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并咪唑[苯并咪唑是一种化学物质,分子式是C7H6N2。]类
苯并咪唑类是首个内吸性杀菌[杀菌指的是杀灭物体中的致病菌的过程,但物体中还含有芽孢、嗜热菌等非致病菌,杀菌与灭菌的区别在于此。]剂。该类药剂具有内吸治疗活性,杀菌谱较广,对除葡萄霜霉病[霜霉病指的是由真菌中的霜霉菌引起的植物病害。]以外的其他真菌病害均有效;该类药剂一般较为安全,无药害风险,对植物[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态之一,并包含了如树木、灌木、藤类、青草、蕨类、地衣及绿藻等熟悉的生物。]生长无影响;该类药剂成本低廉,抗性发展并不严重,性价比[性价比全称是性能价格比,是一个性能与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具体公式:性价比=性能/价格。]尚可。
苯并咪唑类成分,与同为治疗剂的三唑类相比,杀菌活性明显要低,并且只能在病菌侵染后但尚未表现出明显症状以前使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目前国际果品及果汁贸易中,对该类成分中最常见的多菌灵[多菌灵又名棉萎灵、苯并咪唑44号。],提出严格的存留要求。
整体分析,个人认为该类杀菌剂没有在葡萄上加以应用的必要。
1、多菌灵
曾经中国最广泛使用的内吸性杀菌剂,可治疗除霜霉病以外的,几乎所有果实性病害;多菌灵使用安全,基本无药害风险,对葡萄正常生长发育无影响;多菌灵成本低廉,但由于杀菌活性一般,整体性价比不具有优势。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有效稀释倍数为600倍,多用于防治各类果实性病害,如黑痘病、炭疽病、白腐病、穗轴褐枯病,对灰霉病也有一定效果,但目前抗性较高,效果不稳定。
尽管是治疗性成分,但必须在病菌侵染后,但还没有表现出症状时使用,最可保证治疗效果,故应用窗口期较三唑类要短。因为葡萄大多数病害主要通过降雨传播侵染,故务必在雨后立即用药。
多菌灵在对日、对欧盟农产品贸易中,属不可检出成分,在国内尚未要求。
2、苯菌灵[苯菌灵为内吸性杀菌剂,在植物体内代谢为多菌灵及另一种有挥发性异氰酸丁酯,是其主要杀菌物质。]
苯菌灵被植物吸收后,在植物体内转化为多菌灵和另一种具有杀菌活性的物质异氰酸丁酯,故苯菌灵作用方式和使用方式与多菌灵基本相同,但杀菌效果略好于多菌灵。
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有效稀释倍数为1000倍,防治对象和用药时机与多菌灵相同。
3、甲基[甲基(methyl group),甲烷分子中去掉一个氢**后剩下的电中性的一价基团。]硫菌灵[结晶固体,熔点195℃(同时分解)。]
甲基硫菌灵在化学结构上,不属于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但甲基硫菌灵被植物吸收后,在植物体内转变为多菌灵发挥杀菌作用,故甲基硫菌灵作用方式,使用技术与多菌灵基本一致。
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有效稀释倍数为800倍。甲基硫菌灵喷施后,一部分在植物体表可发挥保护作用,另一部分在被植物吸收后转变在多菌灵,在植物组织中发挥治疗作用,故甲基硫菌灵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持效期比多菌灵略长,约7-10天。
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总结
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尽管存在诸多优点,但由于其杀菌活性低,用药关键期短暂、实际效果一般、存在农残风险等缺陷,完全可被三唑类中的苯醚甲环唑替代。
苯醚甲环唑与之相比,安全性大致相同,使用成本基本一致,但治疗效果更好,持效期更长。
(关注头条号:病虫害防治,进入头条菜单栏可“技术问诊”)
【声明】仅供参考,实际操作一定要根据当地气候、土壤及咨询当地有经验的农技专家!本文来自互联网,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