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高湿,早稻穗期纹枯病发生快,局部病丛率高达80%以上

纹枯病[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是水稻[水稻是草本稻属的一种,也是稻属中作为粮食的最主要最悠久的一种。]上常见的病害,一般在孕穗至抽穗[抽穗,指禾谷类作物发育完全的幼穗从剑叶鞘内伸出的时期或状态。]期容易发生[发生最早出自汉 张衡《东京赋》:“既春游以发生,启诸蛰於潜户。]流行,当前早稻[早稻生产共有13个省,全部分布在南方,其中湖南、广西、江西、广东等4省区)播种面积占全国的75以上。]正处于这个阶段。5月下旬至6月上旬时晴时雨,气温比较高,加之水稻田间[田间 (1916—1985),男,原名童天鉴,安徽省无为县开城镇羊山人,著名诗人。]较为郁闭,容易形成高温高湿环境,有利于纹枯病的发生扩展。根据今年江西省病虫预报第3期通知,纹枯病病丛率一般9.5-27%,平均18.3%,周环比增加64%,高的28.6-52%,局部高达80%以上。昨天去一位种植[种植即植物栽培,包括各种农作物、林木、果树、花草、药用和观赏等植物的栽培,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作物、绿肥作物、饲料作物、牧草等。]大户看田,早稻已经抽穗大半,田间植株[植株(学名:Angiospermae)包括根﹑茎﹑叶等部分的成长的植物体。]中下部叶鞘、叶片纹枯病发生很严重,发病快的病斑呈污绿色,建议早用药防治[防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áng zhì,译为预防和治疗或预防和治理。]。今天来聊聊水稻纹枯病肥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仅供参考。

高温高湿,早稻穗期纹枯病发生快,局部病丛率高达80%以上

1、纹枯病发生特点

高温高湿,早稻穗期纹枯病发生快,局部病丛率高达80%以上

水稻种植户对纹枯病并不陌生,发病部位主要在茎秆中下部,病斑呈云纹状,湿度大时会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期形成褐色菌核。发病严重的植株会影响水分营养的吸收,导致水稻抽穗后灌浆[灌浆是将某些固化材料,如水泥、石灰或其他化学材料灌入基础下一定范围内的地基岩土中,以填塞岩土中的裂缝和孔隙,防止地基渗漏,提高岩土整体性、强度和刚度。]不饱满,空秕粒增多,粒重下降。同时,纹枯病发生严重的田块,灌浆成熟期遇大风大雨容易出现倒伏。纹枯病对产量的影响看似没有穗颈瘟那么严重,没有白穗那种视觉冲击力,但不能轻视,否则会在不知不觉中将产量“偷”走。

高温高湿,早稻穗期纹枯病发生快,局部病丛率高达80%以上2

纹枯病一般在气温20℃以上,相对湿度大于90%,纹枯病开始发生;气温28-32℃,遇连续降雨,病害发展迅速。5月下旬至6月上旬的天气恰好降雨多、温度较高,因此近期纹枯病在田间发生迅速。此外,早稻普遍采取直播种植,以常规稻品种为主,播种量偏大,田间植株密,通风差,湿度大,有利于纹枯病的扩展蔓延。随着梅雨季节的来临,纹枯病的发生还会加重。

2、纹枯病的防治方法

首先,纹枯病发生后,特别是百丛发病率达20%时要及时用药控制,常用药有井冈霉素、己唑醇[米黄色疏松粉末,属三唑类杀菌剂,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对真菌尤其是担子菌门和子囊菌门引起的病害有广谱性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噻呋酰胺[酰胺是一种化学物质,在构造上,酰胺可看作是羧酸分子中羧基中的羟基被氨基或烃氨基(-NHR或-NR2)取代而成的化合物;也可看作是氨或胺分子中氮**上的氢被酰基取代而成的化合物。]、戊唑醇[戊唑醇,一种高效、广谱、内吸性三唑类杀菌农药,具有保护、治疗、铲除三大功能,杀菌谱广、持效期长。]、氟环唑、苯甲·丙环唑、噻呋酰胺·己唑醇、肟菌酯·戊唑醇等。井冈霉素内吸传导性强,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持效期短,发生严重的田块适合选用噻呋酰胺、噻呋酰胺·己唑醇等药防治。施药药重点喷植株中下部,喷雾要均匀,要适当加大用水量,使药液能充分喷到发病部位。要注意的是,三唑类药持效期相对较长,但在水稻破口期前后多次或过量使用易导致植株生长受抑制影响抽穗等。

高温高湿,早稻穗期纹枯病发生快,局部病丛率高达80%以上3

第二,水稻生长中后期强化肥水管理,控氮增磷钾,合理排灌,采取干湿交替灌溉,降低田间湿度,能够减轻纹枯病的发生与发展。结合穗期防治稻瘟病、螟虫等加入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酯、水稻铁杆大鼓粒等优质叶面肥,增强植株抗性和促进水稻灌浆。

云众地服务宗旨:科普种植技术知识,解决农民种植的难题。更多种植技术知识,欢迎关注【云众地】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