稍后变快。温度对卵孵化时间及各龄若虫发育历期影响较大,在19~31 ℃范围内,28 ℃、31 ℃下卵孵化时间较其它温度处理早4 d;各龄历期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其中28 ℃是最适合葡萄斑叶蝉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温度 [9] 。光周期对葡萄斑叶蝉若虫发育历期的影响不大(25 ℃下) 。

4.3 卵

散产,多产于成熟未老化的叶背叶脉处的表皮下,以中脉处为多,不喜欢产卵幼叶和老叶,以叶片绒毛少的品种着卵量多 。

葡萄斑叶蝉发生规律、为害特点和防治措施1

5 发生因素

5.1 气候条件

冬季温暖,少严寒,降雪量小;春季开春早、气温回升快,有利于葡萄斑叶蝉安全越冬。夏季高温、干早,降雨少;秋季气温偏高,有利于该虫的繁殖、扩散和危害 。

5.2 管理水平

发生轻重与葡萄园的管理精细度密切相关。种植者对斑叶蝉的危害性重视不够,管理粗放,生长季打副梢、去老叶等修剪不及时,树冠郁闭,园内杂草丛生,或防治时期不当,选用药剂防效差,均有利于斑叶蝉发生为害。冬前不及时清园,或放任不管的果园,越冬基数高,翌年发生重 。

5.3 品种

一般叶背绒毛少的品种受害重,绒毛多的品种受害轻 。此外,品种抗虫性与叶片中单宁、粗蛋白及赖氨酸的含量相关程度高,呈负相关关系 。

5.4 栽植方式及周围环境

凡栽植密度大,地势潮湿,枝叶茂密的果园受害程度重 ;葡萄园周围杂草多,四周林带较好,附近有苹果、桃、梨、杏和桑等果园时,受害程度也重 。此外,园区附近设施农业的发展也成为斑叶蝉严重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

6 防治措施

6.1 监测预警

加强葡萄斑叶蝉监测工作,做好其田间发育进度调查,结合黄板诱虫,预报各代成虫盛孵期和高峰期,预测若虫的盛孵期、高峰期,常年监控,及时预警,提早采取防治措施 。若虫采用人工调查;成虫利用黄色粘虫板监测,统计时可运用微小昆虫自动计数软件系统(Bug Counter)进行自动计数,该软件适用于诱虫量在100~500头/(板·面),准确率85%以上 。

6.2 加强检疫

实行苗木标准化生产,严格检疫,杜绝斑叶蝉传播和扩散 。

6.3 农业防治

建园时避免与苹果、梨等混栽或邻近 ;建园后合理套种、邻作,园内和周围避免种植玉米、蔬菜以及匍匐类等作物,以减少中间寄主 。田间合理施肥灌水,增施有机肥,控制氮肥用量,提高葡萄自身抗性;及时抹芽、修剪、去副梢、摘心捆蔓、减少下部叶片,保持葡萄架面通风透光良好及植株合理负载 。其中修剪整枝时,架下光照面积占架面积的1/5~1/6 。生长期及时清除杂草;秋后彻底清园,狠抓越冬寄主梨树、枣树刮皮工作,降低越冬虫口基数 。此外,成虫产卵盛期,结合田间管理摘除中下部虫量较大的老叶,并带出园外集中销毁或深埋 ,亦可产卵高峰期合理延长浇水间隔期,适当降低湿度,创造不利斑叶蝉产卵条件 。

6.4 物理防治

利用黄色粘虫板诱杀葡萄斑叶蝉各代成虫,该方法尤其适用于葡萄成熟期以及春季防治越冬代成虫。立架葡萄园悬挂于架面靠近根部的第1或2道铁丝上,与铁丝方向平行 ;棚架葡萄园春季黄板悬挂于架面上10 cm,部位以植株中、下部诱杀效果最佳;7~8月黄板悬挂于架面下10 cm处,在中部诱杀效果最好 。每667 m 2 悬挂30块左右 。春季刮风黄板易粘附尘土以及当板面粘满虫时均要及时更换,可根据诱杀情况7 d左右更换1次。

6.5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葡萄园各季节常见天敌主要有寄生螨、蜘蛛、瓢虫、姬猎蝽和塔六点蓟马等 。其中优势天敌纤赤螨以幼螨体外主要寄生葡萄斑叶蝉1~2低龄若虫;成螨则直接捕食若虫 。蜘蛛的主要类群是球腹蛛科(八斑球腹蛛)、蟹蛛科、圆蛛科、狼蛛科(以丁纹豹蛛为主) 。详见表1。在发挥天敌作用的同时,可在春季葡萄开墩时,3月底~4月中旬喷施石硫合剂,清除越冬虫卵及病害 。每年葡萄萌芽后即喷l:l:10的波尔多液,驱避成虫产卵和兼防多种病害 。冬季埋土时,喷施石硫合剂,降低越冬基数 。若虫期使用5%天然除虫菊素乳油800~1000倍液 、0.26%苦参碱水剂800~1000倍液 、0.3%印楝素乳油800倍液 、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4000倍液 ,24.5%阿维柴油乳剂1000倍液 和99%矿物油油剂600倍液 等喷雾,喷药选择在早晨或黄昏斑叶蝉活动性差时进行,喷洒要均匀周到,尤其叶背面。

表1 葡萄园葡萄斑叶蝉主要捕食性天敌

葡萄斑叶蝉发生规律、为害特点和防治措施2

6.6 化学防治

6.6.1 防治关键期

全年重点抓住4次防治关键时期:抓好早春越冬代防治(4月底~5月初);狠抓第1代若虫防治(5月下旬~6月上旬);注重第2代若虫防治(7月中下旬);采收后及时做好秋季防治(9月中下旬) 。以若虫第l代和秋季防治是关键,早春越冬代防治视虫情而定 。

6.6.2 防治用药

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可选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7500~10 000倍液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3000倍液 或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7500~10 000倍液 、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 、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 、3%啶虫脒乳油1500~2000倍液等定向喷雾,其中,噻虫嗪配药时要进行2次稀释。喷施杀虫剂时可混配渗展宝、菲蓝、一可佳、杰效利、弹指间等增效剂以延长持效期,提升用药效果 。

6.6.3 防治细则

采取统防统治,依据相关实施方案,以生态区(或村、队)为单位每年统一时间、统一药物、统一浓度、统一方法进行大田全面防治。统防统治可先把农业园区、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集体经济组织等作为突破口,然后再向条件成熟的镇村、社区延伸 。防治要坚决彻底,不留死角,注意喷防农家庭院及葡萄园周围的林带、杂草,要求喷雾均匀、周到、细致,做到防不漏墩,墩不漏叶 。此外,用药时要注意合理轮用或混用,并有针对性的应用环保、低毒、高效的新型农药,同时严格把控农药的喷洒剂量、调配浓度、安全间隔等 ,将专业化统防统治与农药减量化使用技术有机融合,以使防控效果最大化。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