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191葡萄服务中心特约技术顾问 李春雨
葡萄灰霉病[灰霉病是露地、保护地作物常见且比较难防治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属低温高湿型病害,病原菌生长温度为20~30℃,温度20~25℃、湿度持续90%以上时为病害高发期。]是目前设施栽培中第一大病害[植物体发育不良、枯萎或死亡,一般由细菌、真菌、病毒、藻类或不适宜的气候与土壤等因素造成,属于自然灾害。],主要特征就是烂,是引起烂芽、烂花、烂果、烂枝的主要原因。
灰霉病发生迅猛,发生周期长,高湿、寡光照是发病的主要条件,今年的天气很适合发病,这段时间连续阴雨是发生的高峰期。总的来说,灰霉病有两个发生高峰期:花序分离期到谢花后、果实转色成熟期。需要尤为重视。
设施栽培每增加一层膜,光照要削弱两成,棚里就是一个高湿寡光照条件,高温对病菌有抑制作用,但是葡萄萌芽以后,我们为了避免花芽退化,避免节间徒长,我们都是萌芽以后有目的把温度[温度(temperature)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微观上来讲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控制在30℃以内的,而这个温度,这个湿度[湿度,表示大气干燥程度的物理量。],这个光照强度,都是有利于病菌侵染的,病菌多通过伤口、幼嫩组织、衰败组织实现侵染。阴雨潮湿天气进行疏花、疏果及抹芽摘心操作,显著加重病害发生。
(图片来源:191莱西服务站-玉香植保)
目前来看,灰霉病我们不能单纯的只用药来防:
底肥[底肥(dǐ féi) [base manure],即基肥。]质量差,葡萄休眠时间不足或地温较低等因素导致萌芽后枝叶生长[生长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无力,芽萌动后,迟迟顶不起来,但是湿度大,芽尖蓄水,这种情况是最容易导致烂芽的;
氮肥过量或枝条徒长,导致钾钙硅这些元素不足,或者棚内温度高,出现枝条徒长迹象,导致新生组织过于“稚嫩”,对病害的抵抗能力是天然不足的,加重病害发生。
(图片来源:191莱西服务站-玉香植保)
葡萄灰霉病综合防治:
防治葡萄灰霉病不能单纯依赖农药,保证葡萄萌芽后生长有力、避免枝条徒长、降低设施内湿度、避免人为因素**发病是降低病害威胁的主要措施。
一、保证萌芽有力。
保证葡萄萌芽有力,避免烂芽,核心要素是:
1、保证底肥质量。
葡萄从萌芽到临近开花,主要用的是树体和根系[根系是一株植物全部根总称。]的储备养分,就是由我们的底肥转变过来的。施用底肥,最晚在葡萄落叶前一个月,最早在平均气温低于22℃以后。
因为一般情况下,施肥后根系把肥料吸收再送到叶片[叶片是叶的主体部分,通常为一很薄的扁平体,有利于光穿透叶的组织以及最大面积的吸收光、二**碳进行光合作用。]上,叶片通过光合作用转换成养分,再送到根系贮存起来,这个过程最少需要1个月,因此使用[使用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shǐyòng,使人员、器物、资金等为某种目的的服务。]底肥最晚需要在落叶前一个月使用,最早不能太早,温度高于25℃,使用底肥肯定需要开沟或者旋耕,根系容易切断,形成烂根;温度高的时候,叶片是不干活的,一般情况下,温度超过30℃,叶片制作养分的能力是急剧下降的。在气象学上,连续4-5天,白天平均气温低于22℃以后,才是真正秋季的开始,因此气象上的秋季开始是我们用底肥的最佳时间。
施用底肥前,需保证新鲜功能叶数量。采果后整理枝条时,需留一到两个新副梢。
教材上说,葡萄的叶片功能大致能维持110天,这个数据是比较理性的,往往我们棚内高温,隔三差五的使用农药,使用调节剂,叶片衰老是很快的,一般情况下,通过这几年对叶片活性的测定,一般是80天以后,叶片活性下降,所以说我们使用底肥的时候,如果一树的老叶,肥料使用后,没有有效的叶片来进行转化。因此我们在采收后,需要增加一些新鲜的功能叶来保证底肥的质量。
底肥有农家肥或有机肥为主,农家肥至少两吨。每亩搭配50-80斤复合肥,树旁50公分外沟施或平铺后旋一遍均可,最好实现断根。这个时候断根处理,对树体不是一个伤害,因为秋季是根系生长的另外一个高峰,这个时候断根,反而有利于根系的生长。
限根栽培,江苏很多人都在用,但是使用的效果并不好,最主要问题是限根栽培条件下根系难以更新,限根栽培条件下土壤中有些元素是越吸越少的,并且还花钱买不到。车老师在使用限根栽培时,施底肥时,一个限根盘,半径1米开外,在树盘外60公分,选四个角,土全部切掉,把里面的根系也切断,然后把拼土调好后,填入,这样实现根系的更新,这样就能减少控根栽培的很多负面影响。所以说用秋施基肥,最好是断根的,土壤温度也下来了,只要我们保证土壤湿度在六成以上,新根生长质量是很高。
用肥后灌大水,然后保证土壤湿度在60%以上。如大水灌后或因持续阴雨导致土表板结,最好通过耙土增强土壤透气性。
2、保证充分休眠。
我们以往都提需冷量,就是葡萄在7.2℃以下经历的时间,就叫需冷量,传统认为葡萄经历足够的蓄冷量才能完成休眠,萌芽后才能正常生长,这几年由于广东和云南的大量栽培,那里常年不落叶,必须在采完果用完底肥后,人为干旱胁迫,还得千方百计的折腾叶片,才能让叶片黄化脱落。因此大家怀疑了,这个树全年都在萌芽都在生长,根本没有休眠,但长得都正常,这个需冷量到底对不对。这两年我们葡萄的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重新修定了葡萄需冷量的相关理论。
葡萄未进入深度休眠,可直接催芽。如已经进入深度休眠,需保证足够休眠时间,萌芽后方可正常生长,否则表现为萌芽不整齐(弱枝细枝先萌发,壮枝粗枝后萌发)、生长无力(在临近上色的时候,用再好的肥料,总是半死不活的,上色质量强化不了)。
早熟品种需在7.2℃以下低温环境经历800小时左右,大致一个月时间,方可保证休眠质量。经历这么长时间的低温**和低温处理,芽眼内的脱落酸才会降下来,才能保证萌芽后的正常生长。单氰胺可替代部分(1/4)休眠时间,但整体效果有限。
尤其北方日光温室,霜降后可采用白天覆盖保温被,夜间大通风的手段,切实保证棚内低温;一般情况下,在我们江苏、河南、安徽,就算你用三膜促早,需冷量都能基本保证,但是在安徽南部再往南一点,已经进入了深度休眠了,你已经进入了深度休眠了,你只能保证他充足的休眠时间,不要急于提前破眠。
3、保证春季根系活性。
根系的作用不仅仅是吸收水肥,葡萄要萌芽,除了养分供应,还需要大量的内源激素**,尤其是细胞分裂素,而细胞分裂素主要是毛细根的根尖分泌的,甚至越冬的养分都是储存在根系里面的。春季根系活力直接影响长势。
影响春季根系长势的主要因素:一是湿度,二是温度,三是土壤透气性。可以施用海藻腐植酸平衡液(度根)促进根系活力。
稳定提升地温,是促进根系生长的重中之重。
二、稳定提升地温。
露天栽培萌芽前一个月,或促早栽培闭棚前,大水漫灌,一次性灌透地表50公分左右,切忌小水勤浇;因为在大棚提温初期,你每浇一次水,有可能就把土壤温度往下压了一次,除非你是深井水,土温度恒定在14-16℃。
大水过后地表干涸,采用旋耕(深度5-10公分)或耙土,打破地表板结,促进透气。因为这几年大家都是过量用肥,过量用肥最直观的副作用是土壤盐渍化,只要大水过后,地表板结,土壤透气性差,不仅氧气进不去,热量也没办法跟着气体进去,这也会影响地温的提升。
清理棚内杂草或其他植被,保证地表**,接受光照是提升地温最有效措施。
单膜设施栽培,在露天葡萄萌芽前50-55天,开始升温,盖好外膜后等发芽后再盖地膜。
双层膜栽培,在露天葡萄萌芽前80-85天,开始升温。先盖外膜,一周后盖内膜,等到发芽后再盖地膜。
地膜覆盖过早,会使棚内空气湿度过小,萌芽不整齐,这是关键。
升温阶段,要缓慢,确保气温地温同步提升。前期一周内不超过15度,一个月之内不超过25度。从盖膜、再密封,保温好的情况下,30天左右就会发芽。最后的温度,极端温度不要超过35度。温度过高以防徒长。
(温度过高,容易导致枝蔓徒长,花序退化。)
设施葡萄萌芽整齐后盖地膜(可用上一年的旧棚膜),地膜覆盖的质量也很关键:
1、薄膜的厚度:5-7丝。上一年的旧棚膜可以作为今年的地膜,减少开支。
2、铺膜的质量:要细致。整个园子全部铺完,使土壤中的湿气上不到空气中。如果盖膜之后湿度还是很大,达不到防治灰霉病的效果。
三、避免萌芽后枝条徒长。
葡萄萌芽后,通过农事操作,培养中庸枝条,既是生长商品果的需要,也是降低病害威胁的需要。
以往我们一直强调阳光玫瑰要旺树栽培,因为阳光玫瑰果粒又大,糖度又高,果肉又脆,可溶性固形物质含量又高,还要有香味,果实发育注定对养分需求要高,但是阳光玫瑰在后期有一个问题困扰着大家,那就是阳光玫瑰的果锈问题,针对阳光玫瑰的果锈,我们提出了很多假设。但是,日本的研究,日本在16-18年已经基本总结的差不多了,第一个,他们强调果锈是一个生理现象,第二个,阳光玫瑰的果绣发生是没有规律可循的,第三个,结果枝条粗度在1.3左右,整体叶面积达到一定程度,是避免果锈最有效的措施。
阳光玫瑰要想不果锈要青,枝条粗度要1.3左右,这是中庸略强,整体有效叶面积要大,这要求节间要短,最好节间曲指向前延伸,这就是典型的中庸枝条。所谓的中庸枝条,就是在枝叶生长和果实生长达到一个平衡,有利于生长商品果,而且可以极大的降低病害威胁。中庸枝条长出来的新生部分,很快可以成熟,不给病害太大的侵染机会,养分供应充足,意味着抗病能力强,不存在旺长的风险,幼嫩组织有限,病菌侵染周期短,管理起来病害也能更省心。
萌芽后至开花前,避免设施内高温,根据夜间气温,决定白天最高控制温度。一般建议达到25℃即通风降温。一般情况下,萌芽以后,开花以前,设施内温度高,大家最常见到的是花芽退化,和节间距徒长。
葡萄萌芽后,根据枝条表现决定抹芽定枝时间,如新生叶片偏黄、腺珠稀少,可在可见花絮后进行抹芽定枝;如叶色浓绿、腺珠众多,可邻近花絮分离期抹芽定枝;叶面把架面摆满,但不要相互遮挡,保留副梢可以但不要让架面郁蔽,合理的枝间距是保证架面通风透光性、病害轻重的关键。
根据具体长势,灵活使用水肥及调节剂促进或抑制枝条生长,比如阳光玫瑰喜肥水,但如果长势过旺,就需要控了。
四、强控弱促、强化叶面给肥。
邻近花絮分离期,根据生长点态势判定长势情况:
生长点弯曲呈90度,表明长势中庸,无需进行太多干涉。
生长点呈“小、直、白”状,叶片边缘下垂,树势较弱,则采用五至六叶期摘心,调节养分分配手段,使养分集中朝花上供应,促进花絮的发育,花絮的分离;在六叶一心期以后了,有一个很笼统的标准,当新生叶片展开,达到正常叶片三分之一的时候,这个叶片养分就能实现正输出,这个时候再用肥,就能正常吸收利用了,树势弱,滴灌葡彩葡萄专用平衡肥(22-10-20+TE),搭配氨基酸或海藻腐植酸平衡液(度根);叶面喷施海藻腐植酸平衡液(度根)或碧护类成分,搭配锌、硼类及高氮钾类叶面肥。
生长点勾头明显,表明树势偏旺,则可延迟摘心或花絮自然分离良好可不摘心,这样可以保证临近花期,幼果发育的时候,树上功能叶片多几片;为了保证不旺长,可在5-7叶期滴灌葡彩磷酸二氢钾,一亩5公斤;叶面喷施缩节胺,搭配钙、硼及高磷钾类叶面肥。
欧盟已经认定矮壮素是一个致癌物,已经将它从果树使用名录里面撤下来了。矮壮素这个东西不用也可,四川国光漆老师做过一个实验,并且公开发表了,矮壮素和缩节胺都能控旺,使用矮壮素的话,上色是早,但果实大小和品质都下降,缩节胺也能促进提前成熟,但果实大小和品质是提升的。调环酸钙的控梢能力比较弱,不要指望它把梢控到不长,它主要的功能表现为缩短节间距。去年全国年会,中国农大一个从美国回来的副教授给大家做了一个应用报告,用调环酸钙可以让葡萄的叶片功能最高增加40%。树势弱的时候、光照差的时候,光合能力不行的时候,促进成熟的时候,都极有意义。
五、降低棚内湿度。
葡萄萌芽期间,湿度越高,越可保证萌芽质量。萌芽以后,湿度小则不利于新梢生长及花絮分离,湿度大则不利于病害防治。
有一个数据,在萌芽期间,空气湿度最佳保持在70-90%,但是在新梢生长期-花絮分离期空气湿度最佳保持60%左右,这是刘凤之和段长青老师的一本书,上面明确提出的这个标准。
提温、通风、铺地膜均可有效降低空气湿度;铺地膜可在萌芽后进行。进入五月以后,根据地温情况及时撤除地膜;如果地温已经持续接近25℃,得赶紧去除地膜,温度再高,根系就会萎缩了,这个时候可以通过土地长草降低地温。有过研究,果园长草,温度能降低2℃,湿度能提高两成。地温过高也可以通过冲施一次海藻腐植酸平衡液(度根)促进根系活力,一亩一升。
或75%的遮阳网,对折放到树两边,草也能控住,湿度也保住了,温度也降下去了,这是近几年做下来最好的一个措施。
注意这个时候不能使用黑色除草布,黑色除草布吸热很厉害,夏天使用黑色除草布,温度会很高,不利于根系发展,阳光玫瑰的病毒病就容易发生。
六、降低农事操作对病情的**作用。
花期前后需大量进行抹芽定枝、摘心抹梢、疏花、疏果等操作,均会在树上导致大量伤口,存在**发病的风险,这些工作尽量在晴天进行。
在抹芽定枝、邻近花絮分离期摘心、疏花、疏果以前,如连续阴雨,先喷施内吸性药剂,预防病害发生。
拉穗、保果及膨大处理时,在调节剂中添加杀菌剂,既可降低病害风险,也可降低农药使用成本。
七、有效成分(药剂防治)。
灰霉病有效成分主要有:异菌脲、腐霉利、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咪鲜胺、乙霉威、多抗霉素、抑霉唑[抑霉唑是一种内吸性杀菌剂,对侵袭水果、蔬菜和观赏植物的许多真菌病害都有防效。]、啶酰菌胺、嘧霉胺[嘧霉胺又称甲基嘧啶胺、二甲嘧啶胺属苯氨基嘧啶类杀菌剂,对灰霉病有特效。]、嘧菌环胺、咯菌腈、氟唑菌酰胺、己唑醇等。
腐霉利(抗性大)、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活性低)、乙霉威(成本高)、多抗霉素(成本高、假药多)、己唑醇(生长抑制能力太强)等成分,或因抗性防效不稳定、或活性较低、或性价比较低、或安全性较差,不建议用于灰霉病防治。
目前主流防治灰霉病的药剂主要有:异菌脲、嘧霉胺、嘧菌环胺、咯菌腈、抑霉唑、氟唑菌酰胺等。
异菌脲:(侧重预防药)
异菌脲属于保护性杀菌剂,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异菌脲杀菌谱较广,基本对葡萄早期果实病害均有效,主要用于防治灰霉病,持效期较理想;
异菌脲安全性较强,无内吸性,喷雾必须均匀周到;
疏花以前可作为预防性用药,50%含量异菌脲有效稀释倍数为800倍。
嘧霉胺:(侧重治疗药)
嘧霉胺杀菌谱较广,主要用于防治灰霉病,具有治疗和保护作用;
嘧霉胺内吸传导效果好,也具有熏蒸活性;
嘧霉胺杀菌效果基本不受温度影响,用药后需强化通风,一则降低湿度以降低病害发生,二则避免药害,嘧霉胺高温容易出现药害,超过30℃慎用;
40%嘧霉胺有效稀释倍数为1000-1500倍。
嘧霉胺存在抗性风险,可在开花前未见发病时使用。如用药后仍见病害,最好换用其他成分。
(嘧霉胺药害)
嘧菌环胺:(与嘧霉胺有交互抗性)
内吸活性较好,具有保护和治疗效果,实际效果更侧重于保护;
50%嘧菌环胺有效稀释倍数为600-1000倍;
可在开花前未见发病时使用,如用药后仍见发病,最好换用其他成分;
与嘧霉胺具有交互抗性,多年来连续使用嘧霉胺的地区不考虑。
啶酰菌胺:(嘧霉胺产生抗性时或存在安全风险时的考虑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