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记忆——打棉花药

作者:管廷军 朗读:甜甜

鲁西南记忆——打棉花药

鲁西南记忆——打棉花药1

鲁西南[鲁西南,即山东的西南部,包括菏泽、济宁、枣庄和聊城南部。]的棉花[棉花,是锦葵科棉属植物的种子纤维,原产于亚热带。]

鲁西南是产棉区,小时候[时候,指季节;节候;事情、过程或情况经过的时间。]老家种植的主要作物是棉花和小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小麦的丰收解决了温饱问题,棉花的丰收也基本解决了花钱问题,所以棉花和小麦对农民来讲,是至关重要的物资。那时候种植的棉花还不是抗虫棉[抗虫棉目前分为转基因单价抗虫棉和转基因双价抗虫棉。],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棉铃虫[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鳞翅目,夜蛾科,广泛分布在中国及世界各地,中国棉区和蔬菜种植区均有发生。]大爆发,在棉花的花期和果期必须经常喷打农药[农药,是指农业上用于防治病虫害及调节植物生长的化学药剂。],否则棉花就会被棉铃虫吃的精光,没有收成,农民白忙活一年。

那时候棉铃虫繁殖[繁殖,是生物为延续种族所进行的产生后代的生理过程,即生物产生新的个体的过程。]非常快,危害也非常大,专家或者有经验的农业技术员土研究出很多方法都不能控制棉铃虫的爆发。一开始是用高效农药氯氰菊酯、敌杀死等,打一次能管用很多天,后来棉铃虫慢慢产生了耐药性,高效农药也不管用了,专家建议地里面挖坑蓄水,晚上用黑光灯照射,利用昆虫的趋光性来消灭棉铃虫成虫,以减少棉铃虫的繁殖,我们村每块棉田地里都挖了很多诱蛾的水池,但最终效果甚微。

鲁西南记忆——打棉花药2

逮虫子[虫子在计算机用语里表示“错误、故障”,指由于程序中存在的语法错误或逻辑错误而导致程序运行发生的错误。]

抑制棉铃虫最有效的办法还是经常打药,那时候平均每三天都要给棉花打药一次,我们家地多,往往刚给这一块地刚打完药,那块地又该打药了。对打药漏网的虫子还得人工捕捉,我比较怕虫子,不敢用手直接掐死它,就用棉花叶子包住虫子,然后再掐死。

暑假期间是棉花生长最旺盛的时节,也是棉铃虫繁殖的最快时期,必须每2-3天给棉花打一次药,否则就控制不住棉铃虫的繁殖。我那时候是十三四岁的年纪,已经开始帮助大人干农活了,每到暑假给棉花打药便是我的主要任务之一。

鲁西南记忆——打棉花药3

那时使用的还是老式喷雾器[喷雾器是喷雾器材的简称,喷雾器是利用空吸作用将药水或其他液体变成雾状,均匀地喷射到其他物体上的器具,由压缩空气的装置和细管、喷嘴等组成。],军绿色的,单肩背的,一桶药液大概有三十斤左右,将农药算好比例,用“药CC”量好农药,兑入喷雾器中加满水,混匀,再密封好盖子,然后像给自行车打气一样给喷雾器打气,知道感觉打不动为止,再单肩背起来给棉花喷药。由于药桶内的压力会越来越小,一桶药液需要打3-4次气,才能将药液喷完,很是费劲。条件好的人家会有双肩背的喷雾器,一只手压气,一只手喷雾,很是方便,也省劲,每当打药很累很够的时候,多想拥有一个双肩背的喷雾器,能省很大力气。

鲁西南记忆——打棉花药4

老式喷雾器

一般夏天的早晨是不能打药的,因为早晨有露水,药液会顺着露水流下来,效果不好,阴天也不敢打药,一下雨,就白打了。所以一般是在晴好天气的半上午之后开始打药,我那时候个子矮,棉花长得又高,站在棉花地里面都看不到我,天气很热,棉花地里面也不通风,闷热的感受可想而知,往往一上午下来,浑身湿透,汗水混着药液,衣服紧贴身子,肩部被勒出一条红红的印子,心里迫切盼望中午到来,可以回家吃饭休息。

鲁西南记忆——打棉花药5

那个时候农村条件差,农村人又不太爱惜自己的身体,在打药时一般不采取什么防护措施,所以打药中毒的人很多,但是多不至于危机生命,经常听说邻居出现恶心、呕吐、眩晕等中毒的症状,但是那时候都不太在乎,最多是到村里面的药铺拿几片药吃吃,缓解一下症状,回头还得继续干活。农民的身子骨没有那么娇贵,不像现在吃个青菜还怕农药残留,蔬菜的农药残留量比起浑身湿透药液的农民来说,危害能有多大?生活条件好了,人的身体也娇贵了。

鲁西南记忆——打棉花药6

棉花花

现在老家还在种植棉花,但品种换成了抗虫棉,基本上不用打药了。辛劳的父老乡亲也省去了打药和捉虫之累,少年也不需再背上沉重的药桶去打药。

社会在发展,生活在提升。回忆过去,珍惜当下!

感谢巨野农商银行蔡杰田友情朗读

鲁西南记忆——打棉花药7

蔡杰田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