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是高经济价值作物,如果管理得当,一亩可收益5-6万,但是种植成本也很高,如果碰到病虫害爆发,轻则减产,重则绝收,所以病虫害防治[防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áng zhì,译为预防和治疗或预防和治理。]一定要注意,下面总结常见的草莓病虫害高清图谱,以及发生时期和防治药剂[药剂学是研究药物配制理论、生产技术以及质量控制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希望对更多的种植草莓有帮助!
病害
1、草莓炭疽病
草莓炭疽病是草莓苗期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发生在育苗期(匍匐茎抽生期)和定植初期,结果期很少发生。
一般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率在50%以上,尤其是育苗季,一旦发生炭疽病,整块苗田的苗子很可能全部染病。主要危害匍匐茎、叶柄、叶片[叶片是叶的主体部分,通常为一很薄的扁平体,有利于光穿透叶的组织以及最大面积的吸收光、二**碳进行光合作用。]、托叶、花瓣、花萼和果实,造成局部病斑和全株萎蔫枯死[枯死,读作kū sǐ,汉语词语,意思是枯萎而死或指死亡。]。
匍匐茎、叶柄、花茎发病症状都表现为近黑色的纺锤形或椭圆形病斑、稍凹陷,溃疡状,湿度高时病部可见肉红色黏质孢子堆。
匍匐茎和叶柄上的病斑扩展成为环形圈时,病斑以上部分萎蔫枯死。
短缩茎发病时先嫩叶失去生机下垂,逐渐枯死,随着病情加重,则全株枯死。
无病新叶不出现矮化、黄化、畸变症状,但是枯死病株根冠部横切面观察,可见自外向内发生褐变,而维管束未变色。
浆果受害,产生近圆形病斑,淡褐至暗褐色,软腐状并凹陷,后期也可长出肉红色黏质孢子堆。
发生时期:苗期,及8月中下旬-10月上旬
预防药剂:代森联、咪鲜胺、辛菌胺、代森锰锌、二氰蒽醌;
治疗药剂: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吡唑.代森联、嘧菌酯、溴菌腈、康普森[康普森适用于宫寒、痛经、骨盆歪斜,性冷淡、妇科疾病、男性病、延缓更年期。]斑立健。
特效药[特效药(tè xiào yào),指对某种疾病有特殊疗效的药物。]配方:斑立健+咪鲜胺或者斑立健+苯醚甲环唑,对炭疽病效果独特,在草莓育苗时使用效果较为明显。
田间管理[田间管理( tiánjiān guǎnlǐ)是指大田生产中,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栽培过程所进行的各种管理措施的总称。]:移栽成活后打老叶,再结合喷药防治。
2、青枯病
草莓青枯病是细菌性维管束组织病害,多见于夏秋季高温时的育苗圃及初栽期。
发病初期,草莓植株下位叶1~2片凋萎脱落,叶柄变为紫红色,植株发育不良,随着病情加重,部分叶片突然失水,绿色未变而萎蔫,叶片下垂似烫伤状。起初2~3天植株中午萎蔫,夜间或雨天尚能恢复,4~5天后夜间也萎蔫,并逐渐枯萎死亡。
将病株由根茎部横切,导管变褐,湿度高时可挤出乳白色菌液。严重时根部变色腐败。
发生时期:苗期,及8月中下旬-10月上旬
防治药剂:中生菌素、春雷霉素、络氨铜、噻唑锌、叶枯唑、氢**铜、壬菌铜、可杀得三千、康普森枯克、细菌立健
特效药配方:细菌立健+枯克+康尔根,对青枯病效果独特。
田间管理:避免重茬,移栽之前进行土壤消毒处理,多使用微生物菌剂,增加通风透光、减少病原。
3、细菌性叶斑病[叶斑病是甜瓜重要病害之一,分布较广,各地都有发生,一般在春、秋两季发生较重。]
草莓细菌性叶斑病是育苗期和栽植缓苗期的重要病害之一。
初侵染时在叶片下表面出现水浸状红褐色不规则形病斑,病斑扩大时受细小叶脉所限呈角形叶斑,故亦称角斑病或角状叶斑病。病斑照光呈透明状,但以反射光看时呈深绿色。
病斑逐渐扩大后融合成一体,渐变淡红褐色而干枯;湿度大时叶背可见溢有菌脓,干燥条件下成一薄膜,病斑常在叶尖或叶缘处,叶片发病后常干缩破碎。严重时使植株生长点变黑枯死。
发生时期:苗期,及8月中下旬-10月上旬
防治药剂:中生菌素、春雷霉素、乙蒜素、络氨铜、噻唑锌、叶枯唑、氢**铜、壬菌铜、可杀得三千、康普森细菌立健
特效药配方:细菌立健+噻唑锌,对细菌性叶斑病效果独特。
田间管理:避免重茬,多使用微生物菌剂和菌肥,增加通透性。
4、黄萎病
草莓黄萎病是真菌性维管束组织病害。是移栽期前后发生较重的病害之一。
初期叶片边缘水浸状,叶片、叶柄产生黑褐色长条形病斑,然后叶片萎蔫、缺素,无新叶生长,病株下部叶片变黄褐色时,根便变成黑褐色而腐败,最终整株地上部分萎蔫、枯死,根部腐烂。有时植株的一侧发病,而另一侧健康,呈“半身凋萎”症状。
中心柱维管束不变红褐色。
发生时期:9月下旬至10月份开始发病
防治药剂:敌克松,恶霉灵或甲霜.恶霉灵,申嗪霉素,乙蒜素
无特效配方,整地时最好进行土壤消毒或者高温闷棚,避免重茬,增施有机肥,特别注意补充有益微生物,移栽时使用土之星微生物菌剂,防止田间积水,避免重茬,移栽时用恶霉灵沾根。
5、芽枯病(立枯病)
芽枯病又称草莓立枯病,是土壤真菌病害,在整个草莓生育期均可发病,常与草莓灰霉病[灰霉病是露地、保护地作物常见且比较难防治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属低温高湿型病害,病原菌生长温度为20~30℃,温度20~25℃、湿度持续90%以上时为病害高发期。]混合发生。
主要危害花蕾、新芽、托叶和叶柄基部,引起苗期立枯,成株期茎叶腐败、根腐和烂果。
植株基部发病,在近地面部分初生无光泽褐斑,逐渐凹陷,并长出米黄色至淡褐色蜘蛛巢状菌丝体,有时能把几个叶片连在一起。
侵害叶柄基部和托叶时,病部干缩直立,叶片青枯倒垂。
开花前受害,使花序逐渐青枯萎蔫,急性发病时呈猝倒状。
花蕾和新芽染病后逐渐萎蔫,呈青枯状或猝倒,后变黑褐色枯死。茎基部和根受害,皮层腐烂,地上部干枯容易拔起。
从幼果、青果到熟果都可受到侵害,被害果病部表面出现暗褐色不规则斑块,僵硬,最终导致全果干腐。
发生时期:整个草莓生育期均可发病。
气温低及遇有多阴雨天气易发病,寒流侵袭或高温等气候条件发病重。
多湿多肥的栽培条件容易导致病害的发生蔓延。
密闭时间长,通风不及时,密度过大,灌水过多,高温高湿,发病早而重。
防治药剂:多抗霉素,百菌清,异菌脲,肟菌酯等
常与灰霉病混发,注意综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