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属于世界性害虫,由于玉米螟可以为害玉米植株地上部的各个部位,使得受害部位丧失功能,如为害叶片[叶片是叶的主体部分,通常为一很薄的扁平体,有利于光穿透叶的组织以及最大面积的吸收光、二**碳进行光合作用。]后降低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为害茎秆后极易引起倒伏,对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都造成影响。中国有句古话说的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要想防范玉米螟的危害[危险灾害。],我们首先得对玉米螟的发生[发生最早出自汉 张衡《东京赋》:“既春游以发生,启诸蛰於潜户。]特点进行详细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案,才能更加有效地防治[防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áng zhì,译为预防和治疗或预防和治理。]玉米螟。
玉米螟的危害特征
在玉米心叶期,玉米螟孵化后,首先会钻入心叶着生点,取食叶肉或蛀食未展开的心叶,其危害叶片时,期初会在叶片出现明显排列成行的小孔,危害严重时,叶片几乎被取食殆尽,丧失光合作用功能;
抽穗后,四龄玉米螟会钻入茎秆,造成雌穗发育受阻,造成减产,在遇到大风雨天气时,蛀孔处容易发生倒折;
穗期会蛀食雌穗花丝和嫩粒,导致籽粒残缺不全,当田间湿度过大时还会引起霉变,降低玉米产量和品质。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
玉米螟属于全变态昆虫,它的一生要经历幼虫[幼虫,是动物个体发育中颇具形态和生理特点并有胚胎性质的发育阶段;一般具有暂时性专有器官或构造以适应其独自生活方式的需要,但在直接发育形式下的幼体则无此情形。]、蛹、成虫、卵四个阶段,玉米螟从卵开始,到成虫近成熟的这一个体发育周期叫一个世代。由于我国各地气候不同,玉米螟由南向北,发生的代数也不相同,一般南方地区可发生6代,江汉平原地区可发生5代,黄淮海地区可发生2~4代,在东北和西北地区,一般发生2代。
玉米螟以老熟幼虫在玉米秸秆、根茬、果穗中越冬。越冬幼虫在5月中下旬左右开始化蛹,5月中下旬为羽化盛期,6月中旬为产卵盛期,第一代成虫在6月下旬~7月上中旬出现,并严重危害玉米植株。三代幼虫一般出现在7月中旬,危害夏玉米的心叶,进入8月份后3代成虫发生,危害穗部和茎秆。
玉米螟之所以难防治,是因为其成虫白天蛰伏,晚上出来活动,具有趋光、趋嫩的特点,幼虫孵化比较有特点,吃掉卵壳后才取食叶片。
玉米螟的防治方法
对于玉米螟的防治,一定要树立预防和杀灭相结合的理念。
1.玉米螟的预防
一是在越冬幼虫羽化前,尽可能处理田间寄主残体;二是在玉米打苞抽雄期,由于此时玉米螟幼虫大多集中在尚未抽出的雄穗上为害,因此,可在雄穗刚抽出未散开前隔行人工去除三分之二雄穗,一般可消灭70%左右的幼虫,同时,去雄也是玉米种植管理中重要的增产措施;三是在玉米心叶末期预防一次,可选用25%喹硫磷乳油150毫升[毫升是一个容积单位,跟立方厘米对应,容积单位的主单位是升(L)。]、或1%甲维盐乳油1500倍液、5%氟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兑水喷雾。
2.玉米螟的防治
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是防治玉米螟的最佳时期,小面积种植可在心叶丢施呋喃丹、3%辛硫磷颗粒剂[颗粒剂(Granules)是将药物与适宜的辅料配合而制成的颗粒状制剂,一般可分为可溶性颗粒剂、混悬型颗粒剂和泡腾性颗粒剂,若粒径在105-500微米范围内,又称为细粒剂。]、3%氯菊·毒死蜱颗粒剂等,能对玉米螟起到较好的防治。
对于种植大户而言,防治要抢在玉米螟3龄前,以防止幼虫钻进茎秆,可选用的药剂有5%高效氟氯氰菊酯水乳剂[乳剂是将原药与有机溶剂、乳化剂按一定比例溶解调制成均相的液体制剂。]750倍液;5%甲维盐水分散粒剂2000~3000倍液;5%氟虫脲可分散粒剂1000~2000倍液;5%甲维·高氯氟水乳剂8~12克/亩;3%甲维·啶虫脒微乳剂40~50克/亩;4%甲维·氟铃脲微乳剂9~17毫升/亩;13%多杀·虫螨腈悬浮剂[防沉淀剂一般指悬浮剂。]24~29毫升/亩;6%阿维·氯苯酰悬浮剂40~50毫升/亩;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40~50毫升/亩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
当然,为了防止玉米螟产生抗药性,在用药时最好进行轮换用药。
玉米螟对玉米植株危害严重,是玉米的头号虫害,在防治时首先要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当然,如果虫害已经发生,也要及时喷施药剂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