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为大家带来的是棉花病害合集。
棉铃[棉桃的同义词。]疫病
危害特征
苗期受害:初期根部及茎基部出现红褐色条纹状,后绕茎—周,根及茎基部坏死,引起幼苗枯死。
子叶或幼嫩真叶受害:多从叶缘开始,初呈水渍状暗绿色小斑,后扩大成不规则水渍状墨绿色病斑,子叶易脱落[脱落,意为附着的东西掉下,可用于形容牙齿、油漆、毛发,也可引申用于形容文字、植物、视网膜等。];低温高湿时扩展快,可蔓延至顶芽及幼嫩心叶,变黑枯死;干燥时,叶部病斑呈失水褪绿状,**灰褐色,最后成不规则形枯斑。
棉铃受害:中、下部果枝上棉铃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多雨时可达上部果枝的棉铃;先从棉铃苞叶下的铃面、铃缝及铃尖等部位开始发生,开始为淡褐至青黑色水渍状病斑,不软腐,后整个棉铃变成有光亮的青绿至黑褐色病铃;潮湿时,棉铃表面可见一层稀薄白色霜霉状物。发生疫病的棉铃很快会诱发其他铃病,掩盖了疫病的症状。
防治[防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áng zhì,译为预防和治疗或预防和治理。]方法
①实行轮作;合理密植[合理密植是增加单位面积产量的有效途径。],加强田间通透性;加强田间肥水管理,雨后及时[及时,是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jí shí。]排水,合理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长势;及时清除病枝残体,减少病源;减少农业操作和虫害病害等对植株造成的伤口。
②发生初期,可选用下列药剂防治: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粉剂(Dustpowder,DP)是将原药、大量的填料(载体) 及适当的稳定剂一起混合粉碎所得到的一种干剂。]100~25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0倍液,或58%甲霜灵•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
棉花立枯病
危害特征
主要为害幼苗,幼苗出土前可造成烂种。出土后,幼茎基部初现纵褐条纹,条件适宜时迅速扩展绕茎一周,茎缢缩变细,出现茎基腐或根腐,棉苗失水较快。病死苗易从土中拔出,其基部或根系上可见到稀疏的细丝和粘附其上的小土粒。
防治方法
①实行轮作;适时播种;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增强植株长势;中耕松土,保持通气;加强治虫,及时将病残体处理,减少传染害病害防治。
②拌种[拌种指的是在播种前将种子与农药、菌肥等拌和。]:用种子重量0.03%的11%精甲·咯·嘧菌悬浮种衣剂,或0.02%的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或0.4%的40%五氯硝基苯粉剂拌种。
③发生初期,可选用下列药剂防治:25%嘧菌酯悬浮剂2000~3000倍液;45%代森铵水剂500~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制剂喷淋棉苗,或36%三氯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300~600倍液喷雾。
棉花黑斑病
危害特征
子叶受害:主要在未展开的结合处或夹壳损伤处生出墨绿色霉层。子叶展平后受害:初生红褐色小圆斑,后成不规则形至近圆形褐色斑,有不明显的轮纹;湿度大时,长出墨绿色霉层;严重时,每个叶片上病斑多至数十个,子叶枯焦脱落。
真叶受害:与子叶症状相似,但病斑较大,四周有紫红色病变;干燥时,干裂破碎,病叶枯萎脱落。棉铃受害:有紫褐色或淡褐色不规则病斑。
棉絮受害:变成灰色或暗灰色。
防治方法
①实行轮作;合理密植,加强田间通透性;加强田间肥水管理,雨后及时排水,合理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长势;及时清除病枝残体,减少病源。
②拌种:用种子重量0.5%的50%多菌灵[多菌灵又名棉萎灵、苯并咪唑44号。]可湿性粉剂或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拌种。
③发生初期,可选用下列药剂防治: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结晶固体,熔点195℃(同时分解)。]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4%腈苯唑悬浮剂800~12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
棉花褐斑病
危害特征
子叶发病:初生针尖大小紫红色斑点,后扩大为中间黄褐色,边缘紫色、稍隆起、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多个病斑融合在—起形成大病斑,中间散生黑色小粒点。病斑中心易破碎脱落穿孔,严重的叶片脱落。
真叶发病:病斑圆形,黄褐色,边缘紫红色。
防治方法
①实行轮作;提倡地膜覆盖;合理密植,加强田间肥水管理,雨后及时排水,合理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长势;及时清除病枝残体,减少病源。
②发生初期,可选用下列药剂防治: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
棉花黄萎病
危害特征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一般在3~5片真叶期开始显症,生长中后期棉花现蕾开花后田间大量发病。发病初期在植株下部叶片上的叶缘和叶脉间出现浅黄色斑块,后逐渐扩展至叶色变黄褐色,主脉及其四周仍保持绿色,病叶出现掌状斑驳,叶肉变厚,叶缘向下卷曲,叶片由下而上逐渐脱落,仅剩顶部少数小叶。
严重时,整片叶片枯焦破碎,脱落成光秆,蕾铃稀少,棉铃提前开裂,后期病株基部生出细小新枝。秋季多雨时,病叶斑驳处产生白色粉状霉层。纵剖部分木质部和全部维管束变褐色。
防治方法
①选种抗病品种;实行轮作;合理密植,加强田间肥水管理,雨后及时排水,合理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长势;及时清除病枝残体,减少病源。
②拌种: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8%拌种;或用50%敌磺钠可溶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4%拌种。
③发生初期,可选用下列药剂防治:0.5%氨基寡糖素水剂300~400倍液,或36%三氯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600~750倍液,或10亿活芽孢/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125~1500g/ha制剂喷雾。
棉花枯萎病
危害特征
幼苗至成株均可发病,现蕾前后发病最重。常归纳为5种类型:
①黄色网纹型:病叶叶脉褪绿变黄,叶肉保持绿色,呈现黄色网纹状,后叶片变褐枯死或脱落;
②紫红型或黄化型:叶片边缘呈紫红色或黄色,无明显网纹,萎缩干枯;
③皱缩型:节间缩短,明显矮化,色深绿,稍增厚,皱缩不平,病根茎剖面木质部变褐黑色;
④青枯型:多发生在暴雨后,叶片失水变软变薄,叶色稍深,全株萎蔫下垂,青干枯死,叶片不脱落,叶柄弯曲;
⑤顶枯型:多发生在棉花生长后期,病株自上而下逐渐枯死,叶片、蕾铃大量脱落。病株维管束变为深褐色。在潮湿条件下,枯死的病株茎秆表面能产生大量的粉红色霉层。
防治方法
①选种抗病品种;实行轮作;合理密植,加强田间肥水管理,雨后及时排水,合理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长势;及时清除病枝残体,减少病源。
②拌种: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8%拌种;或用50%敌磺钠可溶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4%拌种。
③发生初期,可选用下列药剂防治:36%三氯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600~750倍液,或30%乙蒜素乳油700~9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
棉花炭疽病
危害特征
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棉苗和棉铃。种子发芽后出苗前受害:可造成烂种。出苗后受害:茎基部产生红褐色绷裂条斑,**凹陷,扩展后茎缢缩,幼苗死亡;子叶边缘出现圆形,褐色病斑,后干燥脱落使子叶边缘残缺不全;真叶症状和子叶相似,但外缘多为深褐色。
棉铃受害:初期呈暗红色小点,扩展后呈褐色病斑,病部凹陷;铃内未成熟的纤维部分或全部腐烂,成为暗黄色的僵瓣。潮湿时,在病斑**产生橘红色略带轮纹和黏结的分生孢子团。
防治方法
①选种抗病品种;实行轮作;适期播种;加强田间肥水管理,雨后及时排水,合理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长势;及时清除病枝残体,减少病源。
②拌种:45%溴菌腈·五氯硝基苯粉剂225~360g/100kg种子;10%福美双·拌种灵悬浮种衣剂12~25g/100kg种子;20%多菌灵·五氯硝基苯·克百威悬浮种衣剂700~1000 g/100kg种子。
③发生初期,可选用下列药剂防治: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36%三氯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棉铃灰霉病
危害特征
该病是棉铃后期病害,多发生在受炭疽病或疫病为害的棉铃上。棉铃表面产生灰绒状霉层,引起棉铃干腐。
防治方法
①合理密植,加强田间肥水管理,雨后及时排水,降低棉田湿度;及时清除病枝残体,减少病源。
②发病初期开始喷洒下列药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间隔7~10天1次,每次喷对好的药液60~70kg,连喷2~3次,防效较好。
棉铃红粉病
危害特征
棉铃受害,表面布满粉红色的绒状物,厚而紧密,空气潮湿时,绒状物变成白色,使棉铃不能开裂,纤维变褐黏结成僵瓣。与棉铃红腐病的区别是:红粉病在铃壳和棉瓤上的霉层较厚,为粉红色松散的绒状物,天气潮湿时,霉层变成粉白色绒状物;而红腐病的霉层较薄而紧密。
防治方法
①实行水旱轮作;冬季及时清除病枝残体,减少病源;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及时整枝打杈;加强田间肥水管理,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施足基施,合理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长势;发现病铃及时摘除剥晒。
②种子处理:用种子重量0.5%的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③发病初期,可以喷洒下列药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连续1~2次。
棉花红腐病
危害特征
苗期染病:幼芽出土前受害后造成烂芽,子叶、真叶边缘产生灰红色不规则斑,湿度大时全叶变褐湿腐,表面产生粉红色霉层。
幼茎染病:导管变为黑色,近地面的幼茎基部出现黄色条斑,后变褐腐烂,导管变成暗褐色,幼茎、幼根肿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