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斑病[褐斑病(又称立枯丝核疫病 brown spot),主要是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简介
柑橘链格孢褐斑病,简称柑橘褐斑病,果农俗称”黑疤病”、“黑点病”。因为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快广东地区也习惯称为急性炭疽病。
主要危害部分橘类,橘与柚、橘与橙的杂交品种,以及葡萄柚等,如在贡柑、茂谷柑、爱媛38、默科特、红橘等柑橘品种上发生较多。
该病传播速度非常快,且容易复发,常引起落叶、落果、枯梢,果实[果实(英文名称fruit)是被子植物的雌蕊经过传粉受精,由子房或花的其他部分(如花托、花萼等)参与发育而成的器官。]感病后带斑难以鲜销,处置不当的话后果相当严重。
柑橘链格孢褐斑病
危害症状图解
褐斑病主要危害嫩梢,花蕾,叶片[叶片是叶的主体部分,通常为一很薄的扁平体,有利于光穿透叶的组织以及最大面积的吸收光、二**碳进行光合作用。]和果实。
叶片染病
柑橘褐斑病幼叶症状
刚萌发的幼叶发病,出现针头状大小的黑褐色油渍状斑点,病斑较为局限,周围黄色晕圈不明显。
已展叶,但尚未革质化的叶片最感病,一旦发病,产生褐色斑点,病斑迅速扩大,由于毒素沿着叶脉扩散,形成带尾须状的病斑。
柑橘褐斑病成熟叶片症状
部分革质化的叶片发病,病斑褐色近圆形,随着病情发展,病斑**变灰白色,病叶一般不脱落,潮湿时其上产生黑褐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成为田间的初次和再次侵染[昆虫或多细胞寄生物寄居在寄主的皮肤、粘膜表面或其附属器上,持续地侵扰寄主的现象。]来源。
1、主要危害幼果、叶片、枝梢;
2、橘类及杂柑类品种比较感病;
3、病菌在叶片、枝梢、果实上越冬,通过气流传播,条件适宜时48小时即可产生症状;
4、在温度合适(20-29°C)时,表面保持8-10小时的潮湿,病菌6小时即可完成侵染;当温度降低到17度或上升到32度,需要24小时才能完成侵染。
新梢感病
新梢发病,先出现针头状黑褐色凹陷小点,病斑上下左右扩展成椭圆形或梭形,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大,环绕一周后,其上部分即变黑褐色枯死。发病严重时,病斑可蔓延至较大枝梢的木质部,使上一年生的枝梢也枯死。
花器染病
花梗和花蕾发病变褐枯死。
幼果染病
刚落花的幼果即可被侵染发病,病斑很小,针头状,黑褐色,凹陷明显,整个果面均可发生,但病斑以近果柄部位较多,幼果一般很快脱落。
果实染病
果实染病
膨大期和成熟果实发病,典型的病斑为近圆形,褐色,中间凹陷,呈灰白色,病斑周围有明显的黄色晕圈,这些病果大多提前脱落。
此外,果实上还可产生灰白色木栓化微隆起的痘疮状病斑,隆起部位用指甲刮之易脱落。
发生流行特点
1、流行途径
链格孢菌以无性态参与病害循环,病菌主要在带病的成熟叶片上越冬,翌春气温回升后,带病叶片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
降落在新梢、嫩叶和幼果上,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毒素,致使所接触细胞死亡,细胞器降解,形成坏死斑,病菌从死亡的细胞中获取营养,生长发育并进一步产生毒素,毒素沿导管扩散,加速细胞坏死和病斑扩大,最终导致病叶脱落。
病害的发生与降雨有关,但露水也能足以引发病害的发生和发展。在适宜温度下(20~29度),叶片持续湿润,病菌仅需8小时即可完成侵染。
2、流行规律
柑橘褐斑病的病原为链格孢菌,该菌专性比较强,只感染部分柑橘品种,如贡柑、茂谷柑等。
褐斑病发病早、侵染时间长,以春梢、幼果期和果实膨大期(4月下旬至6月中旬,8月下旬至10月上旬)发病最重。在各次新梢中,以春梢发病最重,其次是秋梢,夏梢发病最轻。
3、流行原因
凡栽培管理差,其它病虫为害重的;地势低洼、积水;果园[果园(guǒ yuán),是指种植果树的园地。]郁蔽、通风透光不良的;树势弱挂果多的;偏施化肥,土壤有机质含量少的果园发病较重。
综合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选择无病苗木:苗木用杀菌剂[杀菌剂是用于防治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的一类农药。]消毒后方可引进,最好使用脱毒苗。
改进栽培措施:新建的果园,特别是选择了易感品种的,应在地势较高通风透光良好的地块种植,合理密植,以利通风透光。对于湿度大的果园,要通过开深沟排水措施降低果园的湿度,创造不利于病原菌生长的条件,减轻病害发生。
加强树体管理:避免过度灌溉和偏施氮肥,增施有机肥、磷、钾肥、及中微量元素,并配合淋喷海精灵生物**剂,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并促进新梢抽发整齐和快速成熟,缩短感病期。
减少初侵染源:柑橘采收后,最迟可在春梢萌芽前,剪除病枝、病叶,移出果园集中烧毁,以减少初侵染源。对于荫蔽严重的果园,应进行大枝修剪,以利于通风透光,缩短叶面水膜持续时间,减少病原菌侵染的机会。
冬季或早春修剪(关键):结合冬季或早春修剪,彻底减除病虫枝,让果树通风透气。
2、化学防治
根据褐斑病的发病规律,应在春梢、幼果期和果实膨大期抓准时机施药,其中以春梢3~5cm时和落花期2次防治最为关键,秋梢期根据发病情况再喷药1~2次。
春梢萌发期:避免施用过多的氮肥,可以减轻病害。
谢花2/3:根据天气情况和上一次用药情况进行轮换,可以选择长效型的预防药剂[药剂学是研究药物配制理论、生产技术以及质量控制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吡唑醚菌酯,短效保护性[《保护性》是一款Android平台的应用。]药剂代森锰锌、代森锌、克菌丹、苯醚甲环唑等。治疗性药剂:45%咪鲜胺、氟硅唑等。
幼果期:时刻关注天气情况,建议巡视果园时最好剪掉枯枝病枝并及时带出果园销毁。使用治疗性和保护性药剂结合。例如:氟硅唑或吡唑醚菌酯+代森锰锌。
夏梢期:及时抹除夏梢或药剂控制夏梢的萌发。例如:抑芽丹(控制浓度)+磷酸二氢钾或氟节胺喷幼芽。对于不抹除夏梢的情况,也要及时喷药防治,选择药剂同春梢期。
秋梢萌发期:避免施用过多的氮肥或单一尿素促发秋梢。在秋梢刚萌发的时候进行喷药,药剂选择大致同春稍期。预防性药剂:如果雨水比较多则使用苯醚·吡唑,雨水梢则可以使用吡唑代森锌进行喷雾。大概10-15天一次。
有效药剂:治疗性药剂使用45%咪鲜胺+代森锰锌喷雾,大概10-15天一次药剂。保护性的主要有铜制剂、丙森锌、代森锰锌、氟腚胺、百菌清等;治疗性的主要有啶酰菌胺、三唑类杀菌剂、吡唑醚菌酯、腐霉利、异菌脲、咪鲜胺、抑霉唑等。
注意事项
①一定要在雨前使用药剂防治,以保护性杀菌剂为主,每类保护性药物每年使用不宜超过4次且最好能交替使用。
②保护性杀菌剂和内吸治疗性杀菌剂合理配合使用,杀菌剂保护期过去后应该及时补药,在天气不确定的情况下要抢晴穿插打药。
③注意使用有效的内吸传导性的治疗药物,尤其是发病后,如三唑类杀菌剂、甲氧基丙烯酸酯杀菌剂、琥珀酸脱氢酶杀菌剂等。
④有些易感品种如贡柑,感褐斑病的同时也高感炭疽病,使用杀菌剂必须注意对炭疽病的防治效果。
来源:农业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