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广大农民朋友来说,不论是种植各类瓜果蔬菜(比如说苹果、葡萄、桃、番茄、黄瓜、茄子、辣椒、豆角等),还是种植各类大田作物[作物,拼音是zùo wù,指油料作物、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如水稻、马铃薯等),或者是种植各类经济作物(如烟草、西瓜等),只要农作物[指农业上栽培的各种植物。]生长期不发生或者很少发生病虫害,地里的产量基本上就有了一定的保障。但在实际种植管理过程中,由于气候气象条件、防控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原因,农作物往往躲不开病虫害的侵害,病虫害防治[防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áng zhì,译为预防和治疗或预防和治理。]也成为广大农民朋友绕不开的话题。
如果仅在农作物病害[植物体发育不良、枯萎或死亡,一般由细菌、真菌、病毒、藻类或不适宜的气候与土壤等因素造成,属于自然灾害。]方面来说,真菌性病害、细菌性性病害、病毒[病毒是颗粒很小、以纳米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寄生性严格,以复制进行繁殖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性病害是农作物最常见的三大病害类型,其中又以真菌性病害最多,细菌性病害次之,病毒性病害最少,除此之外还有作物生理性病害。
而今天要和大家介绍的就是发生率低、复发性强、危害性重、根治困难的病毒病,下面农技小背篓将从①作物病毒病的常见病害表现与突出特征;②作物病毒病与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生理性病害的症状区别;③作物病毒病的发病条件与危害规律;④作物病毒病的综合防治方法以及用药[用药出自《吕氏春秋·荡兵》,解释:指下药,使用药物。]技巧等几大方面,为广大农民朋友做一个整体系统的介绍,希望大家通过阅读能够全面掌握作物病毒病的防治知识。
一、作物病毒病的症状表现与突出特征
作物病毒病对作物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花叶、变色、病斑(分环形斑和枯点斑)、坏死、畸形。具体和大家说一下:
1、花叶、变色、病斑
花叶、变色、病斑是作物病毒病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之一,多发生在叶、花、果上,主要是由于病毒造成植株[植株(学名:Angiospermae)包括根﹑茎﹑叶等部分的成长的植物体。]体内营养输送的纤维管灰色,或者是植株体内的营养物质被病毒所利用导致,从而造成作物有效养分供应不足,叶片内的叶绿色、花朵内的花青素无法正常形成积累,从而造成植株上的叶片花朵发生变色、叶色变深或变浅、果实斑驳病斑、退绿黄化等问题,严重时会造成病叶、病果畸形皱缩、叶片早落、植株长势缓慢矮小、果实膨大慢或上色难等。比如说叶片的绿色深浅相间、黄绿相间、叶片失绿黄化、环斑或枯斑、花色变绿或杂色等,大家常见的番茄花叶病、烟草花叶病等。
2、畸形
病毒病所造成的作物部分器官、组织畸形也是病毒病的一大危害特征,茎枝、叶片、果实、花朵等都会受害[受害,汉语词语,出自《后汉书·皇甫嵩传》,释义为受到伤害,遭受损害。],主要是由于病毒侵害到植株体内后,导致作物的正常新陈代谢失调(比如说植株体内的生长激素与其他类素的失衡),从而改变了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比如说造成出现植株矮小、茎节缩短、果实畸形、顶部枝叶簇生,在叶片上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叶片上出现黄绿相间或深绿相间的花斑、叶片变小变厚、叶面皱缩畸形,或者叶片部分出现病斑(如黄绿斑或条纹斑)、卷叶(如叶片扭曲内弯)、蕨叶(如叶片变细变长)等现象。
3、坏死
病毒病会造成作物的部分细胞或组织坏死,坏死症状多发生作物的叶、花、果、茎上,在植株主要表现为受害的叶、花、根、茎、果上出现顶枯、斑驳以及条纹状坏死病斑,顶枯多造成植株的最顶部幼嫩组织失绿变褐坏死,斑驳多造成叶、果出现不规则的褐色(红褐或深褐)病斑坏死,条纹多造成枝稍上出现上下扩展的红褐色病斑坏死。病情严重时,会造成作物植株出现落叶、落花、落果、茎秆干枯甚至整棵死亡。
二、病毒性病害与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生理性病害的区别
病毒性病害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造成受害作物出现花叶、黄化、卷叶、蕨叶、植株矮化、叶果畸形皱缩、枝叶簇生、茎节变短、坏死病斑等现象。
真菌性病害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造成受害作物出现白粉、煤污、锈粉、霉霜、斑点、炭疽、畸形、溃疡、腐烂类、枯倒等症状,而且受害部位常会出现多色的霉层或粉状物,常见的颜色主要有黑色、灰色、白色、红色、褐色等。
细菌性病害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造成受害作物叶片出现无霉状或粉状的病斑,果实出现疮痂或溃疡,根系青枯变褐,基部根茎发生腐烂流菌浓,并且腐烂处常散发出腐臭刺鼻气味儿。
生理性病害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受害的作物没有明显的发病中心,也不会发生病株不断向周边健康植株传染蔓延的情况,当造成生理病害的因素消除后,病害症状就会自行逐步恢复消失,而病毒性病害有明显的发病中心,具有传染性,受害症状不可恢复。
三、作物病毒病的发病条件与危害规律
病毒病在作物的整个生育内都可以发病,苗期发病会导致幼苗死亡,成株期发病会造成作物生长迟缓、植株矮化、叶面黄化皱缩、叶片变小变厚、果实畸形个小、茎秆产生褐色条斑等问题,各类大田作物、经济作物、果树作物以及瓜果蔬菜等作物都深受其害,轻则正常生长受抑,重则大幅减产,其中又以各类蔬菜、瓜果受害最严重,尤其是棚室长期重茬种植作物病发性较高。
作物上的病毒在10-35度的环境中就会发病表现出一定病害症状,当温度低于10度以下或者高于35度以上时,病毒的繁殖复制受抑,作物病发率低、发病情况轻,如果是由于温湿度和光照问题诱发的病毒性病害,当环境适宜时受害症状会短时消失,后期容易复发,如果此时停止用药防治,病情复发后往往会加重病情、造成更大的损失。
对于作物病毒病来说,施肥不合理、养分不足、长势衰弱的地块作物,在生理免疫力与抗病性上比较差,不仅更容易诱发病毒病,而且往往发病速度快、发病情况重,防治起来也更加的困难。
一般来说,高温干旱、有机肥使用不足、种植密度大、播种定植期晚、苗龄瘦小、长势衰弱、营养不足、偏施氮肥、土壤黏性重、酸化盐碱板结重、土层浅薄贫瘠、膨果期缺水等地块,种植的农作物更加容易发生病毒病,病发危害重,防治比较难。
从病毒病的危害规律上来说,病毒可以通过种子、土壤等侵害到作物植株上,并通过害虫、田间农业操作以及顺着植物体内的汁液流动而快速的繁殖蔓延到整棵植株,病毒病在夏秋季节发病、作物前中期发生比较多,在冬春和作物生长中后期相对较少。
四、作物病毒病的防治方法
1、种子防病
不同的作物品种以及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在抗病毒[病毒(virus)是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非细胞形态的营寄生生活的生命体。]能力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以菜农常种的黄瓜、番茄为例,比如说带刺黄瓜品种要比无刺黄瓜品种抗病毒性强,再比如说粉红色品种与红色品种番茄在抗病毒感染能力也各不相同。所以,在种植易感染病毒病的农作物时,应当优选抗病毒能力的品种和经过脱毒处理的种苗。
在选种时,应当选择饱满均匀、无病无害的良种,同时也可以通过盐水选种的方法去除带菌病种,因为带病毒的种子比无病种轻,所以会漂浮在盐水表面;也可以通过把种子晾晒脱水后放在70度左右的干燥箱中2-3天,以此来钝化种子表面携带的病毒。
2、播种前防病
在播种育苗时,一方面应当使用健康无病的地块做苗床,同时还应当注意选择2-3年内未种植过十字花科、茄科以及葫芦科等作物的地块,如果作物种植地块发病比较重,也可以与抗病毒病能力较强的作物进行2-3年的轮茬种植,并适当稀植,以防病毒在作物间交叉侵染而加重病害。
除此之外,在播种定植前应当对种苗提前进行温水浸种或药物浸拌种、蘸根等处理(比如说使用55度温水或10%磷酸三钠或1%高锰酸钾溶液等浸种20-30分钟),以此预防种苗带毒,同时在播种定植时,一方面要尽量早种早定植,淘汰病弱苗,另一方面应当避开高温干旱天气、蚜虫/粉虱虫害高发期等容易造成病毒病侵害蔓延的时期,以此来错开发病期。
3、种植过程防病
在农作物幼苗定植前后,最好进行低温炼苗、控水蹲苗等方法,以此来发达根系、健壮苗株,在保持营养充足的基础上提高作物的抗病抗逆性,同时植株健壮、吸收能力强,在用药防治时也能够吸收更多的药物,进而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同时,在作物苗期时如果遇到高温,应当通过棚室通风、增设遮阳网、搭设遮阳棚或者喷水降温的方式,来降低田间温度,以防诱发病毒病。
在进行作物种植管理时,在施肥管理上,要注意施足基肥、分次追肥,在尽量多施腐熟有机肥的前提下,科学氮磷钾化肥用量比例,控制使用氮肥、适量增施磷钾肥,注意生长期内补全不足中微量元素;在浇水管理上,要根据作物的生育期以及土壤干湿状况适量浇水,不可大水漫灌或经常浇大水,最好采用膜下浇水或者小水勤浇的方式,雨后和浇水后要注意及时排水排湿;如果在遇到持续阴雨天气、光照不足、光合作用较差的情况下,要做好天气骤晴、温度急剧升高的防护,否则作物会因为光合作用突然与蒸腾作用突然增强、气孔快速扩大而大幅增加病毒病的发生几率和蔓延传播速度,在这一点上来说,在天气放晴前一天下午用药,其防治效果要远比放晴后用药防治好。
对于瓜果蔬菜来说,要重点抓好苗期和前中期的高发期防治,在进入到开花坐果期时,要注意尽早及时疏花疏果,以防植株因为营养负担过重造成长势衰弱、免疫抗病能力降低,进而诱发病害。同时对于零星发现的病株应当及时拔除,以此来控制和减少传播病原。
对于果树常见的病毒病来说,第一次用药的关键期[关键期指对特定技能或行为模式的发展最敏感的时期或者做准备的时期。]在早春树体汁液流动前进行,可以起到钝化病毒的效果,如果等到树体汁液流动后,病毒会随着汁液在树体内传播到各个部分,既难防治,防治效果也比较差;第二次用药的关键期在果树谢花后进行,此时用药可以预防钝化病毒,避免通过花蕊侵害幼果;第三次用药关键期是在果实套袋前进行,此时用药可以钝化病毒,也是预防果实受害的最后用药期;第四次用药的关键期要抓住秋稍生长停止、花芽分化的时间点,此时可以钝化病毒,否则会造成第二年花芽受害。
此外,在进行果树修剪以及作物嫁接、整枝、打杈、摘心、绑蔓时,应当注意对所使用的工具进行酒精或高锰酸钾消毒,在完成相关操作后要及时喷打杀菌消毒药物,以防造成病毒在田间传染蔓延。
4、加强病虫害防治
刺吸口类害虫是病毒病快速传播蔓延的重要途径之一,比如说蚜虫、粉虱、飞虱、叶蝉、蓟马、线虫等能够把病毒从病株上传播到健康植株上去,进而造成全田全园大面积发生病毒病。因此,要想防治病毒病,首先就要加强田间虫害的防治,根据田间虫害类型抓住防治关键期尽早用药防治,以此来控制病毒病的蔓延传播。常用的药物有1500倍的3%啶虫脒、4000倍的20%吡虫啉、1000倍的25%噻嗪酮、3500倍的1.8%阿维菌素等,用药时要注意交替用药,喷施时要打足水,并把田间地头全部喷施周到全面,也可以通过田间设置或悬挂防虫网、黄色黏油板、铺设银光膜等来诱杀或驱逐害虫。这些虫害的防治方法以前我曾多次介绍过,大家不妨翻看一下以前写过的文章。
5、尽早科学用药防治
病毒病的防治重在前期预防,药物防治只能作物避免减产的补救措施,因为就目前来说,市场上还没有能够彻底防治病毒病的特效药物,喷药只能起到钝化病毒、抑制传染危害的效果。如果前期没能预防住,应当在病发早期、危害较轻时尽早用药防治,比如说可以使用500倍的20%病毒A、1000倍的0.5%抗毒丰、1000倍的1.5%植病灵等药物或者按照溴异氰尿酸+复硝酚钠复配方法用药,如果到病发后期或者病害较重时,应当重药防治,比如说可以使用吗啉胍乙酸铜+复硝酚钠的复配方法用药,连续喷药2-3次,每隔10天左右用药1次。
防治病毒病的常用药物主要有:核苷溴吗啉胍、病毒K、病毒A、病毒B、病毒立克、氨基酸寡糖素、盐酸吗啉胍乙酸铜、三氮唑核苷硫酸铜硫酸锌、盐酸金刚烷胺、十二烷基硫酸钠三十烷醇硫酸铜、甲基儿茶酚、菌毒清、氯溴异氰尿酸、香菇多糖、宁南霉素、葡聚烯糖、苦参碱、混合脂肪酸硫酸铜等,这些药物对于增强作物抗性、修复受害细胞、抑制病毒复制扩散、钝化病毒活性等具有一定的效果,大家可以根据病毒类型防治需要选择用药喷施或灌根,但要注意交替用药,一般需要喷施3次左右。
除此之外,在用药时,配合适量的牛奶、葡萄糖、尿素水一起搭配使用,能够让药液更快的进入到植株体内,进而能够达到更好的钝化、抑制病毒效果。同时,锌元素对病毒病具有一定过得抑制效果,作物生育期内锌不足容易被病毒性侵害,所以在生育期内足量补充锌肥(如基肥土施或叶面喷施),能够对病毒病起到抑制扩散的作用。
点击上方“关注”农技小背篓 每日了解更多新鲜农业种植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