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人参(学名:Panax ginseng),又称为亚洲参,是具有肉质的根,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长于海拔500~1100米山地缓坡或斜坡地的针阔混交林或杂木林中。]的病虫害种类很多,危害[危险灾害。]较重的有以下几种。
1.人参斑点病(黑斑病)
斑点病是危害人参茎、叶最普遍、最严重的病害,果实、种子、根部也能感病。叶部感病即在叶面上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水浸状病斑,初为黄褐色[ 此条目暂无内容,欢迎您参与编辑,享受分享知识的乐趣。],渐次转为黑褐色。病斑中心部分色泽稍淡,干燥后极易破裂。多雨潮湿时,病斑扩展极为迅速,多个病斑连成一片,延至叶柄,使叶片提前脱落。
茎、叶柄、花梗处的病斑圆形,褐色,逐渐延伸成长条斑。病部凹陷。茎上病斑可深陷茎内,使茎易于折倒。花梗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后,花序枯死,果实与籽粒干瘪,萎缩形成吊干籽。果实上病斑褐色,水浸状,不规则。被害种子起初表面米黄色,渐次转为锈褐色。在潮湿条件下,各病部均可生出黑色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子实体。
病菌[病菌是引起人类疾病的细菌 和病毒,统称为病原菌或致病菌(pathogenic bacterium)。]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土壤[土壤(英文名称:Soil)位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中和种子表面越冬。亦可在受害的根、茎部分存活,人参出苗至展叶期,潜存的病菌即可侵染为害。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寄主气孔或表皮侵入。环境条件适合时,病斑上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重复侵染,扩大蔓延。一般于6月初开始发生,病菌可借助风雨和人工操作等扩散传播。7~8月为盛发期,如遇暴风雨,空气湿度大,蔓延迅速。干旱、低温季节发病轻。
防治[防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áng zhì,译为预防和治疗或预防和治理。]方法如下
(1)危害的种子用1%甲醛溶液浸泡10min,随即用清水洗净。或在种子处理前用50%多菌灵[多菌灵又名棉萎灵、苯并咪唑44号。]500倍液浸种10~20min,或多抗霉素200U浸种24h。
(2)早春参苗出土前用1%硫酸铜或300倍代森铵喷洒畦面、作业道、棚架及周边,进行全面消毒[消毒 是指杀死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的方法。]。
(3)及时清除病株[词语病株拼音bìngzhū 注音ㄅㄧㄥˋㄓㄨ引证解释发生病害的植株。]、病叶,集中深埋或烧毁。病穴用5%石灰乳液消毒。
(4)夏后适时挂帘,调节光照,防止雨水侵袭。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5)参苗出土后,每隔7~10天喷洒1次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1∶120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展叶前用500倍液,展叶后用1000倍液。以上药剂交替使用,效果较显著。
2.人参疫病
人参疫病由疫霉菌侵染所致,也叫腰折病,俗称“耷拉手巾”。不同参龄均可受到感染,但以成株期受害较重。主要危害参的茎、叶和根等部位。在叶片上病斑初呈水浸状暗绿色,边缘不明显,引起烂叶。空气湿度大时,病部出现稀疏白色霉层,干燥时出现青褐色枯斑。根部感染后表现黄褐色软腐,根皮易剥离,参肉黄褐色有花纹并发出一种腥臭味,后期外皮带有白色菌丝。
病菌以菌丝及卵孢子在病株残体和土壤中越冬。越冬后,病菌可以直接侵害根部或地上部分。在病斑上可产生大量孢子囊。在条件适宜时,孢子囊萌发大量游动孢子,经风、雨和流水传播,使病害扩大蔓延。每年6月少有发生,7~8月在高温、多雨,平均气温在20℃以上,相对湿度达70%以上,土壤湿度在40%~50%时,可造成疫病流行。此外,参地土壤黏重、板结,氮肥过多,植株过密,荫棚通风条件差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如下
(1)注意参棚通风及参床排水。
(2)加强田间管理,拔除病株防止病菌扩散。病穴可用生石灰或0.5%~1%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
(3)发病初期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喷洒,或1∶1∶120波尔多液、40%乙磷铝300~500倍液、50%代森铵500倍液以及敌克松700~1000倍液,每隔7~10天喷洒1次。
3.人参菌核病[菌核病由核盘菌属(Sclerotinia)、链核盘菌属 (Monilinia)、丝核属(Rhizoctonia)和小菌核属(Sclerotium)等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
菌核病多危害4年生以上参根,早春发病严重,对人参生产危害很大。主要发生于根部。参根被害后,初期在表面生成少许白色绒状菌丝体。以后,内部迅速腐败、软化,细胞全部被消解殆尽,只留下坏死的外表皮。表皮内外形成许多鼠粪状的菌核。发病初期,地上部分与健株无明显区别;后期,地上部表现萎蔫,极易从土中拔出。此时,**部早已溃烂不堪。
病原菌以菌核在病根上或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合时,萌发出菌丝侵染参根。人参菌核病菌系低温菌,从土壤解冻到人参出苗为发病盛期。在东北4~5月为发病盛期,6月以后,基本停止发病。地势低洼、土壤板结、排水不良、低温高湿以及氮肥过多是人参菌核病发生和流行的有利条件。9月中、下旬,土温降到6~8℃时,病害又有发生。
防治方法如下
(1)选择排水良好、地势高燥的地块栽植人参。早春注意提前松土,以利降低湿度和提高地温。
(2)春季出苗前用l%硫酸铜溶液或1∶1∶100倍波尔多液进行畦面消毒。
(3)早期发现病株,带土挖出,用生石灰或1%~5%的石灰乳对病穴消毒,再客入无病土。发病严重地块,挖出参根出售或消毒后另地移栽。
(4)栽参前,用40%菌核利(10~15g/m2)消毒土壤或用菌核利200~400倍液浇灌病区。
4.人参锈腐病
此病是人参栽培区普遍发生的病害,从幼苗到成株均有发生。主要危害人参的根部,**茎、根茎、芽也能感病。初期在侵染点出现黄色小点,逐渐扩大为近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锈褐色病斑。病斑边缘稍隆起,中部微陷,病健部界限分明。
严重时,不仅破坏表皮,且深入根内组织,病斑处积聚大量锈粉状物,呈干腐状。如病情继续发展,则可深入到参根的深层组织,导致软腐,使侧根,甚至主根横向烂掉。发病重时,地上部表现植株矮小,叶片不展,呈红褐色,最终可枯萎死亡。越冬芽受害后,出现黄褐色病斑,重者往往在**腐烂,不能出苗。
人参锈腐病为典型的土传病害。病菌可在土中长期存活。1~5年生的参根普遍带有潜伏的锈腐病菌,参根生长衰弱时发病。土壤黏重、板结、积水、酸性土以及土壤肥力不足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如下
(1)选择高燥、通气、排水良好的森林土作栽培地。栽参前使土壤经过1年以上的熟化,精细整地。
(2)严选参苗并进行消毒。实行二年制栽参。改秋栽为春栽。
(3)发现病株,及时挖除,在病穴处用生石灰粉进行土壤消毒。
(4)药剂防治 参苗一般可采用多菌灵400~600倍液或代森锌200~400倍液浸泡15min,晾干后进行移栽。
(5)土壤处理 在播种前或移栽前,可用多菌灵、托布津等进行土壤处理。用量为10~15g/m2。
(6)生物防治 于秋季在畦床铺8~10cm的蒿草,接种木霉菌100~200g,堆上畦土6~8cm,蒿草与土壤交互分层压制绿肥,顺序交互重复3次。最后将表层压紧,密封3个月,于栽参前1周将各层蒿草捣碎,与畦土充分拌匀后栽参,防效显著。
5.人参立枯病
此病是危害人参幼苗的危险病害,严重时会造成幼苗成片死亡。发病部位在人参幼苗的基部,即床土的干湿土交接处,距地表3~5cm处,发病初期出现黄褐色小斑点,后扩大呈凹陷长斑,逐渐深入茎内,使感病的病茎缢缩、腐烂,切断输导组织,使幼苗倒状。
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立枯病多发生在春季气温低、湿度大,土壤板结或黏重、排水不良的地块,5月末至6月中旬为发病盛期,7月初为发病末期,土温超过18~20℃以上停止发病。
防治方法如下
(1)育苗田要选地势高燥、背风向阳、**水位低、通气性强的地块,早春及时松土,以提高地温降低土壤湿度。
(2)种子消毒 用敌菌灵5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浸泡种子30min,有较好效果。
(3)土壤消毒 在播种前或栽参前用扑海因25g/m2、50%多菌灵50g/m2处理土壤。
(4)用72%农用链霉素1000倍液或96%恶菌灵3000倍液浇灌病区。发现病株时,拔除病株后,用75%可湿性五氯硝基苯200倍液浇灌病区,要求渗入土层3cm以下。喷药后为防药害,可立即喷洒清水淋洗参叶。
(5)发病时,畦面撒入1cm左右厚的干净沙子,可进行几次,可有效减轻危害。
6.人参虫害及其防治
人参虫害,危害较重的主要是**害虫,即蛴螬、金针虫、地老虎、蝼蛄等。可采取综合防治的方法,如秋季翻地、使用腐熟粪肥、中耕除草、清理场地、人工捕捉、灯光诱杀、药剂防治等。药剂防治可在发现害虫时用麦麸、豆饼等50kg炒香后加90%敌百虫原液0.5kg、水50kg制成毒饵诱杀。也可在发生期用90%敌百虫1000倍液或75%辛硫磷乳油700倍液浇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