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氏粉蚧又称又叫梨粉蚧、李粉蚧、桑粉蚧等,为同翅目粉蚧科粉蚧属害虫,是介壳虫的一种。主要[主要,拼音是zhǔ yào,是指事物中关系最大、起决定作用的。]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山西、河北、河南、山东、湖北、湖南、浙江等省市自治区。主要危害[危险灾害。]葡萄、柑橘、梨、刺槐、樟树、佛手瓜[佛手瓜(学名:Sechium edule),又名隼人瓜、安南瓜、寿瓜、丰收瓜、洋瓜、合手瓜、捧瓜、土耳瓜、棚瓜、虎儿瓜等,是一种葫芦科佛手瓜属植物,原产于墨西哥、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岛,1915年传入中国,在中国江南一带都有种植,以云南、贵州、浙江、福建、广东、四川、台湾最多。]、苹果、梨、桃、李、杏、山楂、君子兰[君子兰(学名:Clivia miniata),别名剑叶石蒜、大叶石蒜,是石蒜科君子兰属的观赏花卉。]、麒麟掌、竹节万年青等果树和观赏植物,近几年,已经成为林木和果树上的主要害虫。
1 危害症状
康氏粉蚧主要以成虫和若虫[不完全变态昆虫的幼虫被称为若虫(nymph)。]附着在叶片[叶片是叶的主体部分,通常为一很薄的扁平体,有利于光穿透叶的组织以及最大面积的吸收光、二**碳进行光合作用。]、嫩枝和果实[果实(英文名称fruit)是被子植物的雌蕊经过传粉受精,由子房或花的其他部分(如花托、花萼等)参与发育而成的器官。]上吸食植物的汁液。嫩芽、嫩梢被害后,造成枝条扭曲、肿胀、皱缩、皮层纵裂而枯死。果实套袋后,成虫、若虫通过袋口、排水口、通气口等空隙,钻入袋内群居在萼洼和梗洼处继续危害果实,被害后,造成果实表皮组织坏死,果实表面出现大小不等的黑点或黑斑甚至腐烂。若虫同时分泌黏液,附着在果实、叶片及枝条上,诱发杂菌生长,引起果实感染煤污病,使果实失去商品价值和食用价值。
2 发生规律
康氏粉蚧年发生2~3代,主要以卵在树皮的缝隙处、树体翘皮裂缝、树干基部土缝、石头缝等处越冬。翌年4月下旬,果树发芽,越冬卵开始孵化为若虫,若虫爬到枝叶等幼嫩部位为害。第1代若虫发生期约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主要危害枝干和嫩叶,第2代若虫在7月中下旬,第3代若虫在8月中下旬。主要危害套袋的果实。每个雌虫产卵约为300粒左右,雌虫在树体上取食一段时间后,爬到枝干粗皮裂缝间、树叶下、枝杈处、果实上等处分泌卵囊,之后将卵产于卵囊内,以末代卵进入越冬。
3 危害作物
康氏粉蚧主要危害葡萄、樱桃、石榴、龙眼、荔枝、柑橘、梨、刺槐、樟树、佛手瓜、苹果、梨、桃、李、杏、山楂、君子兰、麒麟掌、竹节万年青等
4 发生区域
康氏粉蚧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湖北、湖南、浙江等省市自治区
5 防治方法
5.1 做好清园工作,果实采收后,结合冬剪清园,去除果树枝杆上的粗老翘皮,清理旧纸袋、病虫果、残叶及干伤锯口,集中烧毁,以压低虫口基数。
5.2 5月下旬至6月上旬,康氏粉蚧正处于1代若虫期,是防治康氏粉蚧的最佳时期,可用以下两个配方[【概念】为某种物质(如药品、混合咖啡、堵缝填料)的配料提供方法和配比的处方。]进行喷雾防治
(1)22%螺虫[福寿螺又名大瓶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因过度养殖和超强的繁殖能力,上世纪八十年代引入台湾至今已遍布多省市。]乙酯[乙酯(ethyl formate),又名甲酸乙酯(蚁酸乙酯),分子式C3H6O2,无色或微黄色透明液体,有果子香味。]·噻虫啉[噻虫啉是一种新型氯代烟碱类杀虫剂,上世纪90年代由德国拜耳农化公司和日本拜耳农化公司合作开发。]悬浮剂[防沉淀剂一般指悬浮剂。]::在若虫发生始盛期,可用22%螺虫乙酯·噻虫啉悬浮剂40毫升/亩喷雾,具备独特的双向传导功能,可有效到达植株体各个部位,快速杀灭害虫,对成虫和若虫均有很好的防效,持效可大21天。
(2)22.4%螺虫乙酯悬浮剂+20%呋虫胺可溶性粒剂,该配方被称为康氏粉蚧的终结者,在若虫发生初期,可用该配方4000倍液喷雾,该配方作用速度快,可穿透叶片蜡质层实现渗透层移,并很快达到叶片反面,向上传导,可达到正打反死,下打上死,杀虫彻底的效果,持效期3~4周。
想了解更多内容,欢迎加入“睢阳农科服务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