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青枯病[病原(病原菌学名):茄科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细菌。]也叫茎腐病、枯萎病、萎蔫病、晚枯病、茎基腐病等。是近几年我国玉米生产上发生[发生最早出自汉 张衡《东京赋》:“既春游以发生,启诸蛰於潜户。]最普遍的一种病害[植物体发育不良、枯萎或死亡,一般由细菌、真菌、病毒、藻类或不适宜的气候与土壤等因素造成,属于自然灾害。],在各玉米主产区普遍发生,尤其在黄淮海夏玉米上发生严重。青枯病一旦发生,全株很快枯死[枯死,读作kū sǐ,汉语词语,意思是枯萎而死或指死亡。],一般只需5~8天,快的只需2~3天。对产量影响巨大,一般每亩减产50~100公斤,严重时可造成绝收。
1、主要症状
玉米青枯病是一种土传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玉米的根、茎和叶,茎部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根部发病,根系变褐腐烂,根表皮松脱,须根和根毛减少,使地上部供水不足,出现青枯或黄枯症状;
主要发生在茎基部。发病初期,在茎基节间上产生纵向扩展的不规则状褐色病斑,随后缢缩,变软或变硬,后期茎内部空松。剖茎检视,组织腐烂,维管束呈丝状游离,可见白色或粉红色菌丝,茎秆腐烂多从茎基第一节开始向上扩展,可达第二、三节,甚至第四节,茎秆极易倒折。叶片[叶片是叶的主体部分,通常为一很薄的扁平体,有利于光穿透叶的组织以及最大面积的吸收光、二**碳进行光合作用。]发病:主要有青枯、黄枯和青黄枯3种类型。青枯型也称急性型,发病叶片一般自下而上[中文名称: 自下而上 外文名称: from the bottom up 近义词: 从下到上-zixiaershang]在2~3天内迅速枯死,叶片呈灰绿色,水烫状或霜打状;黄枯型也称慢性型,发病后叶片自下而上逐渐干枯,叶片呈枯黄色。发病植株[植株(学名:Angiospermae)包括根﹑茎﹑叶等部分的成长的植物体。]枯死后,果穗苞叶青干,呈松散状,穗柄柔韧,果穗下垂,不易掰离,穗轴柔软,籽粒干瘦,脱粒困难。
2、发病原因
(1)品种原因:玉米青枯病是最近几年新发生的一种病害,大部分品种均不抗该病,因此发生程度逐渐加重。
(2)秸秆还田:玉米青枯病是一种土传病害,病菌主要在秸秆上或土壤中越冬,随着秸秆大量还田,土壤中的病菌逐年增多,造成病害逐年加重。
(3)天气原因:玉米青枯病多发生在玉米生长中后期,植株抗病性减弱,一旦遭遇强降雨[强降雨是指降水强度很大的雨,在气象学上一般被称之暴雨,或叫强降水。]后,田间有大量积水,天气又转晴,经过太阳暴晒后,植株失水过快,发病植株很快就会枯死。
3、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由于青枯病危害逐年加重,育种家已经开始选育抗青枯病品种,目前已经培育出多个抗病品种;同时要加强水肥管理;强降雨后注意低洼地块排除积水。都可减轻病害的发生。
(2)种衣剂[种衣剂有液体的,也有固体粉末状的;有的是预制成型长久存放,也有的现制现用。]处理:在玉米播种前,结合防治玉米**害虫[**害虫,指的是一生或一生中某个阶段生活在土壤中危害植物**部分、种子、幼苗或近土表主茎的杂食性昆虫。],用21%戊唑·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按照药种比1:100~150比例进行拌种,或用10%戊唑·噻虫嗪悬浮种衣剂按照1:50比例进行拌种,不但能预防**害虫危害,还可预防茎腐病的发生。
(3)喷雾防治: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可用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防沉淀剂一般指悬浮剂。]40-50毫升/亩,或32%戊唑·嘧菌酯悬浮剂32-42毫升/亩,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农业实用技术,或有任何疑问,欢迎加入“睢阳农科服务圈”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