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黄瓜(学名:Cucumis sativus L.)葫芦科一年生蔓生或攀援草本植物。]黑斑病[黑斑病是指植物叶片上出现黑斑。]症状及防止方法
(一)症状
黄瓜黑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多从下而上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最后剩下顶端几片绿叶,病株似火烤状。初为褐绿色近圆形斑点,后为边缘清晰的圆形、近圆形病斑,**灰白色,边缘淡黄色。其上可见病原菌[一种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比如病毒或细菌、病原微生物又可称为病原菌,是指能入侵宿主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病毒等。]的分生孢子[常指由子囊菌、担子菌或半知菌,在无性生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面病斑稍突起,表面粗糙,叶背病斑呈水渍状,湿度大时表面生有黑色的霉层,有时病斑扩展连成大病斑,严重时叶肉组织枯死,叶缘向上卷起,叶片焦枯,但不脱落(图1)。
图1 黄瓜黑斑病叶片症状
(二)病原特征
该病病原菌为瓜链格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单生或束生,褐色,基部细胞稍大,不分枝,正直、稍弯曲,有1-7个隔膜,大小为(20- 67.5)微米 X(4-6)微米。分生孢子褐色,棒状,单生,有2-9个隔膜,大小为( 57- 87)微米 X(18-21)微米。孢子致死温度为55℃10分钟。人工培养,分生孢子梗不典型,分生孢子可形成十几个孢子组成链,由于孢子内生,随培养时间的延长,产生的孢子越来越小,喙越来越短。该菌5- 40℃均可萌发,25- 32℃菌丝萌发率最高,菌丝生长最快。
(三)病害发生规律及流行特点
病原随病残体在土壤中、种子上越冬,成为初侵染源。病菌借气流、雨水传播,形成初侵染和再侵染。高温高湿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气温在5- 40℃时均可发病,最适温度为25- 30℃,适宜的相对湿度[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指空气中水汽压与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为85%以上。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该病的发生主要与黄瓜生育期、温湿度关系密切。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田间病残体多,氮肥施用太多,生长过嫩,肥力不足,耕作粗放,杂草丛生的田块,植株抗性降低,发病重。地势低洼积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湿、含水量大,易发病,高温、高湿、多雨有利于病害的发展流行。
(四)防治[防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áng zhì,译为预防和治疗或预防和治理。]方法
1.农业防治
选用无病种瓜留种。用55℃恒温水浸种15分钟后,立即放入冷水中冷却然后播种。播种前、移栽前,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集中烧毁、沤肥。和非本科作物轮作,水旱轮作最好。育苗移栽,苗床床底撒施薄薄一层药土,播种后用药土覆盖,移栽前喷施一次除虫灭菌剂。土壤病菌多、**害虫严重的田块,在播种前穴施、沟施灭菌杀虫的药土。棚室栽培的,采用放风排湿、控制灌水等措施降低棚内湿度,减少叶面结露,白天控温28- 30℃,夜间15℃,相对湿度低于65%。避免在阴雨天气整枝,及时防治害虫,减少植株伤口,减少病菌传播途径,发病时及时防治,并清除病叶、病株,带出田外烧毀,病穴施药、生石灰。
2.药剂防治
用50%多菌灵[多菌灵又名棉萎灵、苯并咪唑44号。]浸种30分钟,或用占种子重量03%的50%福美双、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粉剂(Dustpowder,DP)是将原药、大量的填料(载体) 及适当的稳定剂一起混合粉碎所得到的一种干剂。]拌种。发病初期喷施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一 1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或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 500一 600倍液,或5%腐霉利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 600- 800倍液,或43%戊唑醇水剂 5000倍液。保护地在发病初期采用粉尘法、烟雾法,即于傍晚喷撒5%百菌清粉尘剂,每亩1 千克或于傍晚点燃45%百菌清烟剂,每亩200一 250 克,隔7-9天1次,视病情连续、交替轮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