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害[基本信息为害详细解释“为害”一词中的“为”相当于“使”,古代就有这种用法。]特点 以幼虫[幼虫,是动物个体发育中颇具形态和生理特点并有胚胎性质的发育阶段;一般具有暂时性专有器官或构造以适应其独自生活方式的需要,但在直接发育形式下的幼体则无此情形。]蛀入茎内为害心叶、生长点、幼穗。苗期受害[受害,汉语词语,出自《后汉书·皇甫嵩传》,释义为受到伤害,遭受损害。]长出的心叶上有椭圆形[椭圆形是由圆形变成的长圆形,比圆形扁。]或长条形小孔洞,后发展为纵裂长条状,致叶片破碎,抽出的新叶扭曲或枯萎。受害株分桑增多,植株矮化,抽穗延迟,穗小,秕谷增加。幼穗形成期受害出现扭曲的短小白穗,穗形残缺不全或出现花白穗。近年该虫为害呈上升的趋势。
形态特征 成虫[成虫(adult,imago)生物学概念,为幼虫、若虫的对应词。]体长2.3—3mm,翅展5—6mm,体鲜黄色。头部、胸部等宽,头部背面有1钻石形黑色大班;复眼大,暗褐色;触角3节,基节黄褐色[ 此条目暂无内容,欢迎您参与编辑,享受分享知识的乐趣。],第二节暗褐色,第3节黑色膨大呈圆板形,触角芒黄褐色,与触角近等长。胸部背面具3条黑色大纵斑,腹部纺锤形[纺锤形是一种基本几何图形,其形状与纺锤相似故而得名。],各节背面前缘具黑褐色横带,第1节背面两侧各生1黑色小点。体腹面浅黄色。翅透明,翅脉褐色。足黄褐色,财节末端暗黑色。卵长0.7一lmm,白色,长椭圆形。末龄幼虫体长约6mm,近纺锤形,浅黄白色,表皮强韧具光泽。尾端分两叉。蛹长6mm,浅黄褐色至黄褐色,上具黑斑,尾端也分两叉。
生活习性 福建年生2—3代,湖南、湖北、贵州、云南、浙江等地年生3代。湖南新宁一带翌年3月底一4月上旬,成虫把卵产在秧苗上,4月中旬孵化,初孵幼虫借露水沿叶背向下移动侵入心叶为害直至5月中旬化蛹,6 月羽化。二代幼虫于6月下旬一7月上旬孵化,为害孕穗及抽穗期的水稻。第二代成虫羽化不整齐,羽化后飞至红薯田,9月下旬一10月陆续到马铃薯、秋养、秋菜、看麦娘及早播冬小麦叶片上产卵。卵散产,一般一叶一卵。冬暖夏凉的气候适其发生,日均温35℃以上,幼虫发育受阻。多露、阳光不足、环境潮湿、田水温度低为害重。海拔3000m以上的山区受害更重。
农药防治[防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áng zhì,译为预防和治疗或预防和治理。]方法 (1)单季稻[一年只种一季稻的一种稻作制度。]、双季稻混栽山区尽量不种单季稻,可抑制发生量。(2)采用狠治一代,挑治二代,巧治秧田[秧田是汉语词语,读音为yāngtián,意思为培育水稻秧苗的田块。]的策略。一代为害重且发生整齐,盛期也明显,对防治有利。成虫盛发期、卵盛孵期是防治适期,当秧田每m2有虫3.5—4.5头或本田每100丛有虫1—2头或产卵盛期末,秧田平均每株秧苗有卵0.1粒,本田平均每丛有卵2粒时开始防治成虫喷洒80%敌敌畏乳油[乳油是农药制剂的一种,它是将较高浓度的有效成分溶解在溶剂中,加乳化剂而成的液体。]或50%杀螟松乳油,每667m2 50ml,对水50kg。防治幼虫用40%乐果乳油150—200ml对水50kg喷雾,也可用50%杀螟松乳油,每667m2用药100ml,对水 50kg;秧田可用3%克百威颗粒剂,每的7m2 2—3kg,拌细土20kg撒施。对带卵块的秧田,可用40%乐果乳油250倍液浸秧根1分钟,也可用50%杀螟松乳油300倍液或36%克螨蝇乳油 1000倍液浸秧根。浸秧时间需根据当时温度、秧苗品种及素质先试验后再确定,以防产生药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