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正是草莓的开花坐果[坐果指经授粉受精形成的幼果能正常生长发育而不脱落的现象。]的阶段,植株[植株(学名:Angiospermae)包括根﹑茎﹑叶等部分的成长的植物体。]长势良好、病虫害少,才能让种植户经济效益提高。冬春季节温度低、光照弱,草莓的生产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给大棚[随着高分子聚合物-聚氯乙烯、聚乙烯的产生,塑料薄膜广泛应用于农业。]草莓做好保暖措施,是保证草莓高产量和好品质的关键。不过有些种植户为了保暖,却忽视了给草莓开棚通风,特别是在浇水[浇水,属于园艺学,是种植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之后,或者连续阴雨天[《阴雨天》是依然痿糟猫创作的网络小说,发表于17K小说网。]转晴时不开棚,这就让大棚长期处在高湿的环境中,加上粗放的管理模式,反而让病虫害有了滋生、繁殖的机会。近年来草莓的病虫害有不减反增的趋势,尤其是在多雨潮湿的冬春季节,“草莓黏菌病”常常光顾,使植株长势变得缓慢,甚至还有死棵的危害,导致草莓产量的下降。
根据了解发现,黏菌病属于一种原生动物界黏菌,它有很强的侵染性,不仅不能依附在草莓植株上,还能够生存在杂草中、土壤[土壤(英文名称:Soil)位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里、病残体中或者建棚的木头上。只要给它一个合适的温湿度[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近代测量技术也有了飞速的发展。],几乎在哪里都能够生存。现在栽培比较早的草莓已经上市,栽培比较晚的草莓也在开花坐果中,可以说此时大棚内的温湿度,是能否高产的关键性因素。
从目前的天气状况来看,不管是北方还是南方,都进入了低温、少阳光的状态下。在寒冷的冬春季节,就怕突来的冷风把草莓冻坏了,所以有些种植者宁可捂着,也不敢开棚通风,其实这并不是一件好事。有种植者反应自家草莓的植株上,整齐的分布着一种白色颗粒状物,这其实就是干燥环境下的草莓黏菌,此时才发现已经有点迟了。
怎么才能早发现草莓得了“黏菌病”
草莓黏菌病可危害草莓的叶片、叶柄、茎部等,发病部位有从下到上发展的规律,可以发生在苗期让植株生长变得缓慢,也可以发生在成株期让植株腐烂、死棵。草莓得了黏菌病初期会流出一种黏黏的淡黄色液体,可让受害部位的生长变慢,并且还能够和其他病菌[病菌是引起人类疾病的细菌 和病毒,统称为病原菌或致病菌(pathogenic bacterium)。]联合,让受害部位腐烂,不仔细查看很容易就被忽视。这种淡黄色的粘稠液体,会随着水的流动和水的飞溅,扩散到其他的健部来增加侵染的范围,也会自己从底部爬向高处。
发病中后期,可见病害[植物体发育不良、枯萎或死亡,一般由细菌、真菌、病毒、藻类或不适宜的气候与土壤等因素造成,属于自然灾害。]部位出现一粒一粒淡黄色的白点,这其实就是黏菌病的孢子囊,在天气潮湿时,病害传播速度、侵染速度会加快,而天气干燥时附着在上面的病菌,就会变成一颗颗密集的粉末颗粒。草莓受害部位被白色粉末覆盖之后,叶片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产物转换作用、蒸腾作用、呼吸作用,叶柄和茎部不能进行正常的养分输送,最终导致植株的提早结束生存的能力,在膨大中的果实也会变烂,失去食用价值和经济效益。想要早发现“草莓黏菌病”,就要多查看植株的叶片、叶柄和茎部,将病害控制在爆 发之前。
掌握“草莓黏菌病”的发病特点
1、高湿时发展快,干燥时受抑制。这是一种喜高湿的病害,当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病害发展的速度就会呈上升的趋势,而在干燥的环境下,病害的发展会受到抑制。在干净凉爽、透风效果好的露地草莓黏菌病比较少,而冬春在大棚内的草莓,这种病害发生的概率会高一些。除了大棚忽略通风、棚顶挂水滴等带来的高湿之外,**水位高、栽培地易积水、土壤排水性能差等情况,也容易发生黏菌病。
2、黏菌病可爬行、可随水流动。草莓黏菌病有爬行的能力,可以从靠近土壤的茎部先发病,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就可自行从茎部爬到叶柄、叶片、果实上,进行全面的危害。同时病菌产生的孢子,还能够跟着水向四周流动,带菌水流到哪里,哪里就可能出现新的侵染。所以田间排水系统的好坏,浇水时是粗放还是精细,都决定着病害是否高发。
3、种的太密病害就多,合理密植可减少病害的发生。近年来草莓的品种越来越多样化,不同品种对黏菌病的抗逆性不同,所以在栽培时不能盲目跟风,要寻找适合当地土壤、气候环境的品种。并且在定植时,不能种的太密太集中,不然底部的叶片就会长时间潮湿,水分不易蒸发,这样就会让病菌有适合生存的场所。与此同时,田间杂草多、病残体多、土壤杂质多等,也决定着病菌的危害速度。
4、管理方式不合理,会让病害趁虚而入。在开花坐果期的草莓,需要提供更多更全的营养,才能满足它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的需求。这种时候如果肥料使用不到位,植株的长势就不能向好的方向发展。所以在此阶段要给植株补充充足的营养,为抗病害做准备。在阴雨天不要去浇水,以免湿度变的更高,平时只需要保持土壤微微湿润就可以。即使在晴天浇完水之后,也不要急着开棚,可以等到中午棚温上升,水汽蒸发时再开棚,这样的除湿的效果更好。
田间发生“草莓黏菌病”时要怎么应对
草莓黏菌病一经发生,或多或少都会带来危害,想要减少危害最好的方法是预防,可以说病前的预防重于病后的防治[防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áng zhì,译为预防和治疗或预防和治理。],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才能有效果呢,以下提高的几点建议,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1、土壤方面:①、前茬作物拉秧后,要清理干净病残体,防治病菌随着病残体躲藏在土壤中,等到温湿度合适时危害草莓。②、选择**水位低、排水性能好、疏松肥沃、营养丰富的土壤进行栽培,并在定植之前要添加足够的基肥。③、对土壤进行精细整地,并起高垄栽培,不要让流动的水能够碰到植株。④、在培育草莓苗时,选择用新土或者已消毒的土壤,采用单独的营养钵。⑤、在定植之前,把消毒药水喷洒于土壤表面,给土壤杀菌消毒。
2、施肥方面:使用的肥料不能太过单一,除了在精细整地时要施足底肥,还有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添加肥料。不过不能猛施氮肥,以防植株出现旺长的情况,在草莓的开花坐果期,要适当添加磷肥让茎部更强壮,添加钾肥帮助果实膨大。不过在使用肥料的时候要注意,施肥不能太集中,可以傍晚施完第二天浇水,促进肥料的吸收。
3、浇水方面:草莓植株的特点(根浅叶片大),决定了它对水分的需求量较大,尤其是开花坐果期对水分的需求是最大的,所以要满足它对水分的需求。不过在浇水时可要注意,不能大水漫灌,不能在阴雨天浇水,以免过多的水分积在根部,造成沤根和缺氧。可以用小水浇灌,这样还能够防止水带着病菌溅到其他植株上。
4、栽培管理:要选用适合当地的品种,并进行合理的密植,可适当进行1~2次的中耕,清除植株附近的杂草、病残体。在建造草莓大棚时,要尽量不使用木制材料,这样病菌就不能附在木上,可减少侵染的源头。草莓黏菌病多发生在20℃左右的温度下,特别是当湿度达到85%以上时,病害的发展速度更加的迅猛,所以冬春季节的大棚,要做好棚内温湿度的控制,加强棚内温湿度管理,尽量不让20℃左右的温度碰上85%以上的湿度。平时要给大棚做好通风透气的工作,不能一味保温而忽视通风。
5、药物防治:
病害在早期能够得到控制,那么防治起来就相对简单,而等到后期一旦在田间爆发,防治就会难上加难,所以还是要争取早发现病害,早进行防治。因此在防治的方法上,要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用农+化相互结合的方式,能够起到更加良好的效果。
可以参考使用这些药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苯甲.醚菌酯可湿性粉剂、70%苯醚.甲硫可湿性粉剂、3%多抗霉素水剂等。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