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锈病[由4,00 0种以上真菌引致的几千种重要经济植物和杂草的病害。]是玉米生长后期一种病害[植物体发育不良、枯萎或死亡,一般由细菌、真菌、病毒、藻类或不适宜的气候与土壤等因素造成,属于自然灾害。],随着秸秆大量还田,发生[发生最早出自汉 张衡《东京赋》:“既春游以发生,启诸蛰於潜户。]和危害[危险灾害。]程度越来越严重[严重又名严立三(1892-1944),湖北麻城人。],甚至比玉米大小斑病的危害还严重。已经由次要病害成为玉米生长后期的主要病害。具有传播距离远,扩展速度快,发生范围广,造成损失大等特点,一般减产10%~30%,严重时减产可达50%以上。
危害症状
玉米锈病主要危害玉米的叶片[叶片是叶的主体部分,通常为一很薄的扁平体,有利于光穿透叶的组织以及最大面积的吸收光、二**碳进行光合作用。],多从下部叶片先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发病初期,在叶片上散生或者聚生淡黄色的小点,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逐渐增多,病斑逐渐凸起,形成黄褐色或红褐色的疱疹斑,成为病菌[病菌是引起人类疾病的细菌 和病毒,统称为病原菌或致病菌(pathogenic bacterium)。]的夏孢子堆,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发出铁锈色的粉末,称为夏孢子,后期病斑或其附近又出现黑色疱斑,即病菌的冬孢子堆,疱斑破裂后,又散出黑褐色粉末。发病严重时,整张叶片可布满锈褐色病斑,引起叶片枯黄,严重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后期叶片提前干枯。
发病规律
玉米锈病是一种典型的空气传播病害,病菌附着在玉米病残体上,随秸秆还田留在土壤内越冬,发病温度范围15-35℃;最适发病环境温度为20~30℃,相对湿度95%以上,病菌孢子在侵入叶片时,需要高湿和叶面结露,前期由于湿度不够,一般很少发生。玉米进入抽穗期[抽穗是禾谷类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等)发育完全的穗,随着茎秆的伸长而伸出顶部叶的现象。]后,田间湿度大,为病菌的繁殖创造了条件,常常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
(1)目前,玉米南方锈病,已经成为一种常发生的病害,在播种前,选择抗病品种是预防南方锈病最有效的方法。
(2)喷药防治,在玉米锈病发生前或发生初期,可结合防治玉米大小斑病,用75%肟菌酯·戊唑醇[戊唑醇,一种高效、广谱、内吸性三唑类杀菌农药,具有保护、治疗、铲除三大功能,杀菌谱广、持效期长。]水分散粒剂15~20克,或4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20~30毫升,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均可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和蔓延。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的农业实用技术,欢迎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