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水稻[水稻是草本稻属的一种,也是稻属中作为粮食的最主要最悠久的一种。]侧深施肥[施肥,是指将肥料施于土壤中或喷洒在植物上,提供植物所需养分,并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的农业技术措施。]是用水稻侧深施肥器将肥料[肥料是指提供一种或一种以上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的一类物质,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之一。](基肥和蘖肥)按照农艺要求一次性施在稻苗根侧下方泥土中,从而实现节肥、省工、增产、减少污染的目的。那么水稻怎样进行侧深施肥工作呢?水稻侧深施肥有哪些好处呢?下面请看详细介绍:
水稻怎样进行侧深施肥
①、侧深施肥深度、肥料距稻根侧向距离
施肥深度45-50毫米,肥料距稻根侧向距离30-50毫米。施肥位置在苗侧附近,秧苗返青后肥料很快被吸收[吸收(英语:absorption,日语:すいとる),一般用在医药科学、物理学、生物学里,和生产、排泄意思相对。],与表层施肥不同的是侧深施肥肥料集中,与土壤[土壤(英文名称:Soil)位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接触少,肥料浓度高,微生物获取少,脱氮少,水稻吸收利用率[ 此条目暂无内容,欢迎您参与编辑,享受分享知识的乐趣。]高。从茎数变化侧深施肥的水稻与全层施肥和表层施肥比,从分蘖[分蘖(tiller) 音:fenniè。]初期起分蘖即明显增多,有效分蘖终止期和分蘖期[分蘖期(tillering stage),禾谷类作物的物侯期。]提早,但是,为了防止侧深施肥的水稻初期生长旺盛,中后期衰落,在水稻生育[生育是指繁殖后代,女性怀孕在体内孕育后代并分娩,也指生长,养育;生日。]的中后期按照田间水稻生育叶龄诊断,结合田间水稻长势长相及时施用调节肥和穗肥,施肥量[施肥量,是指肥料施用的数量。]调节肥氮肥[氮肥,是指以氮(N)为主要成分,具有N标明量,施于土壤可提供植物氮素营养的单元肥料。]总量的10%左右,穗肥氮肥总量20%、钾肥总量的30-40%左右。并结合水稻健身防病叶面追肥2-3次。
②、肥料种类
侧深施肥按照水稻施肥技术要求施用配方肥,氮磷钾比例合理。
③、施肥比例
氮肥基肥、蘖肥,占氮肥总量的70%,磷肥,钾肥60-70%,硅肥侧深施肥一次施入。
④、节约肥料
比常规[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二:“其所试赋,则准常规;诗则依齐梁体格。]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肥料流失减少,总施肥量减少20%左右。
⑤、侧深施肥要求
本田土壤有一定耕深,土地平整(露出部分作沟不能闭合),不过分水耙(测锤硬度计10-12厘米),埋好杂物(稻株残体等);机械匀速作业,避免缺株、倒伏、歪苗、埋苗;用量准确,施肥均匀(分行施肥量误差5%以内),严防堵塞排肥口;肥料粒型整齐(粒型1.5-3.5毫米),硬度适宜(2公斤/立方厘米以上)无破碎粒或粉末,不吸湿固结。
水稻侧深施肥的好处
1、提高肥料利用率
水稻侧深施肥是在插秧的同时将肥料施于距稻苗3~125px、、深125px的土壤中,肥料呈条状集中施于耕层,距水稻根系较近,利于根系吸收利用,由于肥料条施集中,在土壤中浓度较高,增加了吸收压力,使水稻吸收速度加快。因而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因此侧深施肥可节省化肥20%~30%
2、促进水稻早期生育
寒地水稻的高产稳产重要的是促进水稻前期营养生长,确保充实的分蘖茎数。采用侧深施肥可使水稻根际氮素浓度较全耕层施肥提高5倍左右,可解决因低温、稻草还田、冷水灌溉、早期栽培、地冷、造成的水稻生育初期营养缺乏问题,这是常规施肥难以达到的。
3、水稻生育期和成熟期提早
采用侧深施肥可提高水稻前期生长量,即使在不良条件下也能促进肥料的吸收(与常规施肥相比),分蘖期出现较早,出穗期(50%出穗)略有提早,可确保成熟,在低温年份和三冷田(寒地、井水灌溉、山间地)表现尤为突出。
4、水稻无效分蘖少、抗倒伏
影响水稻倒伏的主要因素有生长过旺、氮素过多、病虫害、长期深水。侧深施肥施用肥料,在水稻插秧后30d左右土壤氮深浅、、有机质含量的不同而不同,但少要在300px以上,耕层过浅,水稻生育中后期易脱肥。
5、减轻环境污染
由于侧深施肥是将肥料埋于土壤中,肥料流失较少。实践证明采用侧深施肥的稻田。由于藻类所需的氮、磷营养元素少,藻类、杂草危害明显减轻,同时随排水流入江、河的肥料也少,可防止江、河水质污染。
6、高产、优质
侧深施肥可促进水稻早期生育,低位分蘖多,早期确保分蘖茎数,穗数增多,倒伏减轻,结实率高,因此一般年份可比常规施肥增产5%-10%,低温年可达10%-13%。另外侧深施肥水稻病虫害轻,可提早抽穗成熟,使水稻结实期积温相对较高,品质较好,据测定,食味值比常规施肥增加10个点数,在低温和条件较差地块更明显。
关于水稻怎样进行侧深施肥以及水稻侧深施肥的好处,农资小编就为大家介绍到这了,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农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火爆农资百科网(微信号)学习更多,关注后你也可以留言回复想了解的植保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