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铃虫[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鳞翅目,夜蛾科,广泛分布在中国及世界各地,中国棉区和蔬菜种植区均有发生。]是一种严重危害农作物的常见害虫,其食性比较广,寄主植物可达 200 余种,不仅为害[基本信息为害详细解释“为害”一词中的“为”相当于“使”,古代就有这种用法。]棉花[棉花,是锦葵科棉属植物的种子纤维,原产于亚热带。],对其他常见作物,如玉米、小麦、高粱、豌豆、蚕豆、油菜、花生、番茄、辣椒、向日葵等都可进行为害。
「为害特征」
棉铃虫可在棉花上为害,为害方式是以幼虫[幼虫,是动物个体发育中颇具形态和生理特点并有胚胎性质的发育阶段;一般具有暂时性专有器官或构造以适应其独自生活方式的需要,但在直接发育形式下的幼体则无此情形。]钻蛀棉花的蕾、花、铃及取食嫩叶。花蕾被蛀食后,蕾苞叶张开变成黄褐色,2~3 天后即脱落,导致不能授粉结铃。棉铃虫将青铃蛀食出孔洞,最终影响其生长并诱发病害造成僵瓣烂铃,叶片被咬出孔洞或缺刻。每只害虫在幼虫阶段一般取食蕾、花、铃 10 个左右,严重时可达 18 个,这严重影响着棉花的生长和产量。
「形态特征」
棉铃虫属于鳞翅目,夜蛾科的害虫,其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成虫(adult,imago)生物学概念,为幼虫、若虫的对应词。]四个阶段,对作物造成为害的是幼虫阶段。刚孵化的幼虫为青灰色,随着虫龄的增加,幼虫体色[昆虫的颜色多数是由体壁和它的衍生物产生出来的,也有的来自不同的皮下组织或血液。]会有不同的变化,大致分为 4 类:体色淡红、体色黄白、体色淡绿和体色深绿。
卵 、幼虫
蛹、成虫
「气候环境影响」
棉铃虫发生于温度为 25-28℃ 及相对湿度在60% 以上的偏干旱的环境中。15℃ 以下时卵和幼虫会大量死亡,35℃ 以上时卵的死亡率达 44.7%。当秋季低温来临时,末代卵的孵化率和越冬虫口数会降低。北方棉区由于很少积水,有利于幼虫化蛹和成虫羽化,所以常年发生严重棉铃虫害现象。 而南方棉区发生棉铃虫害现象大多是由于该年份干旱少雨。
「防治[防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áng zhì,译为预防和治疗或预防和治理。]措施」
种植抗虫棉[抗虫棉目前分为转基因单价抗虫棉和转基因双价抗虫棉。]:使用转 BT 基因抗虫棉可有效控制棉铃虫的为害,在棉花中转入苏云金芽孢杆菌(BT)杀虫基因,该基因可在抗虫棉细胞内表达,从而达到防治棉铃虫的目的。
农业防治:切实秋翻冬灌,减少越冬虫源,如冬小麦种植区在收获后及时中耕灭茬,可降低成虫羽化率。
诱杀成虫:主要利用黑光灯、高压汞灯、杨树枯枝和性诱剂诱杀成虫。
化学防治:防治参考指标为 100 粒卵/百株或 10 头幼虫/百株棉花,不同的棉花种植区可有所变化。药剂[药剂学是研究药物配制理论、生产技术以及质量控制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防治要抓住最佳的防治时期,最好是在卵或初孵幼虫盛期进行施药。可使用的药剂有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氯氟氰菊酯、氟啶脲(抑太保)、氟虫腈、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等。有些药剂可能存在抗性,要根据当地情况选择使用。使用无人机[无人驾驶飞机简称“无人机”,英文缩写为“UAV”,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进行防治时,要注意药剂剂型,切记不要使用可湿性粉剂,以免堵塞喷头,影响作业。
「飞防参数」
棉铃虫对棉花的为害主要集中在棉花的蕾期到铃期,取食花蕾和棉铃。针对这段时期的虫害,可使用 MG-1S 植保无人机进行防治,利用无人机产生的下行气流打开棉花植株冠层,使药液到达中下部的花蕾和棉铃,可有效防治棉铃虫为害。MG-1S 作业的建议参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