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猝倒病[猝倒病俗称“倒苗”、“霉根”、“小脚瘟”,主要由瓜果腐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侵染所致。]
1.症状 猝倒病多发生在早春育苗床[苗床(miáo chuáng)是用于培育植物秧苗的小块土地。]或育苗盘上,常见的症状有烂种、死苗和猝倒三种。烂种是播种后,在其尚未萌发或刚发芽时就遭受病菌[病菌是引起人类疾病的细菌 和病毒,统称为病原菌或致病菌(pathogenic bacterium)。]侵染而死亡。猝倒是幼苗[【词目】幼苗【读音】yòu miáo【释义】种子发芽后生长初期的幼小植物体。]出土后,真叶尚未展开前,遭受病菌侵染,致幼茎基部发生水渍状暗斑,继而绕茎扩展,逐渐缢缩呈细线状,子叶未及凋萎,幼苗地上部因失去支撑能力而倒伏地面。苗床湿度大时,在病菌及其附近床面上常密生白色棉絮状菌丝,可区别于立枯病[立枯病又称“死苗”,主要由立枯丝核菌(学名Rhizoctonia solani Kuhn, 英文名Sheath Blight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侵染引起。]。
2.病原及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条件 本病[古医书名,提出:“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由鞭毛菌亚门真菌瓜果腐霉菌引起。 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可营腐生生活。条件适宜时卵孢子萌发,产生芽管,直接侵入幼芽,或芽管顶端膨大后形成孢子囊,以游动孢子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到幼苗上,从茎基部侵入。湿度大时,病苗上产出的孢子囊和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 病菌虽喜34~36℃高温,但土温15~20℃时繁殖最快,在8~ 9℃低温条件下也可生长,故当苗床温度低时,幼苗生长缓慢,再遇高湿,则感病期拉长,很易发生猝倒病,尤其苗期遇有连阴雨天气,光照不足,幼苗生长衰弱发病重。当幼苗皮层木栓化后,真叶长出,则逐步进入抗病阶段。
3.防治[防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áng zhì,译为预防和治疗或预防和治理。]方法 ① 加强苗床管理,根据苗情适时适量放风,避免低温高湿条件出现,不要在阴雨天浇水。 ② 苗期喷施0.1%~0.2%磷酸二氢钾、0.05%~0.1%氯化钙等提高抗病力。 ③ 药剂防治 猝倒病多发区,每平方米苗床可选用40%五氯硝基苯9~10克,加细土4.0~4.5千克拌匀,播前一次浇透底水,待水渗下后,取1/3药土撒在畦面上,把催好芽的种子播 上,再把余下的2/3药土覆盖在上面,防病效果90%以上,残效期月余。或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72.2%霜霉威 (普力克)水剂400倍液或75%百菌清粉剂[粉剂(Dustpowder,DP)是将原药、大量的填料(载体) 及适当的稳定剂一起混合粉碎所得到的一种干剂。]6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淋[消防喷淋系统是一种消防灭火装置,系统安装报警装置,可以在发生火灾时自动发出警报,自动控制式的消防喷淋系统还可以自动喷水并且和其他消防设施同步联动工作,因此能有效控制、扑灭初期火灾。],每平方米喷淋对好的药液2~3升。此外,也可在整畦后,用福尔马林100倍水液均匀浇泼床上,每平方米用药液5千克,然后闷盖7~10天,以后掀开塑料薄膜,让床土敞露4~5天再播种。
(二)立枯病
1.症状 刚出土幼苗及大苗均可发病。病苗茎基变褐,后病部收缩细缢,茎叶萎垂枯死;稍大幼苗白天萎蔫,夜间恢复,当病斑绕茎1周时,幼苗逐渐枯死,病部初生椭圆形暗褐色斑,具同心轮纹,当湿度大时可见淡褐色蛛丝状霉,这是本病与猝倒病区别的重要特征。
2.病原及发病条件 本病由半知菌亚门真菌立枯丝核菌引起。 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中越冬,且可在土中腐生2~3年。菌丝能直接侵入寄主,通过水流、农具、粪肥传播。病菌发育适温17~28℃,最高40~42℃,最低13~15℃,适宜 pH 3~9.5。 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温度过高、通风不及时易发本病。
3.防治方法 ① 加强苗床管理,注意提高地温,科学放风,防止苗床或育苗盘高温高湿条件出现。 ② 苗期喷洒0.1%~0.2%磷酸二氢钾,可增强抗病力。 ③ 用种子重量0.2%的40%拌种双拌种。 ④ 苗床或育苗盘药土处理,可单用40%拌种双粉剂,也可用40%五氯硝基苯与福美双 1∶1 混合,每平方米苗床施药8克。药土处理方法同猝倒病。 ⑤ 发病初期喷淋20%甲基立枯磷乳油 (利克菌)1200倍 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或5%井冈霉素水剂1500倍液或15%恶霉灵水剂450倍液;猝倒病、立枯病混合发生时,可用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加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淋,每平方米2~3升。视病情隔7~10天1次, 连续防治2~3次。
(三)早疫病
1.症状 辣椒苗期发病,多在叶尖或顶芽产生暗褐色水渍状病斑,引起叶尖和顶芽腐烂,手感滑溜,幼苗上部腐烂后,形成无顶苗,甚至烂至床土面。病部后期可见墨绿色霉层,成龄植株发病,多在叶片上产生许多水渍状病斑,发展后为灰白色圆形病斑,病部下陷,稍有木质化而**孔,引起落叶,发病后组织表面可见墨色或黑色的霉层。
2.病原和发病条件 本病由半知菌亚门真菌茄链格孢霉引起。 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可从辣椒幼嫩叶片的气孔、皮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形成初侵染,经2~5天潜育后现出病斑,3~4天产生分生孢子,并通过气流、雨水进行多次重复侵染。在温暖多湿的条件下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和农事操作蔓延传播,发展较快。
3.防治方法 ① 由于早春昼夜温差大,白天20~25℃,夜间12~15℃, 相对湿度高达80%以上,易结露,利于此病的发生和蔓延。应重点调整好棚内温湿度。 ② 采用粉尘法于发病初期喷洒5%百菌清粉尘剂,每次15 千克/公顷,隔9天1次,连续防治3~4次。 ③ 施用45%百菌清烟剂或10%速克灵烟剂,每次3000~ 3750克/公顷。 ④ 大田发病喷洒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上述保护剂对早疫病防效高低的关键,在于用药的迟早。凡掌握在发病前看不见病斑即开始喷药预防的,防效70%以上;发病后用药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不理想。因此,强调在发病前开始防治,压低前期菌原,把病情控制在经济为害指标以下。
(四)沤根
1.症状 初期病苗白天萎蔫,夜晚恢复,易拔出,老根变褐腐烂, 不发新根。病害轻时秧苗生长缓慢,严重时引起地上部萎蔫死亡。
2.病因 本病为生理性病害。因苗床低温,土壤渍水,连阴天,光照不足,缺氧或未腐熟的肥料 “发烧”伤根所致。
3.防治方法 ① 选择背风向阳的坡地作苗床。 ② 注意苗床保温,通风透气。如遇通风和低温矛盾,可在畦的空隙放置盛放生石灰的碗,用以吸湿升温、改善畦内湿度和温度小气候。 ③ 施肥均匀,不施未腐熟的有机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