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养鱼中,往往产生大量的有害藻类,造成水体质量恶化,影响鱼的生长,甚至引起鱼中毒死亡[死亡是相对于生命体存在(存活)的生命现象,意指维持一个生物存活的所有生物学功能的永久终止。],可使池塘养殖经济效益降低15%~20%。现将养殖池塘中几种主要害藻的综合防除技术介绍如下。
一、水绵、双星藻、转板藻
多在天气转暖后,在鱼池浅水处萌发,长成缕缕细丝,底端扎在池底,上端直立水中,故也称深水性丝状植物。当其衰老时断离池底,漂浮水中,形成团团乱丝,鱼苗鱼种误入其中往往被缠绕而死。另外,大量的乱丝漂浮在水中,严重影响浮游生物对光的吸收和水温的提高,阻碍氧气的溶解,并且大量消耗水中的养分,使池水[《池水》是青言之写的网络小说连载于连城读书。]变瘦,影响鱼类生长。
放养前用生石灰[生石灰,主要成分为**钙,通常制法为将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天然岩石,在高温下煅烧,即可分解生成二**碳以及**钙(化学式:CaO,即生石灰,又称云石)。]干法清塘,每亩用生石灰75公斤。清塘后底质差的池塘每亩施有机肥[主要来源于植物和(或)动物,施于土壤以提供植物营养为其主要功能的含碳物料。]200~300公斤。水绵等发生[发生最早出自汉 张衡《东京赋》:“既春游以发生,启诸蛰於潜户。]后用硫酸铜[硫酸铜(化学式:CuSO4),为白色或灰白色粉末。]溶液全池泼洒[【词目】泼洒 【读音】pō sǎ 【释义】将水或其他细小东西向外倒洒,使散开。],使池水中硫酸铜浓度[是分析化学中的一个名词。]为0.7毫克/升,2天后换1/3新水[新水,读音(xīn shuǐ),汉语词语,一般是指新汲之水或春水。];每亩用扑草净150~200克,拌湿土后扬撒于青泥苔上;用草木灰扬撒于青泥苔上,2天后每亩用生石灰10公斤泼洒。
二、水网藻
俗称绿丝毛藻,多发生在较肥的浅水鱼池中,因其藻体结集后形如网带,所以幼小的鱼苗误入网中很难复出,被网住的鱼苗因呼吸和摄食困难而死亡。
放养前用生石灰干法清塘,每亩用生石灰75公斤。如水网藻发生,泼洒硫酸铜使池水硫酸铜溶液为15毫克/升浓度杀灭,泼洒面积为池塘面积的1/5。
三、铜绿微囊藻、水花微囊藻
俗称湖靛、铜锈水,多在高湿季节发生,特别是在水温28~30℃、pH值8.0~9.5时生长最快,而此时也是鱼类生长较快的季节。其危害有两方面:一是当藻类大量死亡后,其本身含有的蛋白质迅速分解,并产生羟胺(NH2OH)及硫化氢(H2S)等有害物质,这些物质达到一定浓度后,鱼类就会大量死亡,特别是对上层肥水鱼类的危害更为严重;二是当其生长过盛时,水中溶氧不足而引起鱼大量死亡,使池水缺氧更趋严重,这种现象多发生在半夜至清晨池水本身溶氧量最少时,所以极易引起鱼类缺氧死亡。
放养前池底每亩施基肥500~1000公斤,使池水保持一定肥度;高温季节经常换新水;有条件的可配养一定数量的罗非鱼[罗非鱼,俗称:非洲鲫鱼,非鲫、越南鱼、南洋鲫等。]。
如发生湖靛,用硫酸铜溶液全池泼洒,使池水硫酸铜浓度为0.7毫克/升;亦可在发生初期每亩养罗非鱼1000尾。
四、多甲藻、*甲藻
俗称红水,多发生在含有机质多、硬度大、呈微碱性的高温水体中,它们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如当水温和pH值突然改变时,就会大量死亡。它们死亡后产生甲藻毒素,这种毒素会使鱼中毒死亡。所以在温度变化较大的季节应特别警惕。
发生经常更换新水,调节水质,破坏其发生环境。发生后每亩用生石灰15公斤,以提高池水的pH值,突然改变其水生环境,使之死亡,然后换新水冲除死亡藻类;亦可用硫酸铜溶液全池泼洒使池水硫酸铜浓度为0.7毫克/升,2天后换1/3新水。
五、小三毛金藻
它能分泌一种使鱼中枢神经中毒的毒素致鱼死亡。在养殖水体中,小三毛金藻的数量超过3000万个/升,水呈黄褐色时,就会引起鲢、鳙、鲤等鱼大量死亡。
发生前施有机肥和磷肥,培肥池水,使有益藻类为优势种群;放养后经常注意水的肥度,最好使池水保持25厘米的透明度。
发生后用新水换出金藻蔓生的池水,然后用磷肥和粪肥调节水质;泼洒硫酸铜使池水硫酸铜浓度为0.7毫克/升,抑制金藻分泌毒素,然后更换新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