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10月25日消息(记者 林师堂)槟榔是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农民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近年来,由于槟榔黄化病[黄化病,是植物的一种病征。]不断在海南全省扩散蔓延,保亭有不少农户的槟榔因为黄化病而绝收甚至枯死,农民增收受到影响。
植物病理学博士、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副研究员[副研究员是中国科学研究人员高级职务名称。]牛晓庆,是该院槟榔产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以创造新技术为目的创新或以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创造的资源为基础的创新。]团队成员之一,近几年致力于槟榔黄化病病原检测及防控工作,主要服务于保亭、万宁,通过2年时间,该团队摸清了保亭农场槟榔黄化病因,精准对“症”下药,使得槟榔黄化率降低,从而提高了产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牛晓庆与余凤玉副研究员一同在翻看诱虫板,并对观察到的情况进行记录。 记者 林师堂 摄
28人成团开展研究
防控“槟榔绝症”有信心
“团队一共有28人,都是各个专业领域的专家,组建这支技术团队后,我们对防控槟榔黄化病很有信心。” 牛晓庆所在的槟榔产业技术创新团队,针对槟榔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和技术需求,从全产业链角度出发,着重开展槟榔种苗培育、高效栽培、病虫害[病虫害病害和虫害的并称,常对农、林、牧业等造成不良影响。]综合防控、加工和产品研发等方面的基础、应用基础与应用研究,目前在槟榔黄化病防治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 这支团队坚信,一直以来被视为“槟榔绝症”的黄化病一定能得到有效防控。
据了解,“槟榔黄化灾害防控及生态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是海南省[海南省,简称琼,别称琼州,位于中国南端。]科技厅2018年重大科技计划项目,自2018年9月30日启动以来,针对槟榔黄化灾害,项目组在致病因子检测、诊断、病虫害防控技术研发,高效栽培技术研发以及示范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牛晓庆介绍,该项目主要针对黄化原因复杂、病虫害多发重发、种苗良莠不齐、栽培技术严重滞后等瓶颈问题,围绕黄化灾害防控的理论基础、技术研发、集成示范与推广等环节,重点解决黄化灾害的关键因子及传播规律。
同时,突破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关键技术,防控槟榔重要病虫害;集成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模式;研发健康种苗标准化繁育技术;研发专用肥、增效助剂和保水剂,建立合理的水肥综合管理技术体系;集成槟榔园不同生态栽培模式及配套技术,建立示范基地。
2019年,保亭建立槟榔科技工作站,为了更好地将项目研发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提高保亭农户应对槟榔黄化灾害的技术能力和水平,保障当地槟榔产业可持续发展,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科技支撑。
开展槟榔科技扶贫
帮助贫困户[国家对贫困户的界定,有其严格的划分标准:即绝对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27元),相对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628—865元),低收入人口(年人均纯收入866—1205元);一般收入和高收入(年人均纯收入1205元以上)。]增产增收
保亭七仙岭农场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核心示范基地,是海南省重大项目的示范基地之一,属于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核心示范区。2018年底,牛晓庆所在的槟榔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对该基地土壤营养状况、病虫害发生率、黄化率等均进行了详细的测算与统计,针对土壤养分失衡、黄化因子不明、产量低等进行了摸底调查。
“这个是‘红蓝’诱虫板,是我们根据不同虫子对颜色的敏感程度,运用物理化诱控技术制作的。”在保亭七仙岭农场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核心示范基地,牛晓庆与余凤玉副研究员一同在翻看诱虫板,并对观察到的情况进行记录。
经过近2年的努力,牛晓庆所在的槟榔产业技术创新团队摸清了该农场槟榔黄化主要是由病毒和植原体引起的。并针对基地实际情况,结合海南省重大项目近2年研发的技术成果,开展了精准靶标施药技术、生物防控技术、物理化诱控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等,使得槟榔黄化率降低了5%以上,产量提高了16.4%。
“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展了槟榔科技扶贫,帮助贫困户增产增收。”牛晓庆和余凤玉在保亭开展了槟榔科技扶贫工作,以保亭什玲镇椰村,响水镇合口村,新政镇新建村、什奋村,三道镇三弓村和首弓村等6个贫困村为主,在约100亩槟榔园为重点开展工作,将保亭七仙岭农场槟榔基地熟化的技术,应用到这100亩槟榔园中,并为农户提供了部分有机肥、农药、诱虫板、椰心叶甲寄生蜂等农资。
此外,槟榔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先后开展了相关技术培训班5期共200余人,由团队专家为农技工作人员、槟榔种植户讲解槟榔黄化因子及致害机理、重要病害的危害与防控、重要虫害的危害与防控等知识,帮助种植槟榔的贫困户增产增收,助力扶贫攻坚。
下一步,槟榔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将对保亭槟榔病虫害发生危害现状进行调查统计,明确病因,并提出可行性技术方案,助力保亭槟榔健康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