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韭菜[韭菜,(学名:A. tuberosum Rottl. ex Spreng.)别名:丰本、草钟乳、起阳草、懒人菜、长生韭、壮阳草、扁菜等;属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特殊强烈气味,根茎横卧,鳞茎狭圆锥形,簇生;鳞式外皮黄褐色,网状纤维质;叶基生,条形,扁平;伞形花序,顶生。]病毒病
1.危害[危险灾害。]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叶片是叶的主体部分,通常为一很薄的扁平体,有利于光穿透叶的组织以及最大面积的吸收光、二**碳进行光合作用。]或根部。表现为:①叶片扭曲,叶尖端外翻,开裂、折叠、叶尖干枯萎缩;②叶片呈黄色条纹状,褪色部位呈黄色斑驳状;③植株矮小、病叶狭窄,生长不良或卷叶,呈匍匍状,心叶停止生长。④根系发育不良,根系呈黄褐色、根毛稀少。病情严重的花叶明显,叶片生长很差,叶尖枯萎,失去食用价值。
2.发生规律:病毒主要靠桃蚜传播,也可通过韭菜收割时汁液传播。生产上栽培韭菜常播种1次收割3~5年,桃蚜和汁液传毒常使韭菜病毒病逐年加重,尤其是秋季带毒的病株[词语病株拼音bìngzhū 注音ㄅㄧㄥˋㄓㄨ引证解释发生病害的植株。],越冬后蚜虫[蚜虫,又称腻虫、蜜虫,是一类植食性昆虫,包括蚜总科(又称蚜虫总科,学名:Aphidoidea)下的所有成员。]发生期又引起该病扩展。一般4~5月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重,以后随着气温的升高,韭菜的生长又进入正常,9~10月第二次发病。
3.防治[防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áng zhì,译为预防和治疗或预防和治理。]方法:
(1)人工隔离:韭菜苗床要远离韭菜、大葱田,防止蚜虫飞来传毒。育苗时苗床上要覆盖防虫网[防虫网是一种采用添加防老化、抗紫外线等化学助剂的聚乙烯为主要原料,经拉丝制造而成的网状织物,具有拉力强度大、抗热、耐水、耐腐蚀、耐老化、无毒无味、废弃物易处理等优点。]或塑料纱。发病重的地区,提倡使用防虫网栽培韭菜可减少传毒。
(2)拔除病株:发现病株要及时挖除,防止向健康株上传播。
(3)药物防治:在蚜虫始发生期及时喷洒1.8%吡虫啉或0.5%虫螨灵2000倍液进行防治,消灭传毒蚜虫。发病初期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 ~1 0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油1 000倍液喷雾。
二、韭菜白绢病
1.危害症状:主要危害韭菜的须根[须根 ,fibrous root, 是单子叶植物普通的根系形态。]和鳞茎[鳞茎为**变态茎的一种。]。病源主要从伤口侵入,高温高湿季节发病严重,黄淮地区6月中旬开始发病,一直危害到10月上中旬。根部及根状茎受害后软腐,失去吸收功能,导致地上部分萎蔫变黄,逐渐枯死。假茎受害后软腐,外叶首先枯黄,并从病部脱落,重者整个茎秆软腐死亡。发病初期叶片千尖变黄,须根、鳞茎周围有白色绢丝状菌丝体,中后期植株四周地表处可见白色菌丝,并有油菜子状菌核[真菌生长到一定阶段,菌丝体不断地分化,相互纠结在一起形成一个颜色较深而坚硬的菌丝体组织颗粒。],菌核前期为黄白色,后期变成茶褐色。须根、鳞茎受害后初期呈现褐色,后期须根、鳞茎腐烂,整株死亡。危害轻时可造成缺苗断垄,危害严重时可造成绝收。
2.发病规律:以菌核或茵丝体遗留在土中或病残体上越冬。
菌核抗逆性强,耐低温,在-10℃低温的自然条件下,5~6年仍有萌发力。第二年气温回升后在适宜温度条件下萌发,高温高湿的7~8月发病严重,菌核萌发后产生菌丝,从根部伤口或地表基部伤口侵入,形成中心病株,后在病部表面生白色绢丝状菌丝及圆形小菌核,再向四周扩散。在田间通过雨水、灌溉水、农事操作等传播蔓延。
3.防治方法:
(1)轮作:发病严重的地块可与玉米进行轮作,玉米茬种韭菜时白绢病发生较轻。
(2)合理密植:实行宽窄行种植,使田间通风透光,提高植株抗病力。
(3)适时定植:要在日平均16~ 20℃时定植,避开高温高湿季节。在高温高湿季节移栽,易从伤口侵入,条件适宜,发病加重。
(4)拔除病株:发现个别植株感病要及时拔除病株,带出园外深埋,并在病穴周围撒石灰粉,或用50%代森铵800倍液灌根灭菌。
(5)药物防治:发病初期可用15%三唑酮1 000倍液,或用20%甲基立枯磷乳油1 200倍液灌根,即使发病后施用也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每7-10天1次,连续2~3次即可。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种植户可以多参考参考,或者说大家想了解哪方面的,三农知识及技术都可以留言评论,小编会根据情况来为大家解惑。也希望大家能关注一下小编以及积极留言评论转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