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小麦是小麦属植物的统称,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禾本科植物,起源于中东地区。]根腐病[根腐病是一种真菌引起的病,该病会造成根部腐烂,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逐渐减弱,最后全株死亡,主要表现为整株叶片发黄、枯萎。]又称小麦斑点病、黑胚病、青死病,与纹枯病[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全蚀病一起并称为小麦苗期的三大病害,尤其是小麦根腐病,由于大量的秸秆还田,发生[发生最早出自汉 张衡《东京赋》:“既春游以发生,启诸蛰於潜户。]程度逐年加重,已经成为黄淮和黄河流域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严重又名严立三(1892-1944),湖北麻城人。],防治[防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áng zhì,译为预防和治疗或预防和治理。]最困难的病害。如何防治呢?
危害症状
小麦根腐病主要危害小麦的根茎部,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初期,先在芽鞘、幼叶、根冠、根茎和**茎处出现黄褐色病斑,病斑逐渐扩大,由浅褐色逐渐变为深褐色。早期植株[植株(学名:Angiospermae)包括根﹑茎﹑叶等部分的成长的植物体。]地上部分不表现症状,后随着根部腐烂程度的加剧,当病斑绕茎一周后,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逐渐减弱,地上部分因养分和水分供应不足,造成植株生长变缓,植株矮小,入冬后,病菌残留在土壤中越冬,次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始发病,5月进入发病盛期,扬花后小麦受害最重,病菌通过灌溉或雨水在田间[田间 (1916—1985),男,原名童天鉴,安徽省无为县开城镇羊山人,著名诗人。]进行传播。发病植株最初表现为“假旱象”,后出现“枯白穗”,发病较轻时,田间呈点片状发生,发生严重时,植株大面积枯死。导致严重减产[[fail;decrease in output;drop in crop yields;falling yields;production declines;reduction of output] 比预期的或希望的产量减少 桃子的收成减产 …],发生越早,减产越严重,受害田一般减产20%~30%,严重地块减产可达50%以上,甚至绝收。
发生原因
(1)菌源数量多:由于多年的秸秆还田,田间病残体多,分解速度慢,造成土壤中越冬病菌逐年增加,病害初次侵染菌源积累多,导致发病早,危害严重。
(2)天气原因:在多雨、低温天气条件下,小麦自身抵抗力较弱,一旦感染根腐病,发生根腐病的几率要大大增加。
(3)栽培原因:耕作粗放、土壤板结、播种时覆土过厚、种子带菌、田间杂草多、**害虫为害引起根部损伤等因素均有利于根腐病发生。麦苗弱小或叶龄期长,小麦抗病力下降,则发病重。
防治方法
小麦根腐病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严重地块要进行1~2年轮作,药剂防治要采取“发生一点治一片,发生一片治全田”的办法。通过几年试验,要抓好以下两个环节的防治:
第一,播种前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按照药种比1:300~400比例进行拌种,是防治根腐病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第二,对于没有进行药剂拌种[药剂拌种 拼音: 解释: 1.]的田块,可在小麦起身后,结合防治纹枯病,用25%丙环唑乳油33-40毫升/亩,兑水30公斤进行叶面喷洒。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防治2-3次。可有效预防根腐病的发生和蔓延。据调查统计,处理过的麦田和对照田比较,次生根增加5~8条,分蘖数增加0.5~2个,根系发达,茎秆粗壮,不倒伏;穗期无“假旱象”和“枯白穗”发生,平均增产13.7%。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农业实用技术,或有任何疑问,欢迎加入“睢阳农科服务圈”进行咨询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