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面积水稻[水稻是草本稻属的一种,也是稻属中作为粮食的最主要最悠久的一种。]即将进入破口[破口是汉语词汇,拼音 pò kǒu,出处《红楼梦》第五二回。]抽穗[抽穗,指禾谷类作物发育完全的幼穗从剑叶鞘内伸出的时期或状态。]期,是多种病虫集中危害的关键时期,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害是常用的。而农民朋友常不知道唑类药对水稻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两对独立基因中的一对显性基因本身不能控制性状的表现,但对另一对基因的显性表现有抑制作用,使F2的表现型比例为13:3,这种现象称为抑制作用。],根据经验随意加量造成抽穗困难现象,抽穗后变成空秕粒,对产量影响大。
一,在水稻抽穗时会出现抽穗困难,是什么原因?
有的是[有的是强调很多的意思。]品种本身包颈现象发生较重,遇不良环境条件时表现得更为严重;有的是施药[施药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shī yào,指施舍药物。]不当,如在抽穗前过量施用唑类杀菌剂[杀菌剂是用于防治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的一类农药。]等,或者施用精唑禾草灵等除草剂影响水稻生长。
需要注意的是,戊唑醇、烯唑醇、已唑醇、丙环唑等唑类杀菌剂会抑制水稻体内赤霉素[赤霉素,是广泛存在的一种植物激素。]的形成,在水稻上部节间拔长期使用,特别是加量使用时,可能抑制节间拔长,导致抽穗困难,影响水稻灌浆结实。
二,唑类杀菌剂大多量合适?
唑类杀菌剂正常用量下对水稻的抑制作用,一般需1周左右才能消失,如果在1周内连续使用这类杀菌剂,会产生叠加效应。
施药后是否产生过度抑制,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水稻长势、水稻对这类药的敏感性、温度、用药量大小等。用药量高,水稻长势弱,水稻品种株高矮、穗下节间短(其体内产生赤霉素的能力较弱),施药后突遇低温,更容易发生过度抑制现象。
在施药前后一段时间温度较高而且平稳的情况下,每亩用戊唑醇纯药10~15克防治稻曲病[又称伪黑穗病、绿黑穗病、谷花病、青粉病,俗称“丰产果”。],一般不会影响水稻正常抽穗。防治稻曲病,注意在水稻破口前5~7天用药,使用唑类农药按推荐用量防效不会差,不一定要过多增加用量。
三,水稻用量过大出现抽穗困难有没有解救措施?
水稻在抽穗期出现抽穗困难现象,喷施赤霉酸[赤霉素九二零(gibberellin,GA)是在研究水稻恶苗病时发现的,它是指具有赤霉烷骨架,能剌激细胞分裂和伸长的一类化合物的总称。]能促进抽穗,有利于颖花授粉受精,减少空秕粒。一般每次每亩用赤霉酸纯药0.2~0.5克加水50公斤均匀喷雾,生长正常的地段尽量不喷药。第一次施药后3~5天,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再次喷药。如果水稻抽穗期出现比较明显的抽穗缓慢现象,可以立即按上述剂量喷施赤霉酸促进抽穗,防止包颈。如果有条件,可以考虑结合施破口药喷施碧护0.136%赤·吲乙·芸薹可湿性粉剂,促进水稻抽穗和灌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