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发照片问这马铃薯[马铃薯(学名:Solanum tuberosum L.),属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可供食用,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稻谷和玉米。]得了什么病害[植物体发育不良、枯萎或死亡,一般由细菌、真菌、病毒、藻类或不适宜的气候与土壤等因素造成,属于自然灾害。]?该如何防治[防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áng zhì,译为预防和治疗或预防和治理。]?
是马铃薯晚疫病[病原中文学名: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 界:真菌界 门:真菌门(Eumycophyta) 亚门:鞭毛菌亚门(Mastigomycotina) 纲:卵菌纲(Oomycetes) 目:霜霉目(Peronosporales) 科:腐霉科(Pythiaceae) 属:疫霉属(Phytophthora)症状识别属真菌病害,幼苗、成株均可发病,可为害叶、茎、果,但以成株期的叶片和青果受害较重。],容易导致马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的毁灭性病害,其初期叶片[叶片是叶的主体部分,通常为一很薄的扁平体,有利于光穿透叶的组织以及最大面积的吸收光、二**碳进行光合作用。]的叶尖、叶缘呈现暗绿色小病斑,后期病叶边缘向上卷曲、干枯,病叶病斑呈水渍状不规则暗绿色,叶背面病斑边缘可看到由病原菌形成的霜霉层,茎部或叶柄染病现褐色条斑。
一般晚疫病多在马铃薯生长中后期发生,能靠气流传播[传播是指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之间,利用一定的媒介和途径所进行的、有目的的信息传递活动。],在气温20℃左右,湿度较大的条件下易流行,若防治不及时,3-5天内可全田感染。生长中后期正是马铃薯薯块膨大的关键时期,一旦发生晚疫病后叶片受损,会造成严重减产。
马铃薯晚疫病传播途径及特征
1、种薯传播,一定是下部叶片先表现出症状,是中心病株[词语病株拼音bìngzhū 注音ㄅㄧㄥˋㄓㄨ引证解释发生病害的植株。]。使用携带病菌的种薯播种后,绝大部分不会发育,部分发育的也是芽苗瘦弱,但是却有部分发育和正常种薯发育是一样的,苗期看不出来,生长中后期表现症状,成为晚疫病的初侵染源;
2、残体[残体又称后溶酶体(post-lysosome)已失去酶活性,仅留未消化的残渣故名,残体可通过外排作用排出细胞,也可能留在细胞内逐年增多,如肝细胞中的脂褐质。]传播,一般上部叶片先感病。主要是上一茬马铃薯残体没有掩埋,携带晚疫病的残体成为下一年晚疫病发生的一个源头,如果上年晚疫病较重的话,残体一定做掩埋烧毁处理。
晚疫病防治误区
实际上中心病株并不是最早的,应观察薯苗颈基部是否有斑块;种薯传播的晚疫病先感染下部叶片,但残体传播的是先在上部叶片先感病。这都是导致错过防治时间的误区,且外部传播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易与早疫病混淆。
综合防治方法
1、精选品种。在马铃薯播种前对种薯进行严格挑选,剔除病烂薯块,选用健康无病种薯,并对马铃薯种薯进行消毒后播种。
2、加强栽培管理。选择干燥,沙性较强的或排水好的地块种植[种植即植物栽培,包括各种农作物、林木、果树、花草、药用和观赏等植物的栽培,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作物、绿肥作物、饲料作物、牧草等。]马铃薯适时早播,不宜过密。在低洼、多雨水种植区域,及时排水可减少病菌传播。
3、防治方法。一定要贯彻“防重于治”的原则,发病时选择防治药剂应兼具速效性和持效性,才能保证快速控制病害且保证病害不反弹。在马铃薯5片叶,就要开始防治,可以选用80%代森锰锌;当观察到有晚疫病病斑出现,可选择氟吡菌胺·霜霉威、吡唑醚菌酯·代森联、烯酰吗啉·嘧菌脂或噻霉酮+烯酰吗啉进行防治,都是很好的配方。若雨水频繁,喷药时间间隔缩短,增加用药次数。
云众地服务宗旨:帮助农民科普种植技术知识,解决农民种植的难题。更农业知识[《农业知识》杂志是1950年1月创办的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山东省农业厅主管,山东农业知识杂志社主办,刊名由郭沫若题词,多次被评为山东省“十佳”期刊、华东地区最佳期刊、国家“双百”期刊和全国期刊奖提名奖,列入中国期刊方阵,期发量达60多万份,共出版1000多期,总发行2亿多册,遍布全国各地,累计读者群达3亿多人次,整整培养教育了几代农民…],欢迎关注【云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