茼蒿[茼蒿又称同蒿、蓬蒿、蒿菜、菊花菜、塘蒿、蒿子杆、蒿子、桐花菜(在福建等地也叫鹅菜、义菜),拉丁文名为Chirstysanthemum coronarium L。]原产自地中海一带,但是传入我国较早,据记载,早在北宋年间,就有人种植这种蔬菜。不仅如此,在民间,还有人把它称为”皇帝菜”,具体怎么得名的,已经不可考了,或许是哪位皇帝比较喜欢吃的缘故吧。
从分类学上看,它属于菊科,所以各种观赏的菊花,就都是它的亲戚。事实上,菊科也确实贡献了不少蔬菜品种,比如莴苣,它的两个变种莴笋以及生菜,就是常见的蔬菜。相比之下,茼蒿倒反而显得有些小众了。
与莴苣类似,茼蒿也不怎么耐高温,所以露地种植的话,基本上就是春秋两季短时栽培,或者[或者 拼音: 解释: ①或许:你快走,~还赶得上车。]也可以越冬栽培,只要保证越冬之前,苗足够地健壮,就可以像莴笋幼苗一样顺利越冬。茼蒿的再生能力强,可以采收[采收是指再药用植物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入药部位或器官已符合药用要求,产量与活性成分的积累动态已达到最佳程度时,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从田间将其收集运回的过程。]好几茬,但从滋味上来讲,初茬的茼蒿是最好吃的。到了后期,温度升高,植株长得快,纤维增多,茼蒿的口感就会变差。
和许多蔬菜一样,茼蒿也容易被病害[植物体发育不良、枯萎或死亡,一般由细菌、真菌、病毒、藻类或不适宜的气候与土壤等因素造成,属于自然灾害。]影响,轻则导致产量降低、品质下降,严重的话,还有可能出现绝收的情况。比如褐斑病[褐斑病(又称立枯丝核疫病 brown spot),主要是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就是种植茼蒿时一定要特别注意的病害,被感染后的病株,叶片[叶片是叶的主体部分,通常为一很薄的扁平体,有利于光穿透叶的组织以及最大面积的吸收光、二**碳进行光合作用。]大量枯死[枯死,读作kū sǐ,汉语词语,意思是枯萎而死或指死亡。],感染严重时,短时间内就会全株枯死。
茼蒿褐斑病的病原菌[一种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比如病毒或细菌、病原微生物又可称为病原菌,是指能入侵宿主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病毒等。]以及发生规律
菊尾孢菌,属于半知菌亚门,茼蒿的整个生长期内都可能被感染。病原菌依附在茼蒿的叶片上生长以及繁殖,很短时间内就会导致叶片干枯而死。冬天来临之前,该病原会以菌丝块或者子座的形式附在病叶上面越冬。
在每年的早春是该病的高发时期,此时气温已经回升,再加上早春雨水多,空气湿润,就更为病原菌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越冬的菌丝块或者子座,会在早春季气温回升之后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常指由子囊菌、担子菌或半知菌,在无性生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孢子。],在气流或者农事活动的带动下进行传播,并对茼蒿的叶片形成初次侵染。感染后的叶片上会出现病斑,其上又会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并形成二次侵染,从而令得病害程度迅速加重。
褐斑病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快,危害也大,如果病株上被感染的叶片很多,将导致整棵植株在极短的时间内枯死,从而降低茼蒿的产量。分生孢子极具传染性,一旦有病株出现,周边的其他植株也容易被侵染到,因此常常导致连片发病。
要想应对这种病害,首先就得了解一下它的具体症状,以及可能的发病原因。这样就可以在播种之前做好预防,并在发病初期及时发现,从而更好地进行防治。
茼蒿褐斑病的症状以及发病原因
该病原菌主要危害茼蒿的叶片,初发病时,叶片上面会出现圆形或者椭圆形的病斑,偶尔也会有不规则的形状。病斑外缘呈褐色,中间为灰白色,也有些病斑里面会出现明暗交替色。发病后期,在温湿环境下,病斑里面会出现黑色的霉点,这些就是分生孢子堆,里面的分生孢子一旦被释放,就会形成二次侵染。发病时间越长,病斑的范围就越大,后期连成一片,并导致整个叶片枯死。一些发病严重的,极短时间内,整棵植株都会枯死。
大棚培育茼蒿时,需要格外注意透风。因为大棚里面的通透性不是很好,受外界空气湿度的影响,极容易形成局部的温湿环境。此外,栽种密度过大,也不利于株间透风,同样会形成局部的高湿环境,从而引发病害。
总之就是,湿度大是该病爆发的直接原因,因此在防治此病的时候,大家就可以把关注点放到如何降低地块[地块所属现代词,指的是田地,尤指可耕地或牧场。]湿度上去。
茼蒿褐斑病的防治手段
上一茬采收之后及时清园,不要让带病残株留在地块内
无论生长期内有没有发病,采收后的残株上,都极有可能携带有病原菌。因此采收之后,对于这些残株,应该集中清理并销毁,以避免过多的病原在土壤里积累,导致下茬作物受害。清园之后,才可以进行深翻,否则将会把地面上的残株翻入土中,不利于清理。
不要连作,也不要与菊科的其他作物连作
长年种植茼蒿的地块,此病就容易高发,原因很简单,就是病原菌始终能找到良好的寄主,从而得以大量繁殖,所以不连作,就是一个很好的预防手段,可以大大降低土壤里的病原数量。这里也要注意,同科的莴笋以及生菜或者菊芋等作物,也是该病原的良好寄主,因此轮作的对象,应该将它们排除在外。建议与十字花科或者百合科的作物进行轮作,比如萝卜、白菜以及大蒜、洋葱等等。
加强地块的排水建设,合理控制苗间距
种植茼蒿的地块,排水一定要好,否则土壤湿度大,不但让根系受损,也会导致褐斑病高发。要想让地块的排水变好,可以把畦之间的排水沟挖宽挖深一些,也可以将畦面加高,或者也可以多使用有机肥,以改善土壤的质地。此外,苗期内要注意间苗,以防止后期生长过密,导致株间通风变差。
合理使用药剂来进行控制
茼蒿是一种叶菜,通常来说,是不建议使用药物的,因为很容易造成残留。但是对于病害高发区域,或者发病态势比较严重的情况下,还是应该及时地使用低毒药剂来进行控制。应对茼蒿褐斑病,可选用的药剂有:6.5%甲霉灵粉尘剂、50%扑海因悬浮剂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者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褐斑病对茼蒿的产量影响很大,也会降低采收品质,所以对于这种病害,菜农们要注意防治,以避免影响种植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