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种植[种植即植物栽培,包括各种农作物、林木、果树、花草、药用和观赏等植物的栽培,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作物、绿肥作物、饲料作物、牧草等。]蒲公英[蒲公英(拉丁学名: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的农户纷纷反馈,田里的蒲公英染上了白粉病[白粉病,自幼苗到抽穗均可发病。],连续施药[施药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shī yào,指施舍药物。]不见效果,大家都是第一年种植蒲公英,不知道是用错了杀菌剂[杀菌剂是用于防治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的一类农药。],还是施药的方式不对,想请教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
一、白粉病危害[危险灾害。]症状
白粉病,顾名思义,是指蒲公英植株[植株(学名:Angiospermae)包括根﹑茎﹑叶等部分的成长的植物体。]上像是撒了一层面粉,学术上称之为白色霉层,发病初期为稀疏分散状态,如不及时施药控制,白色霉层会逐渐增多,严重影响叶片光合作用,使植株生长不健壮,严重影响正常生长。
白粉病发生到一定程度,叶片会出现局部发黄,并逐渐形成病斑,严重的叶片干枯死亡,白色病菌[病菌是引起人类疾病的细菌 和病毒,统称为病原菌或致病菌(pathogenic bacterium)。]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就是在病菌发生后期,会在叶片出现黑色颗粒状物,这就是病原体的闭囊壳[闭囊壳是子囊菌门、不整囊菌纲的子囊果(产生子囊孢子的结构),呈球形,无孔口的封闭状。]。
大家不要小看这种黑色颗粒,白粉病病菌就是以闭囊壳的形式,在植株残体上越冬的,等到第二年,遇到合适气候就会重新危害植株。
二、发生条件与防治[防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áng zhì,译为预防和治疗或预防和治理。]方法
气候条件是诱发农作物病害[植物体发育不良、枯萎或死亡,一般由细菌、真菌、病毒、藻类或不适宜的气候与土壤等因素造成,属于自然灾害。]的主要因素,蒲公英种植户若遇到连续干旱的年份,无论浇水与否,都要注重预防[预防是指预先做好事物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偏离主观预期轨道或客观普遍规律的应对措施,汉语拼音为yù fáng,注音为ㄧㄩˋ ㄈㄤˊ。]白粉病的发生。
在这种气候条件下,白粉病是危害蒲公英的主要病害,且有发病快、发病重和难防治的特点。
白粉病为子囊菌亚门病害,在合适条件下,每十天就可完成一次浸染循环,可在蒲公英整个生长季节出现反复浸染的现象,这也正是蒲公英白粉病难防治的原因所在。
俗话讲,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农作物出现病害,进行化学防治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市场上防治白粉病的杀菌剂有很多,但最为有效的防治方式,还是提前预防。
蒲公英白粉病的预防与治疗,需要做到以下3点:
1、要做到蒲公英合理密植,不要形成弱苗或旺长苗,不要形成田间过密现象,不要偏施氮肥(蒲公英虽然喜氮,但过量使用氮肥就会造成旺长,从而使植株失去或减弱抵御病菌的能力),做好了科学管理,就迈出了预防白粉病发生的关键一步。
2、从4-5月份开始,就要为蒲公英喷施保护性杀菌剂,如克菌丹、吡唑代森联、甲基硫菌灵[结晶固体,熔点195℃(同时分解)。]、福美双、醚菌酯等,如遇干旱天气,每茬至少都要喷施一遍。
3、对于已经发生白粉病的蒲公英,应在发病初期,采取早施药、施透药、不漏喷的原则,及时进行防治,尽量不要让白粉病形成爆发状态。
推荐配方有:10%戊菌唑40毫升+60%嘧菌酯20克+70%甲基硫菌灵80克+0.004%芸苔素内酯20克;
10%氟硅唑20毫升+60%醚菌酯20克+80%克菌丹30克+0.004%芸苔素内酯20克
30%苯甲丙环唑40毫升+60%醚菌酯20克+40%福福锌80克
以上三种配方可任选一种,兑水60-80斤水喷施一亩地,为避免产生抗性,可在7天后喷施第二遍时,采取不同配方进行防治。
三、蒲公英白粉病防治效果不好的3个雷区
很多种植户反映,蒲公英白粉病喷施了好多次杀菌剂,为啥一直控制不住呢,其实,这才是今天要重点叙述的:
1、对白粉病危害认识不足
目前很多蒲公英种植户,大多都是刚开始进入中药材种植行业,对蒲公英白粉病的危害没有形成足够的认识,更不用说提前预防了,往往都是见病施药,或者病害相当严重了才开始施药。
2、对白粉病危害严重性认识不足
由于今年蒲公英行情不甚理想,很多种植户本着节约成本的想法,对于白粉病用药能省则省,甚至有的种植户在白粉病爆发期,还采用三唑酮这样的老产品进行防治,效果自然不会理想。
当发现治疗效果不理想时,仍然不能接受成本较高的杀菌剂套餐,如此持续施药三四次,白粉病非但没有治愈,反而把抗性给提高了,力气没少出,防治成本并没有降低,还造成了田间白粉病的爆发失控,这属于典型的得不偿失。
3、低估了白粉病持续浸染的能力
发生过白粉病的蒲公英植株,即使收获了,新萌发的蒲公英,即使没有白粉病危害,也要施药预防,施药的时候,一定要连同地面上的枯叶也要喷雾一遍。
很多种植户以为病株铲除了,白粉病不会再有了,当发现新萌发的植株再次发生白粉病之后,再进行施药,又失去了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