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新年到了,广州的花市到处可见,问:为什么只有广州有花市 迎春花市,源于古代广州的花市、夜花市。当年,岭南人“彩缕穿花”的故事源自于陆贾出使南越国时的发现。南汉时期,海珠区(俗称“河南”)一带被称为“花馨斜”,是一个专门养植花木的地方,现滨江路有“花洲古渡口”石碑为证。而买卖鲜花、花木的最大最集中的市场,便是每年除夕前三天举办的广州迎春花市。 迎春花市又称年宵花市,其时,搭起了一排排展卖鲜花鲜果及年宵用品的竹棚,人们称之为“花街”。花市源于明万历年间,当时芳村的花棣(今花地)已成为花木

1.新年到了,广州的花市到处可见,问:为什么只有广州有花市

迎春花市,源于古代广州的花市、夜花市。

当年,岭南人“彩缕穿花”的故事源自于陆贾出使南越国时的发现。南汉时期,海珠区(俗称“河南”)一带被称为“花馨斜”,是一个专门养植花木的地方,现滨江路有“花洲古渡口”石碑为证。

而买卖鲜花、花木的最大最集中的市场,便是每年除夕前三天举办的广州迎春花市。 迎春花市又称年宵花市,其时,搭起了一排排展卖鲜花鲜果及年宵用品的竹棚,人们称之为“花街”。

花市源于明万历年间,当时芳村的花棣(今花地)已成为花木产区。后来在今中山路和北京路交界处出现夜间花市。

每当迎春花市开放之际,只见花街上盆盆金黄色的四季橘、柑橘、柚子、柠檬果、吉庆果树,果实挂满枝头,深受人们的喜爱。迎春花市于除夕晚深夜二时左右结束。

[广州的花街] 解放以后,市属八区除夕前三天均在一条主要街道上摆设一条花街。如越秀区的西湖、教育路;东山区的东华南路;荔湾区的荔湾北路,海珠区的江南西路;黄埔区的大沙地;天河区的天河南路;芳村区的花地;以及白云区的各个镇的马路。

与此同时,越秀公园、广州文化公园、烈士陵园、流花湖公园、荔湾湖公园等广州各大主要公园,也都举办迎春花会和菊花展。 广州的迎春花市,早就名扬五洲,饮誉四海,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民俗景观。

每年的迎春花市,分别在广州市的八大花街举行,一是越秀区的西湖、教育路花市;二是东山区的大沙头三马路花市;三是荔湾区的荔湾北路花市;四是海珠区的江南西路花市;五是天河区的体育中心花市:六是黄埔区的大沙地花市;七是芳村区的花地花市;八是白云区的新市大街花市。广州花市一年举行一次,每次由春节前年廿八开始,至年初一凌晨结束。

广州的花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广州独有的传统民俗。这与广州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民俗传统不无关系。

广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为21.7℃,年降雨量为1982.7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77%。广州地区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四季常青,繁花似锦,素有“花城”之誉。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环境,为各种花卉的成长提供了极佳的生长条件。 广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有2200多年的文明历史。

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历来交通贸易十分发达,万商云集,经济繁荣,是一个鲜花需求量很大的市场。早在西汉时期,陆贾出使南越国时,看见岭南人士爱种花、插花、戴花,屋前屋后厅堂房内也都摆满了花,便赞誉广州人都是“彩缕穿花”的人。

相传在五代十国的南汉时代,南汉王的宠姬素馨是珠江南岸庄头村的种花女,进宫后还一直爱好种花。王姬的爱花,带动了王宫贵族的好花,进而又带动了百姓们种花养花,并形成岭南地区的民风。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王姬,就把岭南特有的一种茉莉花称为素馨茉莉。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贬谪岭南时,非常惊叹这里的景色,挥笔写下了“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如今只有花含笑,笑道秦皇欲学仙”的诗句。

由此可见,自古以来,花文化已经在岭南的历史上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促进了鲜花种植和销售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广州花市的形成,可追溯到明朝。

当时广东罗浮山的药市、东莞的香市、广州的花市、廉州的珠市,称为广东“四市”。特别是广州的花市,规模之大、影响之广、游客之多,举国无双。

“夜有花市,游人如蚁,至彻旦云”。这都说明历史上广州花市规模之大,还形成了夜市,并有了相对固定的地点。

到了19世纪60年代初期,分散的花市基本上固定在春节前几天,这就出现了“除夕案头齐供养,香风吹暖到人家”的景象。 广州大规模的除夕花市定型于1920年以后。

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八开始至除夕深夜12时。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州人的生活水平空前提高,对花的追求更高。

广州花市的规模越来越大,花市的分布越来越广。在除夕前一个星期。

广州定点花市的主要街道就实行交通管制,有关部门开始为花农搭棚架摊档售花。这些花架一层层沿街伸展,摆成几条长廊。

每个花市的出人口处,还搭起绚丽辉煌、雄伟壮观的迎春花市牌坊。花农预早几天就开始把一些大盆的花木陆续运来。

腊月二十八日花市正式开始,那时十里花街张灯结彩,一派节日的喜庆气氛。 广州人自古以来就有种花、养花、赏花、易花的习惯。

花,历来被誉为美的象征。因而广州人屋前屋后种花,厅堂房内摆花,开业志庆送花篮,男女婚嫁坐花车,甚至探亲、访友、相亲也送鲜花。

花已是广州人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花已成为广州民俗传统中不可缺少之物 进入“迎春花市”雄伟壮观、金碧辉煌的牌楼,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条望无边际的花的长廊。

花市的花,按包装形式,可分为三大类:枝头、盆头、散花(又叫花脚)。枝头主要有桃花、银柳花、吊钟花等。

广州人家里喜插桃花,寓意“大展鸿图”。广州话中的“桃”与“图”同音,“红桃”即意为‘鸿图”,有人迎红桃(鸿图)回家是祈望来年转鸿运;还有男青年因今年尚未找到朋友,插上一枝桃花,明年就会走桃花运,找到漂亮可爱的伴侣。

吊钟花是花市最常见的品种。“道是鼎湖山上采。

2.为什么要逛花市

广州地处亚热带,长夏暖冬,一年四季草水常绿、花卉常开,很早就享有花城的美誉,广州人种花、爱花、赏花和赠花的历史悠久。

西汉时期,陆贾出使南越国时,就发现岭南人爱种花、插花、戴花,屋前屋后,厅堂房内也都摆满了花,便赞誉这里都是“彩缕穿花”的人。汉代的广州,随着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兴起,已引入海外各种花卉,唐代广州的花卉已全国闻名,著名诗人孟郊曾描绘广州冬季仍然处处有花草的奇景:“海花蛮草延冬有,行处无家不满园。”

这时期海外的茉莉花、指甲花、素馨花等洋花的种植已很普遍,并开始出现花卉的买卖市场,当时广州卖花姑娘以彩绳穿起各种花卉出售,吸引了中外游人。清代中叶,广州已形成国内首创、闻名海内外的“迎春花市”。

每年除夕前三天,广州市中心的藩署前(今北京路财厅前)一带形成花市,数里长街,吐艳争芳,人潮涌涌,广州“花城”的美誉名副其实,在国内城市中,这一别称和美誉也仅广州独有。花市至今仍延绵不绝,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近几年,广州的迎春花市越办越大,已分别在8个市属区举行,形成了花街总长数十里,几百万人同游花街的壮观景象。“年卅晚,行花街,迎春花放满街排,朵朵红花鲜,朵朵黄花大,千朵万朵睇唔哂。

阿妈笑,阿爸喜,人欢花靓乐开怀……”这首广州儿童歌谣行花街形象地唱出了广州家家户户逛春节花市的盛况。 吃完团年饭,内地人的节目恐怕基本上都是全家人聚在一起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

广州人则举家游花街,人们置身于欢乐的花花世界中,赏花、品花、买花,在花街中徜徉漫游,享受着一年一度与群芳同在的美好时光。难怪不少外地人舍弃了合家欢聚的机会,留在广州过年;许多人专程千里赶来,也都想一睹广州花街的芳容。

有一首诗是这样形容广州花街的:“香街十里一城春,笑语喧声入彩门。疑是层峦采蜜使,幻成百万赏花人。”

广州有一个区叫“芳村”,区内有一条街叫“花地”,芳村以花闻世,素有“岭南第一花乡”的美誉。今天芳村仍是全国闻名遐迩的花卉产区和全国著名的花卉集散地。

广州人爱花、养花、赏花、赠花的传统和情趣。直接带动了广州的花卉产业。

广州目前已拥有花卉种植面积近10万亩,花卉品种2000多个,花卉年产值20多亿元,占全国的15%以上,这些指标均超过上海、昆明、北京等国一花卉大市。广州是全国最大的花卉主产区,全国盆栽观赏植物的生产、供应中心,全国花卉主要集散地和进日花卉的调运中心.广州的花卉贸易居全国第一。

广州花卉价格左右着全国的价格。芳村花卉博览中心和花都南方花卉交易巾心是全国最知名的花卉市场。

“羊城世界本花花,更买鲜花度年华”。要专门领略一下花城特色,首先要早上5时去芳村的花市天光墟;再到增南路看沿路的几十个园艺花圃和花卉博览园;参观白云山的云台花园以及西苑盆景、兰圃和各公园的花卉展览。

每年春天的木棉花开时节,一江春水绿,两岸木棉红,十丈木棉花灿烂,珊瑚吐艳红遍天,又见花世界、红海洋,令人赞叹不已。每年春节举办的迎春花市,是花城所独有的,不可不看。

秋天的菊花展和元旦花车游行也颇具特色。补充:迎春花市介绍广州的迎春花市,早就名扬五洲,饮誉四海,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民俗景观。

每年的迎春花市,分别在广州市的八大花街举行,一是越秀区的西湖、教育路花市;二是东山区的大沙头三马路花市;三是荔湾区的荔湾北路花市;四是海珠区的江南西路花市;五是天河区的体育中心花市:六是黄埔区的大沙地花市;七是芳村区的花地花市;八是白云区的新市大街花市。广州花市一年举行一次,每次由春节前年廿八开始,至年初一凌晨结束。

广州的花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广州独有的传统民俗。这与广州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民俗传统不无关系。

广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为21.7℃,年降雨量为1982.7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77%。广州地区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四季常青,繁花似锦,素有“花城”之誉。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环境,为各种花卉的成长提供了极佳的生长条件。广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有2200多年的文明历史。

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历来交通贸易十分发达,万商云集,经济繁荣,是一个鲜花需求量很大的市场。早在西汉时期,陆贾出使南越国时,看见岭南人士爱种花、插花、戴花,屋前屋后厅堂房内也都摆满了花,便赞誉广州人都是“彩缕穿花”的人。

相传在五代十国的南汉时代,南汉王的宠姬素馨是珠江南岸庄头村的种花女,进宫后还一直爱好种花。王姬的爱花,带动了王宫贵族的好花,进而又带动了百姓们种花养花,并形成岭南地区的民风。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王姬,就把岭南特有的一种茉莉花称为素馨茉莉。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贬谪岭南时,非常惊叹这里的景色,挥笔写下了“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如今只有花含笑,笑道秦皇欲学仙”的诗句。

由此可见,自古以来,花文化已经在岭南的历史上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促进了鲜花种植和销售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广州花市的形成,可追溯到明朝。

当时广东罗浮山。

3.老舍写的散文

一些印象 文艺与木匠 吃莲花的

第一届诗人节 辞工 趵突泉的欣赏

可爱的成都 买彩票 抬头见喜

青蓉略记 写信 小麻雀

旧诗与贫血 有声电影 头一天

我的母亲 科学救命 还想着它

“四大皆空” 自传难写 哭白涤洲

我有一个志愿 一九三四年计划 又是一年芳草绿

割盲肠记 新年的二重性格 春风

一点点认识 新年醉话 小动物们

双十 特大的新年 小动物们(鸽)续

文牛 观画记 何容何许人也

大智若愚 大发议论 青岛与山大

文协七岁 考而不死是为神 想北平

给茅盾兄祝寿 小病 英国人

痴人 神的游戏 我的几个房东

八方风雨 《牛天赐传》广告 大明湖之春

纽约书简 避暑 东方学院

我热爱新北京 习惯 这几个月的生活

北京的春节 暑中杂谈二则 无题(因为没有故事)

大地的女儿 取钱 五月的青岛

新社会就是一座大学校 画像 五天的日记

生活,学习,工作 北京 写字

吊济南 要热爱你的胡同 读书

南来以前 谢谢青年朋友们的关切 落花生

小型的复活(自传之一章) 养花 有钱最好

快活得要飞了 “五四”给了我什么 谈教育

入会誓词 新疆半月记 西红柿

致台儿庄战士的慰劳书 白石夫子千古 再谈西红柿

一封信 百花齐放的春天 暑避

记“文协”成立大会 贺年 檀香扇

会务报告 悼念罗常培先生 青岛与我

这一年的笔 第猫节 立秋后

轰炸 宝地 等暑

我为什么离开武汉 勤俭持家 钢笔与粉笔

怀友 梅兰芳同志千古 《天书代存》序

生日 内蒙风光(节选) 鬼与狐

五四之夜 敬悼郝寿臣老先生 代语堂先生拟赴美宣传大纲

独白 南游杂感 避暑

宗月大师 记忆犹新 婆婆话

又一封信 春来忆广州 我的理想家庭

向王礼锡先生遗像致敬 可喜的寂寞 有了小孩以后

未成熟的谷粒 下乡简记 搬家

行都通讯 致陈逸飞先生信 文艺副产品——孩子们的事情

诗人 到了济南 理想的文学月刊

自述 讨论 兔儿爷

敬悼许地山先生 兔儿爷 话剧观众须知二十则

第节 给黎烈文先生的信 四位先生

滇行短记 夏之一周间 多鼠斋杂谈

悼赵玉三司机师 一天 梦想的文艺

家书一封 昼寝的风潮 “住”的梦

母鸡 当幽默变成油抹 “住”的梦

我所认识的沫若先生 给赵景深的一封信 答客问

不远千里而来 悼于非閛的画 可喜的寂寞

4.林清玄、老舍、杏林子、丰子恺的散文

林清玄的散文 浴着光辉的母亲 与父亲的夜谈 分到最宝贵的妈妈 海上的消息 不孝的孩子 台北闹饥荒 故乡的水土 与太阳赛跑 西瓜偎大边 爱杀 灭绝 假乞丐 山谷的起点 苦瓜变甜 胎神吹冷气 破裤子 危险与感谢 发誓 跌倒 黄金鼠 沉水香 活珍珠 大和小 美丽的心 瓠仔也好,菜瓜也好 下满的围棋 放暑假 戏与梦 走钢索与空中飞人 万物的心 澈如水晶 老太太唱情歌 南蛮黄釉 梦打破了 变色茉莉 玉石收藏家 感谢困难 蝴蝶的种子 不南飞的大雁 鲑鱼归鱼 孔雀的笑 海狮的项圈 吉祥鸟 吸引金龟子 采花蜂 放生的麻雀 圆通寺与冰淇淋 第三面佛 眼前的时光 真理 麻雀的心 笑春风 前世与今生 一只鸟又飞走了 忙碌与悠闲 参观佛堂 存在的理由 差一百米 不一定是天堂 放下 生命的意义 老鼠也有父母 真诚相待 纯善的心 吝啬的人 重新生长的花草 更恒久的价值 两个汤圆 沟坪与草花庄 宁愿作傻瓜 来就轮到我了 乐受的心 命中犯小人 九月很好 幸福 牛车轮 土地的报答 白鸳鸶家园 开心是最好的补药 翠玉白菜 有春 弹珠番茄 百香千香 含羞的心 牵牛 冰签 一个爸爸和一个妈妈 在同一家银行老去的人 激情的蔷薇 花与树的完美 宝蓝的花 喜悦的香 满山菅芒花 凋零之美 空心看世界 玫瑰与刺 百合 琼麻开花 百年含笑 平常的水果 小红西瓜 太麻里枇杷 金煌芒果 砖隙的番茄树 玫瑰奇迹 海滨椰子 土生芭乐 植物的地盘 太极图 学插花 天堂之花 盘桓 生命的馅 小钢珠店 微波炉 午夜顶好 开市不赚 电磁炉 房租总会到期 不流汗的运动 车倒一车柠檬 万花筒专卖店 买馒头 有生命力的所在 千两黄金的福报 下下签 海边的白蝴蝶 飞蛾与蝙蝠 老板打瞌睡 就在这一刻 大佛的鼻孔 五种秘方 为现在,做点什么 陶器与纸屑 静心与抽烟 狐狸和兔子 风铃 眠床下的番薯 太子龙与中国强 胃散 光阴似箭到日月如梭 挑水肥的人 永铭于心 鸳鸯炉 有情生 晴窗一扇 箩筐 鸳鸯香炉 冰糖芋泥 葫芦瓢子 秘密的地方 至死靡他 青山元不动 随风吹笛 秋声一片 夜观流星 香鱼的故乡 琴手蟹 木鱼馄饨 放生鸟 松子茶 雪梨的滋味 野姜花 菊花羹与桂花露 耕云·望云·排云 一千支银针 马蹄兰的告别 卖茶老妇 大雪的故乡 洒在边疆的阳光 如来的种子 归彼大荒 断爱近涅拿 雪中芭蕉 冢中琵琶 感甄赋 漩涡五石散 青铜时代 记梦记 沉香三盏 肉骨茶 白玉盅 象牙球 金色的胡姬 小千世界 黄昏的撒玲娜 边城之夜 凤凰飞 送给伊娃的礼物 投给燃烧的感情 第凡内印象 莺歌山之冬 凤凰的翅膀 震荡教徒 时间之旅 花燃柳卧 真正的桂冠 用岁月在莲上写诗 黑暗的剪影 阳光照在我们身上 一探静中消息 走向光明的所在 菠萝蜜 金刚糖 透早的枣子园 鸡肉丝菇 长途跋涉的肉羹 活的钻石 水中的蓝天 咸也好,淡也好 有风格的小偷 老舍的散文 一些印象 文艺与木匠 吃莲花的 第一届诗人节 辞工 趵突泉的欣赏 可爱的成都 买彩票 抬头见喜 青蓉略记 写信 小麻雀 旧诗与贫血 有声电影 头一天 我的母亲 科学救命 还想着它 “四大皆空” 自传难写 哭白涤洲 我有一个志愿 一九三四年计划 又是一年芳草绿 割盲肠记 新年的二重性格 春风 一点点认识 新年醉话 小动物们 双十 特大的新年 小动物们(鸽)续 文牛 观画记 何容何许人也 大智若愚 大发议论 青岛与山大 文协七岁 考而不死是为神 想北平 给茅盾兄祝寿 小病 英国人 痴人 神的游戏 我的几个房东 八方风雨 《牛天赐传》广告 大明湖之春 纽约书简 避暑 东方学院 我热爱新北京 习惯 这几个月的生活 北京的春节 暑中杂谈二则 无题(因为没有故事) 大地的女儿 取钱 五月的青岛 新社会就是一座大学校 画像 五天的日记 生活,学习,工作 北京 写字 吊济南 要热爱你的胡同 读书 南来以前 谢谢青年朋友们的关切 落花生 小型的复活(自传之一章) 养花 有钱最好 快活得要飞了 “五四”给了我什么 谈教育 入会誓词 新疆半月记 西红柿 致台儿庄战士的慰劳书 白石夫子千古 再谈西红柿 一封信 百花齐放的春天 暑避 记“文协”成立大会 贺年 檀香扇 会务报告 悼念罗常培先生 青岛与我 这一年的笔 第猫节 立秋后 轰炸 宝地 等暑 我为什么离开武汉 勤俭持家 钢笔与粉笔 怀友 梅兰芳同志千古 《天书代存》序 生日 内蒙风光(节选) 鬼与狐 五四之夜 敬悼郝寿臣老先生 代语堂先生拟赴美宣传大纲 独白 南游杂感 避暑 宗月大师 记忆犹新 婆婆话 又一封信 春来忆广州 我的理想家庭 向王礼锡先生遗像致敬 可喜的寂寞 有了小孩以后 未成熟的谷粒 下乡简记 搬家 行都通讯 致陈逸飞先生信 文艺副产品——孩子们的事情 诗人 到了济南 理想的文学月刊 自述 讨论 兔儿爷 敬悼许地山先生 兔儿爷 话剧观众须知二十则 第节 给黎烈文先生的信 四位先生 滇行短记 夏之一周间 多鼠斋杂谈 悼赵玉三司机师 一天 梦想的文艺 家书一封 昼寝的风潮 “住”的梦 母鸡 当幽默变成油抹 “住”的梦 我所认识的沫若先生 给赵景深的一封信 答客问 杏林子的散文作品:喜乐年年、生之歌、杏林小记、北极第一家、生之颂、另一种爱情、凯歌集、我们、重入红尘、行到水穷处、种种情怀,等等。

丰子恺的散文 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