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膨大剂”,谁来还你清白?

草莓“膨大剂”,谁来还你清白?

近日,我国北方普降大雪,正式宣告我们进入了冬季,也就意味着人们的水果食谱由凉性水果(如西瓜、葡萄等)切换到了温性(如柑橘、香蕉等)。但随着我国设施栽培技术的提高,各种反季节果蔬补充了我们冬季的餐桌,其中草莓以其鲜艳的色彩和甘爽的口感备受人们的喜爱。

草莓“膨大剂”,谁来还你清白?

草莓“膨大剂”,谁来还你清白?2

但经小编观察,大家在购买草莓的时候都会提到“激素[激素,希腊文原意为“奋起活动”,它对机体的代谢、生长、发育、繁殖、性别、性欲和性活动等起重要的调节作用。]”、“膨大[膨大,指胀大。]剂”,而一旦某水果被戴上这两个标签,往往都会“不得好死”,所以本期小编要跟大家聊的就是膨大剂。

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膨大剂”?

广义的膨大剂指的是一类对植物[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态之一,并包含了如树木、灌木、藤类、青草、蕨类、地衣及绿藻等熟悉的生物。]果实具有助长、促长作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由于植物体内天然合成的植物激素含量甚微,不可能大量提取用于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改善农作物生长。]。常见的膨大剂有氯吡脲(KT-30,CPPU)、赤霉酸[赤霉素九二零(gibberellin,GA)是在研究水稻恶苗病时发现的,它是指具有赤霉烷骨架,能剌激细胞分裂和伸长的一类化合物的总称。](GA)等。

那么“膨大剂”到底有没有危害?

先看一下大众对草莓膨大剂的看法:

草莓“膨大剂”,谁来还你清白?3

网络中的观点

如上图,小果农随意在百度中输入“膨大剂”,诸如“空心草莓是打了膨大剂,这几种草莓不能吃”及“各种专家教你识别含膨大剂草莓的招数”,此外还有“吃了含激素的草莓可使幼儿发育畸形”之类的网页竟然多达25万余条,那么究竟情况是不是这样的呢?甚至部分农药行业从业人员也开始人云亦云了……

网络中关于识别激素草莓的图解

草莓“膨大剂”,谁来还你清白?4

草莓“膨大剂”,谁来还你清白?5

看到上边的种种说法,这不禁勾起了小编的战斗欲望,下边就给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膨大剂的小常识。

膨大剂残留[残留,少量地遗留下来。]如何?

上文提到,膨大剂常见的有氯吡脲和赤霉酸两种,其中赤霉酸是植物本身就会产生的一类调节剂,其在我国食品残留检验环节中属于“免检产品”。接下来为了让大家更清楚的知道我国对于这方面的具体操作,小果农通过资料获取了调节剂的残留**标准,如下图:

草莓“膨大剂”,谁来还你清白?6

草莓“膨大剂”,谁来还你清白?7

而氯吡脲的残留分析常规采用HPLC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其在黄瓜和西瓜中的半衰期[放射性元素的**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时所需要的时间,叫半衰期(Half-life)。]为5.50-7.61天和1.20-1.67天,二者土壤中半衰期分别为6.54-8.39天和9.87-15.3天。可以说该“膨大剂”不论实在植物表面还是土壤环境中的降解都是十分迅速的。

草莓“膨大剂”,谁来还你清白?8

如上图所示,20mg/L的氯吡脲使用后10天残留量为0.0656mg/l。按照我国对于氯吡脲登记的最高使用剂量20mg/kg来算,应用“膨大剂”后10天即低于国际上规定的最低残留标准(0.05mg/kg),满足食用要求。

膨大剂毒性怎样?

实际氯吡脲在对大鼠、鹌鹑、虹鳟鱼[虹鳟鱼,Oncorhynchus mykiss(Walbaum, 1792),是鲑科太平洋鲑属的一种冷水性塘养鱼类。]、水蚤等非靶标生物均属于低度或微毒,其对大白鼠急性经口半致死量为4918 mg/kg、鹌鹁>2250 mg/kg,虹鳟鱼Lc50 (96 h)为9.2 mg/kg,水虱Ec50(48 h)为8.0 mg/kg,属于低毒。

草莓“膨大剂”,谁来还你清白?9

小结:

谣言:认为农业生产中使用的 “膨大剂”“催熟剂”导致儿童发育畸形、早熟。 我们从以下几点来揭穿这个谣言:

这是一种将“激素”妖魔化[把事情看得比其本质更加恶劣、恐怖、更有杀伤力和毁灭性。]的伪科学[伪科学(pseudoscience)是已经被实践(包括科学实验)证伪、但仍然当做科学予以宣传推广的所谓理论或假设。]。出现这种说法的原因之一为媒体刻意诱导,其二为大众对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动物激素认识不清。

1、报纸上、网络中对于“爆炸西瓜”“畸形草莓”“早熟儿童”等夸张的描述,将大众诱导向了“激素”妖魔化的方向。

2、“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极强的特异性,其可使植物果实早熟,但对于动物而言,不具有诱导其发挥作用的环境及受体,更不可能使儿童早熟(其实它叫动物激素)。

3.一切脱离剂量去谈毒性的论调都是耍流氓[耍流氓,词语。]

作为一名曾从事过两年的农药残留检测及毒性评价的小编,行业内部流传这样一句话,如标题所示:“一切脱离剂量去谈毒性的论调都是耍流氓”。即任何物质,我们讨论它有毒无毒都是基于一定应用剂量条件下的,脱离了这个前提,任何言之凿凿的理论都是伪科学。

草莓“膨大剂”,谁来还你清白?10

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药研究所胡教授的话讲“即使是食盐,超过了允许摄入剂量,同样会引起人类产生不适反应”,用大白话讲就是“盐吃多了也会齁得慌”。所以老百姓口中的“膨大剂”,其实不能等同于“激素”,更为准确点说应为“植物激素”,科学应用对人体是无毒害作用的,而且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果实的产量和品质,何乐而不为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