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番茄,别名西红柿、洋柿子。]叶霉病[霉病由灰葡萄孢菌侵染所致,属真菌病害,花、果、叶、茎均可发病。]又叫番茄黑霉病,是番茄保护地栽培的重要叶部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叶片是叶的主体部分,通常为一很薄的扁平体,有利于光穿透叶的组织以及最大面积的吸收光、二**碳进行光合作用。],使叶片卷曲、干枯。该流行速度快,常常在短期内爆发成灾,一般损失 20%~30%,严重时可达 50%以上。
一、番茄叶霉病症状[疾病过程中机体内的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所引起的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称为症状(symptom)。]及危害
番茄叶霉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茎、花和果实,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时主要表现为以下症状:
1、番茄叶片受害[受害,汉语词语,出自《后汉书·皇甫嵩传》,释义为受到伤害,遭受损害。]症状:叶片受害一般病害先从植株的中、下部叶片开始表现症状,然后再逐渐向上部叶片扩展。主要症状是叶片正面现椭圆或不规则形淡黄色褪绿斑,晚期病部生褐色霉层或坏死;叶背病部初生白色霉层,后变为紫灰色至黑色致密的绒状霉层。在外界环境条件适宜时,病斑的正面也可长出霉层;病情严重时,叶片会布满病斑或病斑连片,叶片逐渐卷曲、干枯。
2、番茄茎部受害症状:番茄嫩茎或果柄染病,症状与叶片类似,出现长椭圆形淡黄色裉绿病斑,湿度大时病斑可长出霉层。
3、番茄花果受害症状:番茄叶霉病会引起植株的花器凋萎或幼果脱落。果实上的病斑一般自蒂部为基点向四面扩展,产生近圆形硬化的凹陷斑,并可扩大至果面的1/3左右,老病斑表皮下有时产生黑色针头状的菌丝块。
二、番茄叶霉病传播途径和发病原因
1、病原菌传播途径:番茄叶霉病的病菌通常是在病残体内或种子上越冬,待第2年遇到适宜的条件时,产生分生孢子[常指由子囊菌、担子菌或半知菌,在无性生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孢子。],借气流传播,侵入寄主后菌丝蔓延于细胞间,产生吸器伸入细胞内,吸收寄主的养分和水分,后在病斑上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病原从幼苗或成株叶片、萼片、花梗的气孔侵入。病原发育温度[温度(temperature)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微观上来讲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为9~34℃,最适温度20~25℃。
2、番茄叶霉病发病条件:一是该病属于专化性较强病害,在不同品种对叶霉病的抗病性[抗病性是病理学用语,指树木与病原物在长期进化和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中,逐渐形成和表现出各种抵御有害病原物的特征和能力。]差异显著。二是番茄叶霉病在温度为5~30℃的温度范围内,分生孢子均能萌发产生芽管,其中以20~25℃最为适宜;此外,空气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分生孢子能够萌发。三是栽培管理不当,如番茄定植密度大、或连茬种植以及管理不当易发病。
三、番茄叶霉病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实施轮作。不同品种抗病性差异较大,应选择抗病品种种植。发病重地区应与瓜类、豆类蔬菜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
2、搞好种子消毒处理。一是温汤浸种:将番茄种子先在凉水中浸泡10分钟左右,种子表面的绒毛吸水湿透,以免烫种时种子浮在水面和使热量容易传导到种子内部。然后把种子放在50℃左右的温水中进行搅动,并随时补充热水,使水温稳定保持在50~52℃,浸泡15~30分钟。种子在温水中处理完以后放入凉水中散去余热,然后浸种4~5小时,再进行催芽。二是药剂[药剂学是研究药物配制理论、生产技术以及质量控制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处理:可用福尔马林消毒,将浸泡4~5小时的番茄种子放入1%福尔马林溶液中浸泡15~20分钟,然后捞出,用湿布包裹,放入密闭的容器中,闷2~3小时,让药剂充分作用,取出种子用清水反复冲干净后进行催芽。
3、加强棚内温度和湿度管理。要注意棚内适时通风降湿,适当控制浇水,浇水后及时排湿;做到苗期浇轻,定植时灌透,开花前不灌,开花时轻灌,结果后重灌。棚室管理时,前期要作好保温工作,后期要加强通风,以降低湿度,防止叶面结露。适当合理密植,及时进行整枝和打杈,去掉老叶、病叶,使田间通风透光好。
4、高温闭棚抑病。病情发展时,可选择晴天中午,密闭棚室使温度上升到36~38℃,保持2个小时可抑制病情发展。在番茄定植前,高温消毒,提前15天扣好薄膜,密封温室,使温度可上升至50~70℃,维持10天左右,利用高温闷棚,杀死病原。
5、药剂防治。在番茄叶霉病发病初期喷药剂防治,药剂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2%的春雷霉素液剂3~4克/亩、40%氟奎唑乳油10000倍液、10%世高颗粒剂10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药剂,连续喷施2~3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