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布与危害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又称烂腰病,是一种在玉米中部茎秆[茎秆,纤维素(cellulose)是由葡萄糖组成的大分子多糖。]和叶鞘[叶鞘(leaf sheath)指呈鞘状包围着茎的、叶的基部,是由叶原基 下部细胞分裂而成,也有的生成象叶舌状的附属器官,通常具有伸长区,由于细胞的居间生长,分别向上下两个方向伸长,并分化成纵列平行的维管束。]部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为主的细菌性病害[植物体发育不良、枯萎或死亡,一般由细菌、真菌、病毒、藻类或不适宜的气候与土壤等因素造成,属于自然灾害。],发病部位极易折断,严重影响玉米的抽穗或结实。玉米细菌性茎腐病是热带和亚热带玉米种植区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在温热地带玉米产区也有发生。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在我国的发病范围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吉林、陕西、甘肃、河北、天津、河南、山东、安徽、浙江、福建、海南、广西、四川、云南等有发生,并在四川、河南主要玉米区发生较重。
二、症状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一般在玉米生长中期发生,近年来,发病期常提早至拔节期[禾谷类作物生长过程中,茎的节间向上迅速伸长的时期。]。病菌主要侵染[昆虫或多细胞寄生物寄居在寄主的皮肤、粘膜表面或其附属器上,持续地侵扰寄主的现象。]部位为植株[植株(学名:Angiospermae)包括根﹑茎﹑叶等部分的成长的植物体。]茎秆和叶鞘,也能侵染苞叶和雌穗。病原菌主要通过叶鞘或茎节处气孔、水孔及伤口侵染玉米植枺。
玉米拔节期发病:叶基部呈现水渍状腐烂[腐烂,指烂掉;有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病斑不规则[不规则是没有规律可循的意思。],褐色或黄褐色,腐烂部有或无特殊臭味,有黏液;心叶上部呈灰绿色失水萎蔫枯死,严重时用手能够拔出整个心叶,形成枯心苗和丛生苗,甚至引起幼苗死亡,造成田间缺苗断垄;轻病株心叶扭曲不能展开。
玉米生长中后期发病:发病初期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病斑,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在大多数品种上有浅红褐色边缘,病健组织交界处水渍状尤为明显;发病植株叶片尤其是心叶失水呈灰绿色萎蔫状干枯;叶鞘下方茎秆上有褐色病斑,呈梭形或不规则形,病组织软化,腐烂下陷;在高湿条件下,病斑沿叶鞘和茎秆向上下两方迅速发展,纵剖茎秆可见髓部组织腐烂空松,维管束剥离,在部分品种上变褐色,严重时植株常在发病后3~4d因茎秆腐烂而倒折,溢岀黄褐色或乳白色腐臭菌液,造成无法正常抽穗结实;在轻微侵染和干燥条件下病害扩展缓慢,有时形成凹陷干腐病斑,植株生长不良,病部以上叶片发黄,雌穗瘦小,籽粒灌浆不满,病部也易折断;病原菌通过侵染苞叶、穗轴侵入雎穗,或者从雌穗顶部直接侵亼,导致整个雌穗腐烂,籽粒白色、乳白色或红色、红褐色,表面常被白色菌膜。
三、防治技术
1. 选用种植抗病品种
玉米品种对细菌性茎腐病的抗性,尚未见系统研究报道。田间观察表明,不同玉米品种间的发病率存在差异。一般来说,马齿型玉米的抗病力较强,爆裂型次之,甜玉米最易感病;早熟品种的抗病能力比晚熟品种弱。在病害的常发区,应种植在当地表现抗细菌性茎腐病的品种。
2. 化学防治
在玉米喇叭口期喷施杀菌剂进行防治,20%叶枯净可湿性粉剂、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均有预防作用。当田间出现病株后,马上喷施5%菌毒清水剂600倍液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粉剂4000倍液,重点喷施茎部2~3节处,防效较好。同时有研究表明,壳聚糖对玉米细菌性茎腐病菌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由于玉米细菌性茎腐病是由植株气孔或伤口侵入的病害,玉米苗期、中期及时防治蚜虫、蓟马、玉米螟、棉铃虫等害虫,以免造成伤口,可减轻被细菌性茎腐病菌侵染,可喷施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防治害虫。
3. 农业防治
1>与非寄主作物轮作 与大豆、其他食用豆类作物或紫花苜蓿等轮作。
2>清洁田园 田间发现病株后及时拔除,并携出田外深埋或集中烧毁。重病田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消除病残体,防止菌源扩散或越冬,减少翌年初侵染源。当相邻地块有病害发生时,应及时喷药预防。
3>加强栽培管理 科学施肥,多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勿偏施氮肥,氮、磷、钾肥施用比例适当且植株健壮的田块发病轻。同时,应避免在低洼地种植玉米,高畦栽培,注意开沟排水,雨后清沟、排渍降湿。在6月干旱时严禁大水漫灌,7~8月密切关注当地天气预报,在旱涝不均的情况下,如连降暴雨要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而引起该病重发为害。另外,在田间作业时,尽可能减少机械损伤,以免增大病菌侵入的概率。
来源:《中国农作物病虫害》
植医堂,国内领先开创的“人工智能+网络植物医院”在线平台,提供一站式的农作物健康在线诊疗服务。
更多资讯敬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上海植医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