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树疮痂病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

作者简介:桃园庄主,桃专业研究生,祖籍山西洪洞大槐树,生于九达天衢运河畔,辗转岱下、金陵、中原(师从王力荣研究员)求学,一路与桃相伴,定于岱下躬耕务桃,悉心钻研桃业10余载,走遍大江南北桃产区。

桃疮痂病又名黑星病,黑痣病,是桃树常见病害之一。桃树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时,病果表面出现黑点甚至发生龟裂,严重影响商品价值。在我国各地普遍发生,尤以高温多湿的浙江一带发病最重,主要为害[基本信息为害详细解释“为害”一词中的“为”相当于“使”,古代就有这种用法。]果实[果实(英文名称fruit)是被子植物的雌蕊经过传粉受精,由子房或花的其他部分(如花托、花萼等)参与发育而成的器官。],也能为害枝梢和叶片[叶片是叶的主体部分,通常为一很薄的扁平体,有利于光穿透叶的组织以及最大面积的吸收光、二**碳进行光合作用。]。油桃更容易感染。除为害桃外,还能侵害李、梅、杏、樱桃等核果类果树。

桃树疮痂病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

桃树疮痂病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

1、症状特征

果实发病时出现绿色水渍状小圆斑点,后渐呈暗绿色,直径2到3毫米。本病症状与细菌性穿孔病很相似,但病斑带绿色,严重时一个果实上可有数十个病斑。病菌[病菌是引起人类疾病的细菌 和病毒,统称为病原菌或致病菌(pathogenic bacterium)。]的侵染只限于表皮,病部木栓化,停止生长,随果实膨大,形成龟裂。病斑多出现于果肩部;幼梢发病,初生浅褐色椭圆形小点,初期暗绿色,后变浅褐色,秋天呈褐色、紫褐色,严重时小病斑连成大片;叶片发病,叶背出现多角形或不规则的灰绿色病斑,以后两面均为暗绿色,渐变褐色到紫红色。最后病斑脱落,形成穿孔,严重时可导致落叶。

桃树疮痂病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2

2、发病规律

病菌在1年生枝的病斑上越冬,次年春季重病原孢子以雨水、雾滴、露水传带感染发病。从入侵到发病,病程较长,果实为40~70天,新梢、叶片为25~45天。一般情况下,早熟品种发病轻,中晚熟品种发病较重。病菌发育最适温度20~27℃,多雨潮湿的天气或黏土地、树冠郁闭[林分中林木树冠彼此互相衔接的状态。]的果园容易发病。

桃树疮痂病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3

3、防治技术

(1)加强桃园管理,及时进行夏季修剪,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防止郁闭,降低湿度。桃园铺地膜,可明显减轻发病。果实套袋也是一种有效的办法。

(2)冬剪时彻底剪除病枝并烧毁,减少病原。

(3)药剂[药剂学是研究药物配制理论、生产技术以及质量控制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防治:芽膨大前期喷布波美3~5度石硫合剂,铲除越冬病原;落花后半月至7月份,根据天气情况,每半个月喷布次,多菌灵[多菌灵又名棉萎灵、苯并咪唑44号。]、苯菌灵、甲基硫菌灵、咪鲜胺、嘧菌酯、吡唑[吡唑(英文名称Pyrazole)又名;1,2-二氮唑(1,2-Diazole);二氮二烯五环;邻二氮杂茂;是白色针状或棱形结晶,从乙醇中结晶的吡唑是无色针状晶体。]醚菌酯、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其他三唑类药剂),均对此病有效。不要重复用单一药品,要交替使用。

吡唑醚菌酯,谢花后使用效果好;

谢花后每10-14天一次药剂,早期预防最为重要。得了病,神仙来了也白搭,充其量只能做到抑制继续蔓延。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