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蔓枯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南瓜蔓枯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一)症状

南瓜蔓枯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南瓜蔓枯病危害叶片、茎蔓和果实[果实(英文名称fruit)是被子植物的雌蕊经过传粉受精,由子房或花的其他部分(如花托、花萼等)参与发育而成的器官。]。叶片染病,病斑初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大小[形容物体的不一样性【词目】大小【拼音】dà xiǎo…]10一 20毫米,其上微具轮纹。茎蔓部病斑椭圆形至长梭形,灰褐色,边缘褐色,病斑扩大,使茎部腐烂,有时溢出琥珀色的树脂状胶质物,干后结成红色到黑色的小黑点,病斑稍凹陷。严重时形成蔓枯,致果实朽住不长。该病多发生在茎基部,也可通过叶柄侵染茎蔓,因此病斑也多发生在节的附近。后期病部干缩、纵裂(图)。与枯萎病[枯萎病( blight )亦称疫病。]不同的是,茎基部横断面仍呈绿色,而枯萎病导管明显变褐。

南瓜蔓枯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1

果实染病,轻则形成近圆形灰白色斑,大小5- 10毫米,具褐色边缘,发病重的开始时形成不规则褪绿或黄色圆斑,后变灰色至褐色或黑色,最后病菌进入果皮引起干腐,一些腐生菌乘机侵入引致湿腐,危害整个果实。

(二)病原特征

该病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真菌瓜类黑腐小球壳菌壳菌,属子囊[生物学子囊:子囊菌类继其有性生殖而产生的囊状器官,通常在其中藏有8个子囊孢子。]菌亚门真菌;无性态瓜叶单隔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瓜类黑腐小球壳菌子实体生在叶表皮下,后半露,子座壁深褐色,子囊平行排列,具少量拟侧丝,子囊成熟后侧丝消失,子囊壳[子囊壳(perithecium),真子囊菌类(Euascomy-cetes)子实体的一种。]较薄膜质,大小为( 64- 176)微米 X(64-160)微米,具孔口,直径9.6- 24微米;子囊倒棍棒状,无色,大小为(27.9- 47.1)微米 X(5.9- 9.9)微米:子囊孢子无色,双胞,两细胞常一大一小,分隔明显,大小为(5.5- 12.5)微米 X(2-5)微米;分生孢子器生于叶面和茎蔓上,多聚生,初埋生,后大部分突破表皮外露,球形或扁球形,器壁浅褐色,膜质,顶部具乳头状突起,孔口明显;孢子器大小75- 150微米,孔口直径15- 42微米;器孢子无色透明,短圆形至圆柱形,两端较圆,正直,初单胞,后生一隔膜,隔膜处无缢缩或偶稍有缢缩,大小为( 10- 17.5)微米 X(2.75- 4.0)微米。

(三)病害发生规律及流行特点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子囊壳随病残体或在种子上越冬,翌年,病菌可穿透表皮直接侵入幼苗,对老的组织或果实多由伤口侵入,在南瓜果实上也可由气孔侵入。适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温度为24- 28℃,在此温度范围内孢子萌发率高, 高于28℃发芽率明显下降,在8- 24℃范围内,孢子萌发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24℃产孢量最高,低于8℃、高于32℃均不产孢。在8- 24℃范围内,随温度升高,产孢量增加,高于24℃,产孢量明显下降。pH6.2- 8.4病菌生长最好,其中pH7.6最佳。

(四)防治方法

1.实行轮作

清洁田间,深翻土地,与非瓜类作物(如禾本科作物)实行2-3年的轮作。选择排水 良好的高燥地块种植。及时清除病残体,带出田外深埋或焚烧。培育壮苗,整地时增施磷钾肥料,使植株生长健壮。注意整枝,摘除过密的叶蔓,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加强温湿度管理,对温室栽培的南瓜,管理上应以增温、排湿、通风透气为主。采用配方施肥,施足充分腐熟有机肥。采用高畦栽培,另外,雨季要及时排除积水。

2.喷施壮瓜蒂[瓜蒂,又叫苦丁香、甜瓜蒂、香瓜蒂,为葫芦科黄瓜属植物甜瓜的果梗。]

分别在花蕾期、幼果期、果实膨大期喷施壮瓜蒂灵,使瓜蒂增粗,强化营养定向输送量,促进瓜体健康生长,增强植株抗南瓜蔓枯病能力。

3.药物防治

从无病植株上采种。种子处理,可在播种前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或用40%甲醛100倍液浸种30分钟,或用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粉剂(Dustpowder,DP)是将原药、大量的填料(载体) 及适当的稳定剂一起混合粉碎所得到的一种干剂。]拌种等方法处理种子。

发病初期,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一 1000倍液,或50%混杀硫悬浮剂[防沉淀剂一般指悬浮剂。] 500 – 600倍液,或56%**亚铜水分散微颗粒剂 600一 800倍液,或47%春雷·氧氯铜可湿性粉剂 7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1500倍液等喷雾防治,掌握在发病初期全田用药,隔3-4天后再防 1次,以后视病情变化决定是否用药。也可用40%百菌清悬浮剂或50%甲硫悬浮剂 50倍液涂抹病部进行防治。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