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葡萄园甜菜夜蛾病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引起葡萄园甜菜[甜菜(学名:Beta vulgaris L.)是藜科,甜菜属二年生草本植物,根圆锥至纺锤状,多汁。]夜蛾[夜蛾指的是夜蛾科(Noctuidae)的一类昆虫。]病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赵严港等

引起葡萄园甜菜夜蛾病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甜菜夜蛾( Spodoptera exigua Hübne )属鳞翅目、夜蛾科,俗称青布袋虫、小绿虫。它适应性广,繁殖力强,为害[基本信息为害详细解释“为害”一词中的“为”相当于“使”,古代就有这种用法。]严重。笔者 2015 年 6 月在龙口市[龙口市即龙口。]诸由观镇后妙果村的葡萄园首次发现其为害,以后逐年加重。 2019 年在龙口市发生猖獗,为害严重。根据 8 月上中旬在龙口市诸由观镇、兰高镇、徐福街道、黄山馆镇等一些葡萄主产区调查发现: 2 年生以上的葡萄园被害叶率为 5%~10% , 重的地块在 15% 以上, 百叶有虫 5~25头; 1~2 年生的新栽葡萄园被害株率为30%~50% ,百叶有虫 20~50 头,特别是一些当年新栽的葡萄, 被害株率高达 75% 以上, 百叶有虫100~150 头,严重的地块高达 300 余头。 腋芽被害率为 2%~3% ,有时还为害葡萄穗轴及果实的表皮。 为了掌握甜菜夜蛾在当地葡萄上的发生规律和为害特点,笔者于 2017~2019 年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成虫发生规律监测调查

2017~2019 年分别在龙口市诸由观镇羊岚村、徐福街道东村、北马镇沙沟村、新嘉街道海刘村及龙口市植保站农业病虫害区域观测场等5 个测报点,各安装佳多测报灯 1 台。 2019 年又在新嘉街道中村安装 1 台害虫自动性诱监测系统,诱测其成虫,监测其发生规律。

1.2 卵及幼虫[幼虫,是动物个体发育中颇具形态和生理特点并有胚胎性质的发育阶段;一般具有暂时性专有器官或构造以适应其独自生活方式的需要,但在直接发育形式下的幼体则无此情形。]发生规律监测调查

每年 5 月中下旬[一个月分为三旬:上旬,中旬和下旬。]至 9 月中下旬, 选择 2 年生以上的葡萄园和 1~2 年生新栽的葡萄园各 2块,共 4 块,每园面积不少于 700 m 2 。 用对角线5 点取样法,定点调查,每点调查 40 个葡萄枝条,每块园 200 个枝条, 3 d 调查 1 次,主要调查田间百叶卵量和百叶幼虫数量, 计算卵枝率和虫枝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生规律

甜菜夜蛾在龙口 1 年发生 5 代,以蛹在土壤中越冬。 各代成虫发生盛期依次为:越冬代 4 月中下旬, 1 代 6 月上中旬, 2 代 7 月上中旬, 3 代 7月底至 8 月初, 4 代 8 月上中旬, 5 代 9 月上旬,末期一般年份到 10 月上旬结束, 但 2019 年因10 月份气温偏高,直到 10 月 21 日还能诱到成虫。各代卵盛期是: 1 代 5 月上中旬, 2 代 6 月中下旬, 3 代 7 月中下旬, 4 代 8 月上旬, 5代 9 月上中旬。 各代幼虫盛期是: 1 代 5 月下旬, 2 代 6 月下旬至 7 月上旬, 3 代 7 月下旬至 8 月初, 4 代 8月中旬, 5 代 9 月中下旬。为害葡萄的主要是 2~4代幼虫。 2 代幼虫主要为害嫩梢、叶、穗轴及果实的表皮, 3 代为害幼嫩的枝梢、叶片和腋芽等。

2.2 生活习性

成虫有趋光性和趋化性[趋化性(Chemotaxis,)亦被称为化学趋向性,生物对外界环境中的化学物质**所产生的趋向性反应。], 白天隐藏于葡萄叶片背面及周边杂草丛中等阴暗处,傍晚至 11时前为活动活跃阶段,感光性、趋化性均强,寻觅配偶交尾和上灯率高,凌晨后活跃性降低,活动滞缓,灯下诱蛾量明显减少。卵主要产在葡萄新展开叶片的正面,每块卵有 13~35 粒,排列为 1~3 层,卵块上有一层淡褐色的绒毛。 幼虫分 5 龄, 初孵幼虫至 2 龄前群聚在葡萄幼嫩叶片上为害,集中取食上表皮和叶肉,剩下表皮呈透明的窗户纸状或丝网状, 干裂后呈孔洞 (图1 )。 3 龄后幼虫开始分散为害,咬食叶片或钻入未展开的心叶里啃食,造成孔洞,或钻蛀附近的嫩腋芽,致使腋芽枯死。或啃食幼嫩穗轴的韧皮部,穗轴受害后,轻者葡萄穗可正常生长, 重的部分小穂干枯死亡, 有时可引发白腐病、霜霉病等病害。 果实表皮被害后,易引发灰霉病、白腐病及裂口等(图 2 )。 4~5 龄幼虫食量增加较大,为害加剧,抗药性[抗药性又称耐药性,是指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增强,其食量约占总食量的 90% 左右。

引起葡萄园甜菜夜蛾病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1

3 防治方法

甜菜夜蛾世代重叠,发生为害严重,抗药性强,防治难度大。防治时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多措并举,在做好农业防治的基础上,适当辅以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及时进行化学防治。

3.1 农业防治

结合田间修枝、打头、整穗等工作,摘除卵块,捕捉幼虫,带到园外集中销毁,可有效降低虫口密度, 特别是对一些 4~5 龄幼虫,有较强的抗药性和耐药能力, 有时提高用药浓度或加大农药用量, 也很难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

3.2 物理和生物防治

甜菜夜蛾具有较强的趋光性, 实践证明安装杀虫灯对甜菜夜蛾的成虫有较好地诱杀效果, 可明显减少甜菜夜蛾田间落卵量和幼虫的发生密度。还可根据诱到的成虫数量变化,预测其下一代的发生程度和有利的防治时期, 为及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大的生产基地和专业合作社, 安装杀虫灯诱杀其成虫,对甜菜夜蛾的控制效果更好。悬挂甜菜夜蛾性诱剂, 667 m 2 挂 15 个诱芯, 诱杀其成虫,降低卵量及下一代幼虫数量。

3.3 化学防治

多年的试验与实践表明, 在甜菜夜蛾的卵孵化盛期至幼虫 2 龄期以前, 用药防治效果最好。此时幼虫小,抗药性差,耐药能力低,没有分散为害,利于集中消灭。喷药时避开早晨或傍晚露水未干和中午高温阶段, 以防药效差或产生药害。 同时喷药要均匀、喷透,使葡萄叶片的正反面、尤其新梢及葡萄穗轴上充分着药。套袋前可用 500 亿活芽孢 /mL 的苏云金杆菌悬浮剂[防沉淀剂一般指悬浮剂。]2 000~2 500 倍药液喷雾,药后 2~3 d 套袋。 套袋后,可用 11% 甲维氟铃脲水分散性粒剂 800~1 000 倍、 25% 阿维灭幼脲悬浮剂 1 000~1 500倍、 10% 氯虫苯甲酰胺乳油2 500~3 000 倍、10% 虫螨腈悬浮剂 800~1 200 倍喷雾, 防治效果均在 95% 以上。 7~8 月份甜菜夜蛾重叠为害期,为了提高防治效果,有效控制其危害,可间隔 5~7 d 喷 1 次,连喷 2~3 次,也可按比例加入久加、必加等助剂,效果更好。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