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白芨,(学名:Bletilla striata)又名连及草、甘根、白给、箬兰、朱兰、紫兰、紫蕙、百笠、地螺丝、白鸡娃、白根、羊角七。]常见的病害及防治[防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áng zhì,译为预防和治疗或预防和治理。]
病害主要为块茎腐烂病、根腐烂病、叶褐斑病、叶斑灰霉病[灰霉病是露地、保护地作物常见且比较难防治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属低温高湿型病害,病原菌生长温度为20~30℃,温度20~25℃、湿度持续90%以上时为病害高发期。]。
叶斑灰霉病
防治办法:清除病株残体,发病早期摘除下部病叶;及时采取药剂防治。早期可以使用益富源白芨营养液[营养液是采用环境生物生态共生技术和菌根共生原理经生物发酵、化学螯合、物理活化等工艺合成的一种新型营养液。]喷洒防治,若是已经发病则需要轮换使用以下药剂:50%多菌灵[多菌灵又名棉萎灵、苯并咪唑44号。]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600~800倍液
黑斑病[黑斑病是指植物叶片上出现黑斑。]
黑斑病是花卉和蔬菜类作物上的主要病害,发生普遍,为害严重,在白芨上种植上较易发生。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枯枝或土壤中越冬。翌年5月中下旬开始侵染发病,7~9月为发病盛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扩大再侵染。
防治方法:早期可以使用益富源白芨营养液浸根防治,一般可以用50%的多菌灵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也可在栽苗时浸苗基部10分钟。
根腐病
防治措施:对于此病,以预防为主[安全生产上的“预防为主”方针,是带有规律性的认识,也是预防事故的最有效措施。],发病后无根治效果的方法。
预防方法:雨水过多是病害流行的主要条件,降雨早而多的年份,发病早而重。低洼积水、通风不良、光照不足、肥水不当等条件有利于发病。及时喷洒补充土壤益生菌[益生菌是一类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是定植于人体肠道、生殖系统内,口腔,能产生确切健康功效从而改善宿主微生态平衡、发挥有益作用的活性有益微生物的总称。],同时苗床加强通风排水。
白芨常见的虫害及防治
白芨虫害主要为**害虫[**害虫,指的是一生或一生中某个阶段生活在土壤中危害植物**部分、种子、幼苗或近土表主茎的杂食性昆虫。],**害虫是白芨的大敌,食害假鳞茎、幼芽、根茎,造成缺苗死苗,**害虫主要有蝼蛄(啦啦蛄)、蛴螬(金龟子)、金针虫[金针虫是叩甲(鞘翅目Coleoptera叩甲科Elateridae)幼虫的通称, 广布世界各地, 危害小麦、玉米等多种农作物以及林木、中药材和牧草等,多以植物的**部分为食, 是一类极为重要的**害虫。](叩头虫[叩头虫属于鞘翅目叩甲科(亦称叩头虫总科),它们的种类很多,全世界已经发现的就达8000多种,在中国已知约600种。])和地老虎[昆虫名,属鳞翅目,夜蛾科。](截虫)。
1、蛴螬。
金龟子的幼虫,取食作物的幼根、茎的**部分,常将根部咬伤或咬断,危害特点是断口比较整齐,使幼苗枯萎死亡。
2、金针虫。是叩头虫的幼虫,危害是咬食块茎,特点是将幼根茎食成小孔,致使死苗、缺苗或引起块茎腐烂。
3、蝼蛄。
在**咬食刚播下的种子或发芽的种子,并取食嫩茎、根,危害特点是咬成乱麻状,同时蝼蛄在地表层活动,形成隧道,使幼苗根与土壤分离,造成幼苗调枯死亡。
4、地老虎。
幼虫食性很杂,白天潜伏土中,夜晚出土危害,危害特点是将茎基部咬断,常造成作物缺苗断条。
防治技术:在蛴螬、金针虫发生严重地区,应以拌肥、闷种为主,蝼蛄发生严重地区,以毒饵为主;地老虎发生严重地区,以深翻灭卵,除草杀虫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办法。
用90%敌百虫1000倍液或75%辛硫磷[辛硫磷杀虫谱广,击倒力强,以触杀和胃毒作用为主,无内吸作用,对鳞翅目幼虫很有效,在田间因对光不稳定,很快分解,所以残留期短,残留危险小,但该药施入土中,残留期很长,适合于防治**害虫, 剂型 50%,45%辛硫磷乳油,5%颗粒剂。]1000-1500倍液灌根。
辛硫磷对害虫有强触杀以及胃毒作用,对鳞翅目幼虫有特效。特别适用于防治**害虫。每亩用50%乳油250毫升加水250千克浇灌;或者每亩用50%乳油250毫升拌土撒施;或者每亩用3% 粒剂10公斤撒后浇水。辛硫磷在光照下易分解,应在阴凉避光处贮存,在田间喷雾时最好在傍晚进行。
其它白芨害虫
此外,蚜虫、蜗牛和蛞蝓、鼠害也是威胁白芨生长的害虫。
蜗牛和蛞蝓:6%四聚乙酫粒剂诱杀,每亩5-8公斤;或者撒一些食盐,注意施用后不喷水,喷完水后,苗床微干后撒播。
白芨病虫害的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结合土地轮作、物理捕杀、生物防治的办法,尽量减少药剂的用量,多使用益生菌产品防治,有机无公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