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我国新环保法的出台,以及对食品安全尤其是对农产品[农产品(farm produce)是农业中生产的物品,如高粱、稻子、花生、玉米、小麦以及各个地区土特产等。]生产安全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一些残留高、毒性大的农药[农药,是指农业上用于防治病虫害及调节植物生长的化学药剂。]被禁止生产和销售,随之而来的是生物农药[生物农药(Biological pesticide)是指利用生物活体(真菌,细菌,昆虫病毒,转基因生物,天敌等)或其代谢产物(信息素,生长素,萘乙酸,2,4-D等)针对农业有害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的制剂。]开始在市场上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但相对化学农药[化学农药广泛的运用在农业生产之中。],生物农药在我国发展较慢,无论是在科技研发还是在推广[基本信息词目:推广 拼音:tuī guǎng 推 tuī 词义:手抵物体向外或向前用力使物移动:推车。]销售方面都显的步履维艰。最近笔者对几个镇级农资店做过一个小范围的调查,发现在一些镇级零售商的货架上、仓库里生物农药占有率还不到5%,生物农药还没有在农村市场成为主角。为减少农产品生产污染,保障人民舌尖上的安全,虽然**部门一再提倡使用[使用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shǐyòng,使人员、器物、资金等为某种目的的服务。]生物农药,人们也知道生物农药比化学农药环保、安全,但眼下农民[农民[nóng mín],指长时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真正自觉使用生物农药的并不多,在农村生物农药依然处在“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经与几位经销商[经销商,就是在某一区域和领域只拥有销售或服务的单位或个人。]座谈得知,当前生物农药“叫好不叫座”是有原因的。
”
一是无论**部门还是生产厂家对生物农药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尤其对生物农药的一些优势、功能、特点和使用方法没有及时地告诉使用者。有些生物农药在使用时受温度、湿度的限制,有的生物农药要求早期使用,提前预防或单独使用,这些特殊性如果不与使用者说明白,就会影响生物农药的使用效果,直接影响生物农药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在不少地方农药经营者和使用者错误地认为毒性低就等于效果差,药效慢就等于质量差。所以对生物农药在推广和使用方面心里没底,信心不足。实际作为生物制剂低毒绝不等于低效,有些生物农药和防生农药自身的毒性比食盐还低,但杀虫效果却很好。
二是目前市场上生物农药相对化学农药的价格还比较高,农民使用生物农药生产成本相对增加。有些农民反映,自己也知道使用生物农药有利于农产品安全和人们的身体健康,但当农产品上市时,发现使用化学农药与生物农药生产的农产品销售价格没什么区别,尤其在农村的农贸市场蔬菜瓜果随行就市,至于用不用生物农药,生产者和消费者不是很关心。再说在农村农贸市场上还很难鉴别哪些是用生物农药,哪些是使用化学农药生产的瓜果蔬菜,销售时基本都是一个价,除一些专做出口菜或向大型超市供菜的基地有时不得不使用生物农药以外,多数农民心中都会算一笔账,还是使用化学农药经济,这样无形中影响了生物农药的销售。农民不愿用生物农药,农资经销商就不愿推广生物农药。加上生物农药出厂价格又高,占用资金大,推广起来还要费口舌,所以,经销商推广生物农药的积极性不高。
三是生物农药相对化学农药药效较慢,多数农民愿用速效农药,喜欢那些前边打药,后边死虫的速效农药,农民的用药习惯一时难以改变。不少农民认为,杀虫速度快就是好农药,实际上不少速效化学农药虽然击倒力较强,但也容易产生抗药性,不但容易对农产品造成污染,反而会加大劳动强度。而生物农药,往往一次用药,长时期有效,并且病虫不易产生抗性。
四是当前农民在使用农药时还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尤其对农药残留为人类带来的潜在危害认识不够。实际上过量使用化学农药,污染的不仅仅是农产品本身,还对土壤、空气、水源、环境带来极大的隐患。据统计,目前的农药利用率只有35%,而65%流失到土壤等环境中,目前人们只关注农药的有效成分,而非有效成分流向哪里及对环境的影响却无人问津。这几年在一些地方出现的农残招标案例,也多与农民不按规定使用化学农药有关,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农民在使用农药方面随意性很大。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高度农药和高残留农药禁止生产好限制使用以及**监管力度的加大,农民安全用药意识开始有所提高,人们已经看到生物农药的发展前景,人们在生产实践已逐步认识到生物农药在防治病虫害方面的重要性。某些生物农药甚至成为一些大型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蔬菜生产基地标配。如阿维菌素、氨基寡糖素、菇类蛋白多糖、多抗霉素、井冈霉素、宁南霉素、农抗120,还有一些植物提取物如苦参碱、藜芦碱、蛇床子素、小檗(bi)碱、烟碱等已开始被农民和种地大户所认可。这预示着生物农药春天的到来。相信今后越来越多的人会认识生物农药,接受生物农药,但这需要我们**部门、生产厂家和农技推广人员以及农资经销商和种植者的共同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生物农药在保障粮食安全和人类健康的同时必将为生产厂家和经销商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张立宁(高级农艺师、青岛农业大学客座教授)
编辑 | 心 怡
主管 | 魏 萌
监制 | 阴剑锋
中国农资传媒
如有转载请联系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