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黄瓜(学名:Cucumis sativus L.)葫芦科一年生蔓生或攀援草本植物。]细菌性角斑病[角斑病是指发生在林木、果树、黄瓜、番茄等各种作物的叶片上,病斑形状为多角形的一类病害,与褐斑病形态类似。]是黄瓜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常在田间与黄瓜霜霉病[霜霉病指的是由真菌中的霜霉菌引起的植物病害。]混合发生,症状比较接近,有时容易混淆,但是它的病情发生趋势没有霜霉病迅速,对黄瓜生长影响没有霜霉病严重。如何准确把两种病害分开,准确及时用药来防治细菌性角斑病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今天就给大家讲一讲。
1、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的特征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在幼苗和成株期均可受害,但以成株期叶片受害为主。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卷须和果实,有时也侵染[昆虫或多细胞寄生物寄居在寄主的皮肤、粘膜表面或其附属器上,持续地侵扰寄主的现象。]茎。
子叶发病,初呈水浸状近圆形凹陷斑,后微带黄褐色[ 此条目暂无内容,欢迎您参与编辑,享受分享知识的乐趣。]干枯。
成株期叶片发病,初为鲜绿色水浸状斑,渐变淡褐色,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灰褐或黄褐色,湿度大时叶背溢出乳白色浑浊水珠状菌脓,干后具白痕,后期干燥时病斑**干枯脱落成孔,潮湿[潮湿(cháo shī),汉语词语,意思是含有比正常状态下较多的水分。]时产生乳白色菌脓,蒸发后形成一层白色粉末状物质,或留下一层白膜。
茎、叶柄、卷须发病,侵染点水浸状,沿茎沟纵向扩展,呈短条状,湿度大时也见菌脓,严重的纵向开裂呈水浸状腐烂[腐烂,指烂掉;有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变褐干枯,表层残留白痕。
瓜条[瓜条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guā tiáo,意思是把冬瓜瓜肉切成条状,用糖腌制而成的食品。]发病,出现水浸状小斑点,扩展后不规则或连片,病部溢出大量污白色菌脓。条件适宜病斑向表皮下扩展,并沿维管束逐浙变色,并深至种子,使种子带菌。幼瓜条感病后腐烂脱落,大瓜条感病后腐烂发臭。瓜条受害常伴有软腐病菌侵染,呈黄褐色水渍腐烂。
2、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发病的规律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由丁香假单胞杆菌黄瓜角斑病致病型。菌体短杆状,一端生有1~5根鞭毛,有荚膜,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发育适温25~28℃,在49~50℃下经10分钟致死。
病原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以带菌种子越冬,为翌年初次侵染菌源。种子上的病菌在种皮和种子内部可存活1~2年,播种后直接侵染子叶,病菌在细胞间繁殖,借雨水反溅、棚顶水珠下落、昆虫等传播蔓延,从寄主自然孔口和伤口侵入,经7~10天潜育后出现病斑,潮湿时产生菌脓。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发病适温在18~28℃,相对湿度80%以上,黄瓜最易感病生育期是开花座果期至采收盛期,长江流域黄瓜角斑病发病盛期在4~6月和9~11月。
3、黄瓜霜霉病与细菌性角斑病的区别
黄瓜霜霉病与细菌性角斑病的区别主要有一下这几个方面:(1)前者病斑较大,颜色较深,黄褐色,**孔;后者病斑较小,颜色较浅,质脆易破裂穿孔。(2)前者潮湿时叶背病斑上产生黑紫色霉层;后者潮湿时叶背病斑上溢出白色菌脓,干后留下白痕。(3)摘下病叶对太阳光观察,前者病斑无透光感;后者有明显透光感。(4)前者不为害瓜条;后者可为害瓜条,产生水浸状、近圆形病斑,潮湿时病斑产生菌脓,病斑向瓜条内部扩展,维管束附近的果肉变色,病瓜后期腐烂有臭味儿。
在症状拿不准时可采用简单方法辨别,即将病叶取下,放在一个干净的塑料袋中稍淋点儿水,于15℃-20℃下放置24小时,若背面病部有黑霉产生就是霜霉病,无黑霉而有菌脓溢出就是细菌性角斑病。
4、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
首先要选择抗病品种,主要要注意从无病瓜上采种。
然后要注意种子的处理。瓜种可用70℃恒温箱干热灭菌72小时,或用50℃温水浸种20分钟,捞出晾干后催芽播种;还可用40%福尔马林150倍液浸种90分钟,或用100万单位硫酸链霉素500倍液浸种2小时,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
还可以加强栽培防病,无病土育苗,重病田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生长期及时清除病叶、病瓜,收获后清除病残株,深埋或烧毁。
最后的一个方法及时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新植霉素5000倍液、50%氯溴异氰脲酸500倍、20%叶枯唑300-500倍、3%春雷霉素500倍、33.5%喹啉铜1500倍、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6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4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2%松脂酸铜(绿乳铜)乳油300倍液、冠菌铜、7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以上药剂可交替使用,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喷3-4次。铜制剂使用过多易引起药害,一般不超过3次。喷药须仔细地喷到叶片正面和背面,可以提高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