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卖不掉的农产品,再也不会烂在地里了

文/何处击(微信公众号“铁拳何处击”主笔)

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成为“新农资”,直播成为“新农活”……26日,在第四届数字[印度-阿拉伯数字系统的十个数字,按值排列。]中国建设峰会上,数字技术如何与农业[农业(Agriculture)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融合成为各方热议的重点话题。在该峰会首次设立的数字乡村[乡村是指乡村地区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即村落或乡村聚落),乡村一般风景宜人,空气清新,较适合人群居住,民风淳朴。]分论坛上,**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及互联网科技企业等多方联动,号召社会各界参与数字乡村建设,促进形成多元主体共建的格局。

那些卖不掉的农产品,再也不会烂在地里了

各路专家学者会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通过数字化[数字化是指将任何连续变化的输入如图画的线条或声音信号转化为一串分离的单元,在计算机中用0和1表示。]赋能,科学高效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电商网络打通进村入户的“最后一米”,实现了“网货下乡”和“农产品[农产品(farm produce)是农业中生产的物品,如高粱、稻子、花生、玉米、小麦以及各个地区土特产等。]进城”双向流通。如今的乡村里,各类电子商务中心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在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自主创业的易小贞将家庭农场经营得风生水起,她的农场也是一个农村电子商务的服务站点。一端是线下的河田鸡生产基地和体验店,另一端则可通过电商平台发往全国。

“早期河田鸡不敢多养,担心滞销[滞销 zhìxiāo 滞销是指市场的产品上因为一些原因不受消费者欢迎而导致销售速度极慢。],现在有电商中心推广和引流,常常供不应求。”易小贞说,农村和城市的差距因为网络平台而逐渐缩小。她在网上推出的肉鸡、鸡蛋、花生油等特产,月均销售额达80万元,还可接受订单式生产,“需要什么就种养什么”。

与会嘉宾认为,乡村数字化转型,需要多元共建。在乡村数字化道路上,广大互联网企业、农业信息化企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广泛参与,积极作为,汇聚起磅礴合力。

作为本次峰会的东道主,福建数字乡村成绩单分外亮眼:“农业云131”信息工程稳步推进,基本建成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在线共享、服务全省农业农村农民的数字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信息进村入户整省推进工程稳步实施,全省1.1万多个益农信息社、1.2万名信息员构成了乡村数字化服务的基层力量;50个省级现代农业智慧园、700个农业物联网应用基地辐射带动全省1000多家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业信息化改造提升。

据福建日报报道,4月26日,福建省委书记尹力、省长王宁还在福州先后与中粮集团董事长吕军、拼多多董事长陈磊、中石化总经理马永生、中国通用技术总经理陆益民等出席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嘉宾进行交流,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以及对福建发展一直以来的大力支持,并希望未来能够提升合作层次……

而在这么多成绩的背后,其实一直有一道难题摆在所有农民的面前。本次分论坛的召开,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成是各类电商对于这一难题交出的答卷。

那就是农产品滞销。

相信你以前一定见过这种场景

那些卖不掉的农产品,再也不会烂在地里了1

这种

那些卖不掉的农产品,再也不会烂在地里了2

还有这种

那些卖不掉的农产品,再也不会烂在地里了3

是的,这就是传说中的农产品滞销难题。

年复一年,经久不衰,成为了农民们一个难以言说的痛苦。

人民日报三农频道曾经做过一个统计,从2020年初,到2月20日,短短两个多月,他们已累计获取全国各地的农产品滞销/急售信息5420条,总重量约612万吨(部分禽畜类、花卉类的数量信息未折算)。

从区域分析来看,目前广西、甘肃、广东、江苏、河南、山东、云南农产品滞销情况严重。从品种分析来看:蔬菜、柑橘、香蕉、苹果、梨、鸡蛋、肉鸡、水产品滞销严重。品种滞销与产区存在显著相关性,冬季农业生产活跃地区农产品滞销较为严重。

历史的数据更为触目惊心。自2011年以来全国多次出现农产品滞销现象。

2011年内蒙古约1000万斤土豆滞销。

2012年山东德州约20万吨芹菜烂在地里。

2013年陕西洋县近2000吨菜花无人问津。

2014年和平村400万斤萝卜滞销急坏菜农。

2014年10月甘肃礼县苹果因冰雹灾害而滞销。

2014年11月山西省太原市寿阳县茴子白遭遇滞销。

2015年3月,陕西省礼泉县出现了近百万斤贡梨滞销。

2015年4月,作为全国主产区之一的浙江温州苍南遭遇了大面积番茄滞销。

2015年5月,安徽长丰遭遇草莓滞销,全县损失超过1.5亿元。

2015年6月份,安徽水果大县砀山遭遇了西瓜滞销,20万亩西瓜为销路而发愁。

2016年甘肃兰州榆中县彭家营村遭遇了春笋滞销。

2017年1月内蒙古五原县遭遇了葵花子滞销。

2017年5月河南开封市平城乡郭君村遭遇了蒜苔滞销。

……

一边是滞销,几毛钱一斤的水果和蔬菜烂在地里。另一边却是农产品价格的与日俱增。简单来说,就是大家还是觉得在菜场里买菜很贵。

这就形成了无解的难题:农民卖难,市民买贵。

其实以前也不是没有人处理过类似的问题,比如通过「爱心购买」和「公益销售」等方式,暂时缓解危机。但这并不是一种长效机制。

要解决这个难题,那我们首先来看,农产品滞销这个问题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产供销”。所谓产供销,就是指,以产定销。我生产什么东西,那我就要卖什么东西。但是很明显,产供销模式对于现代的农民来说,有一个最大的痛点。

那就是,他们并不知道别人要买什么。买家要买10斤苹果,但是卖家却生产了100斤西瓜。这瓜就算再甜再保熟,可是买家不要,所以只能烂在地里。

那些卖不掉的农产品,再也不会烂在地里了4

简单来说,就是农民处在一个信息孤岛中,农业数据共享开放不足。例如,在农业生产方面,主要还只是国家统计局、农业部和国家粮食局等才开展大规模监测;大宗农产品的信息共享水平相对来说比较高,但是涉及小宗农产品时,信息监测和共享水平依然偏低。

其次,蔬菜和水果不易保存的特性,导致农民在卖农产品时,都被中间商[ 中间商是指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参与商品交易业务,促使买卖行为发生和实现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或个人。]赚了差价。

这其实很好理解:因为果蔬很容易损坏,所以售卖的距离很关键,太远了不好运,也更容易坏,运费还高,也就是所谓的市场范围受限。因此,一种农产品如果只能就近零卖或者出售给具有垄断地位的中间商,中间商就必然握有定价的垄断权。

由于这样的农产品在物流环节当中容易腐败变质,对物流系统的时效性与稳定性就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但这种要求,对于小农户来说又是很难做到的。对于这样的农产品,疏通流通环节就成了供需适配的重中之重。农户自产自销时,尽管产品辐射范围有限、市场容量很小,但是只要不是种植规模突然变化,通常也不会招致太大的市场失配;如果突然扩大生产规模,而流通环节没有很好配套,滞销就会随之发生。

第三,小规模农户除了本身容易引致市场不确定性之外,一旦招致诸如进口等方面的竞争压力,由于产品之间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其市场份额将遭到严重挤压,这种情形下也会发生滞销,而且这种滞销在时间上还可能具有延续性。

产供销模式、中间商赚差价、进口竞品的压力,成为了引发中国农产品滞销的痛点。

那些卖不掉的农产品,再也不会烂在地里了5

所以真的没有办法解决了么?其实还是有的。如果我们把思路换一下,你就可以发现。如果我生产的东西不匹配需求,因此产生问题,那么我按照需求来控制我的生产,那是不是在生产环节,我就可以减少损耗了呢?

简单来说,本来是“产供销”,现在我“销**”不就得了?

问题是,怎么干?这方面,似乎拼多多有话说了。

在本次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的主论坛上,拼多多新任董事长陈磊重点分享了该平台对数字农业的实践与思考。他说,农产品供应链[供应链的概念是从扩大的生产(Extended Production)概念发展而来,对供应链的定义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从配套零件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一个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直到最终用户所连成的整体功能网链结构”。]是制约我国农产品上行的短板。中国果蔬类的流通损耗达到20-30%,远高于美国的11%。

对于供应链,拼多多是这么解决的:在全国范围内持续重投入建设冷库、生鲜冷链物流体系等基础设施,建立适合于生鲜农产品的供应链体系,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损耗。

“比如我非常喜欢的福建特产云霄枇杷、仙游度尾文旦柚等相对标准、易保存的生鲜农产品可以复用百货商品的供应链体系,但适用的品类不多。非标、易腐的生鲜农产品就另外建立新的数字化供应链体系。”陈磊说。

拼多多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拼多多披露的数据显示,在“农地云拼”模式的推动下,2020年,该平台实现农产品上行2700亿元,规模同比翻倍,在电商行业中占比最高。此前,陈磊曾表示,要坚持把农业作为战略重点,将拼多多打造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零售平台。

所谓的农地云拼,就是将分散的农业产能和分散的农产品需求在“云端”拼在一起,形成一个虚拟的全国市场。让曾经不好卖的农产品,成为百姓餐桌上的‘香饽饽’,丰富了消费者[消费者,从法律意义上讲,消费者应该是为个人的目的购买或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的社会成员。]的菜篮子,鼓足了农户的钱袋子。

比如,云南小众水果人参果二十多年来无人问津,但通过拼多多销售后,转变为广为人知的网红水果,带动形成一个价值数十亿元的富民产业。

又如,去年受疫情影响,新上市的徐闻菠萝销售受阻。徐闻联合拼多多率先落地“抗疫助农直播”模式,通过线上“原产地直发”的方式,解决农产品滞销难题。这一抗疫助农试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被总结为“徐闻模式”。

那些卖不掉的农产品,再也不会烂在地里了6

不管是小众水果云南人参果,还是被疫情影响的徐闻菠萝,借助数字化的手段,他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在这个未来里,农产品将“以销定产”。如何销**?陈磊谈到,过去在菜市场买菜,购买决策[购买决策是指消费者谨慎地评价某一产品、品牌或服务的属性并进行选择、购买能满足某一特定需要的产品的过程。]以体验为主;但网上买菜,消费者没有机会“体验”这些菜。所以未来,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将依赖于此前反复购买形成的品牌信赖基础。这就意味着农产品的生产必须标准化,从种植、采摘到拣选都要有一套严格的规范,以此保证这个品牌的农产品具备一致的品质。而这也就带动了“产”的变化。比如,标准化的品质需求,结合5G和自动化技术的普及使得农产品自动化种植成为发展趋势。

在这里,拼多多发起“人工智能VS顶尖农人”草莓种植大赛,探索“算法种地”的可行性。而当消费者近年来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关心营养是否均衡,能否促进健康,拼多多希望通过农业科技对普通农产品有益的微量元素进行控制、标准化,使得消费者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实现“食补”。

过去五年,拼多多有力推动了农产品销售方式的变革。而未来五年,拼多多将对“供”做重投入,同时,从智能种植、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成果转化等“产”的源头,加速推进数字农业的发展。

那些卖不掉的农产品,再也不会烂在地里了7

互联网能在多大程度上惠及农业,还需持续论证,但拼多多的销**模式是不是能解决农产品滞销的难题,这应该是一个可以预见的未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