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葫芦[西葫芦(学名:Cucurbita pepo L. ),别名:茭瓜、白瓜、番瓜、美洲南瓜。]枯萎病[枯萎病( blight )亦称疫病。]的症状及其防治方法
(一)症状
(1,普通型 实生苗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重,嫁接苗[嫁接苗,某一品种的枝或芽接到另一植株的枝干或根上,接口愈合后长成的苗木。]每年也有5%的发病,症状与黄瓜基本相似,进入结瓜期开始表现为植株[植株(学名:Angiospermae)包括根﹑茎﹑叶等部分的成长的植物体。]一側、基部叶片边缘变黄,随植株的生长,变黄的叶片逐渐增多,严重时,整株叶片变黄,以致植株枯死。纵剖病茎维管束[维管束是指维管植物(包括蕨类植物、*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维管组织,由木质部和韧皮部成束状排列形成的结构。]变为黄褐色(图)。连作、土壤质地黏重、有机肥[主要来源于植物和(或)动物,施于土壤以提供植物营养为其主要功能的含碳物料。]不腐熟是引起西葫芦枯萎病发生的主要条件。
西葫芦枯萎病维管束变黄褐色
(2)急性型 主要在嫁接苗上发生与为害,进入结瓜期开始表现,植株中萎蔫,早晚恢复,反复数日整个植株死亡,剖开茎,维管束不变色。
西葫芦枯萎病属于生理性病害,引起该病发生的原因是:嫁接时砧木与接穗的亲和力较差,或嫁接刀口吻合不完全,造成维管束对养分与水分供应的缺失,不能满足植株的需求,致使植株萎蔫死亡。
(二)病原特征
西葫芦枯萎病病原菌为尖镰孢菌黄瓜专化型,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大型分生孢子[常指由子囊菌、担子菌或半知菌,在无性生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孢子。],梭形、镰)J形,无色透明,两端渐尖,顶细胞圆锥形,有时微呈钩状,基部倒圆锥截形,有足细胞,具横隔0-3个或1-3个,1个隔的大小为(12.5- 32.5)微米 X(3.75- 6.25)微米,2个隔的大小为( 21.25- 32.5)微米 X(5.0- 7.5)微米,3个隔的大小为(27.5- 45.0)微米 X (5.5-10.0)微米。小型分生孢子,多生于气生菌丝中,椭圆形至近梭形、卵形,无色透明,大小为( 7.5- 20.0)微米 X(2.5- 5.0)微米。
(三)病害发生规律及流行特点
病原随病残体留在土壤中越冬。病菌可在土中可存活5- 10 年,成为初侵染源。病菌从根部侵入,地上部重复侵染主要靠灌溉水。土温在8- 34℃时病菌均可生长。当土温在24- 28℃、土壤含水量大、空气相对湿度高时,发病最快。土温低、潜育期[是指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后建立寄生关系开始,到出现明显的症状为止的这一时期。]长、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易发病。病菌发育和侵染适温为24- 25℃,最高34℃,最低 4℃。土温15℃潜育期15天,20℃潜育期9- 10天,25- 30℃潜育期4-6天,适宜pH4.5-6。秧苗老化、连作地、有机肥不腐熟、土壤过分干旱、排水不良、土壤偏酸,是发病的主要条件。
(四)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播种前,进行粒选,挑选无虫蛀、无霉变、无机械损伤的饱满种子。选用5-8 年没种过瓜类作物的土壤,配制苗床营养土来育苗。种植的大田最好与非瓜类作物实行5-6 年的轮作。有条件的地区进行与水稻隔1 年的轮作。在重茬地、发病重的地块,结合播前整地,施入熟石灰1200~1500 千克/公顷,改变土壤酸碱度。种植地要平整,不能积水。定植前,要深翻土地,施足腐熟的有机肥。定植后,要合理浇水,促使植株根系发育。结瓜后,要及时追肥,防早衰。采用嫁接防病,选用云南黑籽南瓜作砧木,山东小白皮西葫芦、早青一代西葫芦作接穗。病原耐热上限为34- 36℃,重病地块在种植前覆盖地膜,暴晒 3-5天后,翻表土再晒3-5天表层土壤,可杀死土壤中病原。
2.药剂防治
用50%多菌灵[多菌灵又名棉萎灵、苯并咪唑44号。] 500倍液浸种1分钟。苗床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粉剂(Dustpowder,DP)是将原药、大量的填料(载体) 及适当的稳定剂一起混合粉碎所得到的一种干剂。] 8 克/米2处理畦面。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60 千克/公顷,混入细干土,拌匀后施于定植穴内。用30%噁霉灵水剂 600- 800倍液,或在播种时喷淋1次,播种后10~15天再喷淋1次,灌根2次(在移栽时灌根 1次,15天后再灌根 1次)。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 1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400倍液,或60%琥,乙膦铝可湿性粉剂 35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或20%增效多菌灵悬浮剂200- 300倍液,或50%噁霉灵 800倍液,或72.2%霜霉烕水剂 400倍液,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400倍液灌根或喷雾。
西葫芦褐腐病的症状及其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