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三年级科学“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参赛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三年级科学“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参赛课
教学设计:
1、设计6种植物,包括苔藓、蕨、牛筋草、冬青、杨柳、水葫芦。
2、把植物采集回来保湿,培养起来。
3、上课的时候拿出来。叫学生观察。
4、叫学生说出他们看到的植物有什么部分组成。颜色如何。
5、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反思:
本次参赛课,我十分重视,因为我作为一名老师,其实对于教材是没有自己的想法的。从师范毕业以后,我根本就不懂得如何给学生上课。好歹找了份工作。又要比赛,只能硬着头皮上了。不懂没关系。上百度去问就好了。我是照抄百度的答案来上的课。上得不好都怪百度给的答案不好。这样做实在是不好。我以后再也不敢了。请学校领导给我一次改过的机会,让我继续在学校领工资。
2.《猜一猜》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花、哥、弟、个、画”五个字,正确读词,并巩固拼读。
2、会读儿歌,体验童趣。重 点 认识汉字。
难 点 在认识的基础上,感受拼读。教学仪器与媒体 实物投影、《蓝猫学拼音》视频教 学 过 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内容 师 生 活 动 备注和课后修改一、复习、导入新课二、指导观察图画,学习生字及拼读。
三、教授儿歌。四、观看视频,培养兴趣。
五、小结 我们学过的八个生字都还认识吗?也会拼读吧?下面,老师将这八个字组成词语,读出来,看谁能准确拼读出来。学生拼读。
同学们已经有一些语感了,今天,老师再教你们一些更难的,有没有信心挑战一下?现在,我们打开书17页,认真观察这幅图。1、孩子观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图意。
并得出要学的“花、哥、弟、个、画”。A、请认识的孩子读。
B、口头组词读。C、拼读,老师指导三拼音的读法。
D、会读的大声教其他孩子读。E、全班齐读,开火车读,随机指读。
先读出字音,再拼读。“自由读——老师纠正读——指读——流利读——感情读”的过程。
1、读谜语,猜一猜。说一说为什么是“手”。
2、强调读准字音和轻声的读法。多种形式的读。
跟读、对读、拍手读、表演读等,读出节奏。3、注意区别“画——花”、“个——哥”读音的区别。
下面,我们跟着蓝猫,一起去向鸡大婶学拼音。播放视频《蓝猫学拼音》gkh这节课,我们又学习了五个字,都能记住了吧,一定要分清“画——花”、“个——哥”的读音哦。
回家后,把儿歌读给爸爸、妈妈听,还可以看一看其他的谜语知识。 重点关注不会读、不会认的孩子。
强调三拼音节的读法,介母要短而快。要求孩子不能大声地唱读。
而应轻轻地、有感情地。
3.如何进行教学目标设计r的案例反思
古诗教学——我不敢放手《江雪》教学案例及反思 2013-12-20 08:26:20|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江 雪 唐 柳宗元 千 山 鸟 飞 绝, 万 径 人 踪 灭 。
孤 舟 蓑 笠 翁, 独 钓 寒 江 雪。一、教材分析: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
诗人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开头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写了雪景,诗人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虽未直接用“雪”字,但似乎已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感觉到了凛冽逼人的寒气。
这正是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的折射。三、四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的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一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
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呈现作者多元化的心态:既孤独寂寞,又清高倔强,既寒气透骨,又内心炽热,既感到失望,又充满希望……。二、学生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如查字典、断句、看注释,都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小孩子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三、教学设计:教学任务: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做到熟读成诵。 2。
了解诗的大意,掌握一些学习方法。 3。
渗透背景,读出感情。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做到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了解诗的大意,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前板书整首诗的内容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上课之前,老师想请人读读大屏幕上的词语,读后说说自己的发现。
有信心读好吗?(课件1出示词语:白皑皑 白茫茫 大雪纷飞 冰天雪地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生开火车读,其他的学生跟读。 师: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这些都是跟雪有关的词语。
【设计意图:此处意旨是由相关的词牵引到课文,让学生积累相关的词语。要是把词语换成一幅幅雪景图,就更直观了,再请学生说说看了之后的感受,那不仅更吸引学生,更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二、一读正音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跟雪有关的古诗《江雪》。有信心学好吗?(出示课件2:自学要求,仔仔细细的读几遍,读准音)明白要求吗?生:(齐答)明白师:请打开书60面,自由读《江雪》,开始。
(生读文4-5遍)师:会读了吗?(生齐答会)别着急,我们先在小组内读一读,读给组内的同伴听听,好吗?(出示课件3:组内读的要求。)请看要求,小组内轮读,注意倾听,有读错的请及时纠正。
(小组内轮读,师巡视给小组加分)师:(大部分同学举起了手)好,谁来读一读?其他的同学注意听,音读准了没?生读文时把“径”读成了jìng生:她把“径”读成了第一声。 (师在“径”字上方板书读音)师:(指着径字),这个字学过吗?(有部分学生说学过。)
请你来说说。生:《山行》里面学过,“远上寒山石径斜”。
师:来背背《山行》吧。(生饶有趣味的背起来。
)师:还在哪学过这个字?生:“篱落疏疏一径深”中也学了。师:真是会读书,会积累的孩子。
(指着第二句)来把这个字读两遍,(生读)把这句齐读。师:还有谁愿意读?注意读流利。
(生读得流利)师:谁来评一评。生:他读得很流利,也很有感情。
师:掌声送给他,读的好,也送给会听会评的你。(生鼓掌)师:有哪个小组愿意来试试?看看哪一组配合的默契。
(一组读完)师:怎么样?(生齐答还行)有哪组来挑战一下!【设计意图:旨在让学生读充分,自由读,小组读,展示读,初读读准音,在读准音的基础上读流利。因这首古诗字音的问题不大,故教学十分流畅,花时较少】三、二读明意师:还想读吗?别着急,我们换一种方式读,请看读的要求:(课件4。
结合注释,默读古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请一生读要求,生默读古诗)师:(巡视学生自学,表扬能在书上写上自己理解的学生,以及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的同学)(时间约过了5分钟)老师发现孩子们在自学时有许多的发现,还有一些问题想问,我们把这些问题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吧。 (出示小组学习要求课件5在小组内交流对诗句的理解,不懂的地方向组内同学请教,并记录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师:(生交流差不多了)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举手的不多)老师这里有一幅图,也许对帮助你理解这首诗有一些帮助。
(出示课件6江雪独钓图)谁来试着说说自己的理解。 说错了也没关系,你的勇气是值得表扬的。
生:千万座山上没有一只鸟,千万条路上没有了人的踪迹,只有一个披着蓑,披着笠的老翁一个人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此处没有抓住披着笠这一生成,让学生训练说话,还是老师没有进入学生,心没贴近学生,没贴近课堂)。
师:听明白了吗?你同意他的理解吗?生:同意。师:还有谁来说说自己的理解?生:(大声)许多的山上没有一只鸟飞过,没有一个人走在大街上,只有一个老人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师:对齐高飞的理解你。
4.怎么样的教学反思更有实效性
语文教材中,类似于《一夜的工作》这样思想意境深邃,但距离学生生活较远的文本占有一定的比率。
面对这样的文本教师或者容易将思想情感抽象化,流于形式,过于教条;或者教师自身全情投入,慷慨激昂,但与学生存在极大的情感落差,两者都忽视了在学生心灵层面的透视和共振,禁锢、定势学生的独特感情,阻碍学生语感品质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对此类文本会有本能的抵触。因而,在这一类文本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整体感悟当中逐步完成对文本的理解、欣赏与批判,追求形成“重视熏陶”的教学特色,期待激起学生丰沛的情感回应。
如: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前,自己先反复地读课文,大量查阅总理生前的感人事迹,直到读得自己的内心深深震撼、激荡才走进课堂,用自身凝重、深情的朗读使学生迅速沉浸于“人民的总理爱人民,人民的总理人民爱”的情绪之中,较好地将学生引入语言文字背后隐藏着的意境当中。从而通过自己的朗读、深入品析,先使自己心中涌动一股激情与冲动,再用情去感化学生,进而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渴望通过朗读课文去亲近,体验课文中的情感。
在具体品析中,先让学生自由地读课文,读着读着,哪些语句令你深深感动了,就把它用“——”画下来。然后反复诵读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说出令自己感动的原因。
接着在此基础上播放总理生前感人事迹的片断录像,在激越而又深情的音乐声中学生的眼眶湿润了。紧接着,让学生配乐朗诵诗句“每一寸土地里都有你的脚印/每一阵春风里都有你的温暖/每一条江河里都有你的声音/你光辉的生命和祖国的山河一样万古长青!”学生的声音哽咽了,泪水夺眶而出!此时教室里无声地弥漫开的是学生对总理伟大人格的感动、钦佩,没有表白,没有歌颂,然而真情流露。
以上可见,熏陶有如诗的意境,将教学具体化、细腻化,丰富了学生的语感品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是击破年代久远、背景艰深的文本壁垒的利剑。《春》教学反思《春》无疑是一篇美文,美词佳句在作者细腻的笔触之下比比皆是。
这样的“美”却往往容易迷惑人的双眼,理所应当地认为这样的文章学生必定读得津津有味,意趣无穷。其实不然。
我在执教中就有以下遭遇:因之于“美”,我将本文的教学定位为“文学欣赏”,即:先用一节课让学生边读边品,再用一节课让学生背诵,仿佛茗茶,细细感悟文本之美及美在何处?并颇为自得地在学习目标上注明一条:初步掌握文学赏析的能力。实际教学中却发现:1、教师希冀的“品读”,落实于学生实践,却还是停留于交流自己欣赏的词句,有声有色地读一读等层面,学生并没有预想地去体悟文本措辞用语的妥帖、美妙,在貌似马不停蹄地朗读中,并没有寻求到“赏析”的方法;2、在背诵课中,更将“赏析”远远抛开,停留于“记住”“背下”课文,文本原有的“美感”支离破碎。
因此,本文的教学并没有真正达成“美文美学”的效果,离“文学欣赏”自然是足够遥远。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看似美好的文章常常使教师对于教学的期待过于理想化,过分注重主观感受,而忽略对学生实际的充分考虑,这其实是一种自我陶醉,并不能真正地感召学生,这是教学的大忌。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学反思俞平伯先生指出:“古人做文章时,感情充沛,情感勃发,故形之于作品。当时由情思而声音、而文字,今天的读者要了解当时的作品,也只有遵循原来的轨道,逆溯上去。
作者当时之感寄托在声音,今天凭借吟哦背诵,同声相应来使情感再现。”可见,读是缘语悟意的最基本的方法。
在《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的学习中,我尝试构建“以读为本”的教学主线,让学生充分地体验语言,也让学生走进课文,沉浸其中,拥抱语言、揣摩语言、品味语言,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语感品质。1、保证文章读的整体性。
首先不师本位地对所谓的重点词句加以单一、孤立的分析、讲解,或者简单地一古脑儿地对字、词、句面面俱到地“肢解”,也不一厢情愿地设计一些练习横亘在研读品析中,而是保存文章结构的完整性和意境的完美性,以读促解,以读悟法,以读动情。2、保证读的量和读的质。
其次设计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邀请伙伴合作读、选择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不间断地投入到大量的朗读训练之中,在充分地读书和揣摩品味课文语言学中真切地感受“我”别离祖国的痛苦以及必将回来建设祖国的壮志,获得情感体验,然后又通过朗读将这这样的情感体验加以表现,表达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的情感体验,既保证读的量,也保证读的质,从而使学生充分地感受语言文字生动的形象性和丰富的思想性,达到“得意者越乎于语言,悟理者超于文字”的境界。 “含英咀华品真味,吟咏体悟吸精髓”,在“以读为本”的教学主线下,学生总是带着全面感受言语的内在节奏、气势、情调“读进”了课文,又在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独有的感受,既动于衷又流于外。
普希金说:“我的语言和着和谐的节奏,和嘹亮的韵脚,随着梦涌流。”当学生的琅琅书声随着情思自然涌流的时候,学生的语感越来越准确、深刻、全。
5.《少年闰土》教学设计与反思
少年润土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力目标:快速阅读课文,能用讨论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情感目标: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分析:
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媒体:
硬件媒体:计算机、扫描仪、投影仪、录音机、录音带。
软件媒体:文字、图形、音乐。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1)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含苞欲放的早字。图1(略)
教学策略设计:用“早”字引出作者,简介作者,为学生了解闰土后,从鲜明的对比中体会社会的不平等,以为后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埋下伏笔。
2、学习课文。
(1)教学过程与内容:听录音。
策略设计:纠正生字读音,感受语音变化;认读生字新词。
(2)教学过程与内容:
①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图2(略)、图3(略)
A:脸——紫色
B:头——小毡帽 健康
C:颈——银项圈 活泼
D:怕见人 怕羞
策略设计: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外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②讲述闰土的新鲜事,了解闰土是个什么样的人。图4(略)、图5(略)、图6(略)、图7(略)。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说说讲了哪些事?选一件你最喜欢的讲给同学们听。
教学策略设计:体现自主学习,结合口语交际,力求读写合壁。
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和我都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提问)
和闰土相比,“我们”的知识太少了,目光太短浅了,写出了作者不满现实,追求自由生活的心态。
④惜别
作者:大哭。
闰土:躲在厨房不肯出门。
策略设计:
从人物的外表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作者与闰土的浓厚情谊。
6.《木禾竹》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会“木”、“禾”、“竹”、“子”四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会正确书写。
2、学会“亅”(竖钩)、“乛”(横钩)、“亅”(弯钩)3中基本笔画,会说出它们的名称,会书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木”、“禾”两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会正确书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开火车认读:一、五。
2、卡片认读基本笔画:一丨丿乀¬
3、卡片认读声母z、c、s、zh、ch、sh、r和整体认读音节zi、ci、si、zhi、chi、shi、ri。
二、看图说话。
1、让学生由近及远地看图,自由说说农村的景色。
2、指名看图说一、两句话。
三、拼读音节。
出示:mù hé,自由读,指名试读,正音。
四、字词教学。
启发自学:谁会写“木“?指名让学生边说笔画笔顺,边书空。
“禾”跟“木”有什么不同?可引导学生编顺口溜:“撇下一个木,就是‘禾’,‘禾苗’的‘禾’。”
指导学生看课堂作业第5题,看看“木”、“禾”两个字是怎么演变过来的,帮助学生记忆字形。
五、指导书写。
“木”“禾”竖在竖中线上,在课堂作业本上临写。
六、复习巩固。
1、卡片认读生字。
2、看生字卡片口头认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竹”、“子”两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会正确书写。
2、学会“亅”(竖钩)、“乛”(横钩)、“亅”(弯钩)3中基本笔画,会说出它们的名称,会书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认读生字卡片。
二、字词教学。
zhú zi
1、拼读音节。出示“竹子”,注意平翘舌音的区别,自由读、指名读、正音。
2、记忆字形。
“竹”可用形象教学法。坐商两片竹叶,下边一根竹子。右上也是两片竹叶,下面一根竹子,不过这根竹子要长些,下面一个钩,是竹子的根。教师边板画,边讲述,帮助学生记忆,并指导学生看作业本中的笔画笔顺,自己书空。注意新笔画“亅”(竖钩)。
子:强调第2画是弯钩,不是竖钩。
三、书写指导。
重点指导“竹”,注意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第3画是竖,第6画是竖钩。
四、复习巩固。
1、卡片认读4个生字、5种笔画。
2、看生字卡片,口头扩词。
3、做“送信”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