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细菌性穿孔病的发病规律与防治

作者介绍:农果科技(笔名)。从事杂果栽培管理多年,技术经验丰富。

李细菌性穿孔[用钻孔或打孔工具凿[洞或图样]能穿孔打出成千上万种不同花样的工具。]病分布范围广,全国各地均有不同成度发生[发生最早出自汉 张衡《东京赋》:“既春游以发生,启诸蛰於潜户。]。如果防治不及时,可造成大量的落叶落果和死技现象,消弱树势[树势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shù shì,意思是树木的形状长势。],影响产量,严重时可死树毁园。它是危害李树最严重的一种病害。

李子细菌性穿孔病的发病规律与防治

李子细菌性穿孔病的发病规律与防治

细菌性穿孔病是由甘蓝黑腐黄单胞杆菌致李病变后所致的病。病菌[病菌是引起人类疾病的细菌 和病毒,统称为病原菌或致病菌(pathogenic bacterium)。]在技条病组织内越冬,翌年随气温升高和湿度的增加,潜代在病组织内的细菌开始活动,当病部表皮破裂后,病菌从病组织中溢出,借风雨或昆虫传播,径叶经叶的气孔、枝条及果实的皮孔侵入树体。叶片一段在展叶的4至5月份发生,夏季干旱时,病势发展较慢,秋雨季节又开始发展。细菌性穿孔病的发生发展,受温度、湿度、树势和品种的影响很大,所以新建园时一定要选择既抗病又要有发展前途的品种。如较抗穿孔病和流胶病的大石早生、秋姬、安哥诺、金秋红丶大红袍等。

细菌性穿孔病危危李树叶、果、枝的症状如下:

李子细菌性穿孔病的发病规律与防治2

1、叶片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初期,先产生多角形水渍[水渍指因水导致的沾染。]状班点,以后扩大为圆形或不规规形褐色[褐色(中文:hèsè;英文:brown;部首:衤;网页颜色:#964B00),中国传统色彩名词。]病斑,边缘水渍状。后期水渍状边缘消失,病斑干枯、脱落[脱落,意为附着的东西掉下,可用于形容牙齿、油漆、毛发,也可引申用于形容文字、植物、视网膜等。]或与部分病叶相连,形成0.5至5亳米的穿孔。病叶极易早期脱落。

2、果实发病后,先在果皮上产生水渍状小点,后扩大到直径2亳米时,中心变为褐色,最终可形成近园形、暗紫色、边缘水渍状晕圈,中间稍凹陷,表面硬化、粗糙的病斑。空气干燥时,病部常发生裂纹,直经可达3O亳米左右。病果易提前脱落。三:技条感病后,有夏季溃疡[溃疡,是指皮肤或黏膜表面组织的限局性缺损、溃烂,其表面常复盖有脓液、坏死组织或痂皮,愈后遗有瘢痕,可由感染、外伤、结节或肿瘤的破溃等所致,其大小、形态、深浅、发展过程等也不一致。]和春季[四季之一。]溃疡两科病斑。春季溃疡发生在上一年抽生的枝条上,春季展叶时,先出现小肿瘤,后膨大破裂,皮层翘起,木质**,形成梭形病斑,中间大两头尖,病部木质坏死,深达髓部。春季病班纵裂后,病菌溢出,又开始传播危害。

夏季溃疡发生在当年抽生的嫩梢上或叶基部,先产生水渍状小点,扩大后变成不规则褐色病班,后期病斑膨大开裂,形成溃疡状梭形病斑。防治办法主要有两点:

一、加强果园管理

李子细菌性穿孔病的发病规律与防治3

结合冬剪,彻底清除病技、病果和落叶,集中烧掉或深埋(40公分以下),减少越冬病源。加强水肥管理,增施有机肥(牛粪、羊粪、猪粪、油渣等),不偏施氮肥,注意土壤的透气性和排水。新建园时,可采用抗病的砧木和抗病品种,以减少该病的侵染和发生。冬季修剪应尽量晚剪,夏剪时尽量减少短截或锯伤,且要在睛天进行,辟开阴雨天,以减少病菌的感病机会。

二、药剂防治

李子细菌性穿孔病的发病规律与防治4

秋季落叶后和春季萌芽前各喷一次4至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展叶后和发病前,在防虫的同时可加入3%的中生菌素8O0至1OOO倍或8‰的宁南霉素15OO倍至20OO倍或72%的硫酸连霉素3000倍等交替喷雾。隔10天至15天喷一次效果较好。在叶面喷雾的同时,对已发病的树,可用3%的树大夫或8%宁南2O倍十杆康涂杆或病疤处,分别在8月份、10月份、2月涂杆3次,对该病可起到有效的控制和治疗作用。可逐步的获复树势。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