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手段防治花生三类病毒病

四手段防治花生三类病毒病

花生病毒[病毒是颗粒很小、以纳米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寄生性严格,以复制进行繁殖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病主要流行的有三种:一是普通花叶型。在顶端嫩叶出现褪绿斑或脉淡,然后发展成浅绿与绿色相间状花叶,叶片变窄上冲,叶缘波状扭曲,叶面皱缩,感病株[词语病株拼音bìngzhū 注音ㄅㄧㄥˋㄓㄨ引证解释发生病害的植株。]中度变矮,多数荚果变小,有些畸形或爆裂。二是黄花叶型。在顶端嫩叶上出现褪绿黄斑,然后发展成黄绿相间状花叶,叶片形状、大小基本不变,感病株稍矮化,荚果变小,但一般不畸形。三是轻斑驳型。在顶端嫩叶上出现褪绿斑,继而形成浅绿与绿色相间的轻斑驳,斑驳或沿脉绿色条纹以及橡树叶状花叶等,早期感染病株稍矮化。

这三种花生病毒病已知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1.种子。三种病毒病都有种传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其中条纹病毒病和花叶病毒病的种传率分别为0.5%~5%和0.1%~4.2%,是田间发病的初侵染源。矮化病毒病的种传率较低,仅为0.05%。2.蚜虫[蚜虫,又称腻虫、蜜虫,是一类植食性昆虫,包括蚜总科(又称蚜虫总科,学名:Aphidoidea)下的所有成员。]传毒。蚜虫主要是花生蚜,以非持久方式传播病毒病,其传毒效率很高,只要在花生病株上取食1~2分钟便可获毒,并迅速传给其他花生植株。所以蚜虫发生[发生最早出自汉 张衡《东京赋》:“既春游以发生,启诸蛰於潜户。]早而重的年份,则病毒病发生为害严重,减产幅度大;反之则发病轻或不致造成减产。3.气候因素。气候因素主要是通过影响蚜虫的发生与发展,从而影响花生病毒病的发生与为害。花生幼苗期降雨少,温度高的年份,蚜虫发生量大,病毒病发生为害重;反之则轻。4.寄主作物。花生地四周种植的豆科和十字花科作物多,周围园林植物如刺槐树多,四周杂草多的田块,蚜虫易发生,有大量的毒源由蚜虫传播,造成花生病毒病的发生为害。

四手段防治花生三类病毒病

花生病毒病种类多,发病规律复杂,因此,单靠一项措施难以奏效,在防治[防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áng zhì,译为预防和治疗或预防和治理。]时要围绕降低毒源,减少传毒和提高花生自身抗病性[抗病性是病理学用语,指树木与病原物在长期进化和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中,逐渐形成和表现出各种抵御有害病原物的特征和能力。]上着手,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毒[病毒(virus)是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非细胞形态的营寄生生活的生命体。]花生品种[品种指一个种内具有共同来源和特有一致性状的一群家养动物或栽培植物,其遗传性稳定,且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指具有相同品质的东西,如植物品种。]和大粒花生种子。花生品种间抗性有一定差异,普通型大果比珍珠豆型小果抗性好,叶色深的品种比色浅的品种抗性强,同品种中大粒种子比小粒种子带毒率低。目前较抗病毒的品种有:花育22号、花育25号、誉宇1号、誉宇2号、海花1号、花37、开花8号等,而优花生、白沙1016等中小粒品种大多为感病品种。

2.地膜覆盖[地膜覆盖,是指以农用塑料薄膜覆盖地表的一种措施。]。地膜覆盖花生能够显著增强花生长势和抗病能力,同时能有效驱避蚜虫,减轻病害发生。并适当早播,花生幼苗期是受病毒感染的敏感期,适期早播可以使花生提早发育.当蚜虫从中间寄主向花生田迁飞时,花生已具有一定抗病性。

3.早治蚜虫。播种时使用长效内吸性杀虫药,使长出的花生整体带有杀虫剂成分,初次迁飞花生苗上的蚜虫,吸食汁液后即中毒死亡,失去繁殖和再次迁飞传毒机会,可有效地减轻发病。较好的方法有吡虫啉种衣剂拌种等。

4.叶面喷肥。合理配方施肥的基础上,出苗后、开花前后间隔8~12天连喷两次营养成分较全的叶面肥和植物诱抗剂。植病灵对花生病毒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使用浓度为1000倍(1微克/毫升),从齐苗开始喷雾两次,间隔期15天。此外,加强田间管理,促苗早发、苗壮,及时消灭田间杂草,注意防治其他害虫害,均对防治花生病毒病有一定的作用。 (李翠英)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