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叶斑病[叶斑病是甜瓜重要病害之一,分布较广,各地都有发生,一般在春、秋两季发生较重。]频繁发生,导致玉米叶片干枯,产量下降,常给玉米种植[种植即植物栽培,包括各种农作物、林木、果树、花草、药用和观赏等植物的栽培,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作物、绿肥作物、饲料作物、牧草等。]户及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就玉米叶斑病的病因、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规律、症状等方面进行详细概述,以期为为玉米高产优质提供参考。
一、病原
玉米叶斑病在秦巴山地区主要有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及弯孢霉叶斑病,均属于半知菌门氏霉属,这!种病菌的有性阶段均为子囊菌,病菌的分生孢子[常指由子囊菌、担子菌或半知菌,在无性生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孢子。]梗26枝丛生,由病斑处的气孔伸出,呈青灰褐色,直立或半弯曲,并且有分隔,顶生分生孢子。
二、病因分析
2.1天气因素
气候因素是引引大小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大斑病较喜欢中等温度,当温度在20-22℃时,最有利于孢子生成及萌发,当温度低于15℃或高于25℃,且相对湿度在60%以下时,孢子生成就会受到抑制,因此,温度、湿度、雨量等都会对大小叶斑病产生影响。
2.2种植品种
玉米品种对大、小斑病的抗性差异性非常大,在同一地区,同一年份,因所种植的品种抗性强、弱不同,其病害严重程度也不相同,还指出,同一个品种对大、小叶斑病的抗性也存在一定差异,有些品种具有抗大斑,但不一定抗小斑病,而具有抗小斑病的品种,不一定具有抗大斑病的特性,因此,在引进种植品种时,必须根据每个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进种植品种。
2.3种植管理
玉米的种植管理与叶斑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播种早的发病率[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较低,播种过晚的发病率较高,夏季播种比春季播种的发病率高,套种和混种的发病率较低,平作发病率较高,另外,施肥量略大且是多施氮肥的地块发病率较低,玉米生长后期缺肥、缺水的地块病情也较重,种植密度以及连作的地块发病率也较高。
三、发病规律
玉米叶斑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玉米病株残体上越冬,特别是农村居住区附近的玉米草垛和散落在田间[田间 (1916—1985),男,原名童天鉴,安徽省无为县开城镇羊山人,著名诗人。]的玉米病残体是叶斑病害的初侵染源。而玉米种子带菌量一般较少,且对叶斑病害的传播没有什么作用。李晓娜研究报指出,当玉米病株上形成新的分生孢子时,可借助风雨或气流进行传播,当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即可萌发侵入寄生,经过5-10d即可长出病斑。另外还报道指出:在潮湿的环境下,也容易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而多次侵染,直到秋末收获前,一般玉米大斑病的育期约10-15d,小斑病约5-7d。
四、症状
4.1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又称叶斑病、条斑病,主要危害玉米的叶片、叶鞘、苞叶,其症状是病斑大而少,在发病初期叶斑病呈水渍状,随着病情蔓延,沿叶脉向两端扩展,逐渐形成灰绿色或黄褐色[ 此条目暂无内容,欢迎您参与编辑,享受分享知识的乐趣。],叶片边缘暗褐色,**淡褐色,呈长梭形,长50-150mm,宽12.5mm到了后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连接,形成大斑,另外,当田间湿度过大时,病斑表面有密生黑色霉状物,这种密生物就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孢子梗。
4.2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又称为斑点病,其症状是病斑小且多,整个发育期均可发病,当玉米抽穗和灌浆期时,发病最为严重,可危害叶鞘、苞叶和果穗。小斑病在发病初期玉米叶子上产生黄褐色的小斑点,随病情逐渐扩大形成不同形状黄褐色病斑,一般为椭圆形,长度为10-15mm,宽为3-4mm,个别病例还可见同心轮纹,当田间湿度过大时,病斑表面有密生灰黑色的霉状物,这种密生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在严重时,可导致玉米果穗腐烂霉变。
4.3弯孢霉叶斑病
弯孢霉叶斑病又称为黄斑病或黄叶病,主要侵害玉米叶片,弯孢霉叶斑病在发病初期呈较小的灰绿色斑点,随病情发展,形成圆形至椭圆形灰绿色透明斑,边缘呈暗褐色,中间呈灰白色或黄褐色,当田间湿度过大时,病斑正反两侧均可见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特别是叶片背面较多。
五、综合防治措施
5.1加强种植管理
选择抗病品种是预防玉米叶斑病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具体可根据当地情况选择一批优良的抗病品种,但是,要注意尽量不宜品种单一,要选择多抗性品种。例如:天玉168。由于玉米叶斑病在抽穗灌浆期遇到高湿季节发病,因此,可以考虑提早播种,也可使用地膜覆盖法进行种植。缺肥、缺水,植株抗病力下降,因此,及时施肥和浇灌,增肥以0、1、2肥为主,这样可提高玉米的抗病力。另外,夏季进行松土,秋季深翻施肥也可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
及时清理玉米植株底部的病叶、枯叶能及时降低田间病菌量,而且还可以改善田间小气候,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但是要注意,在玉米抽穗前病株率达60%以上时,在清理底叶时要,单株下部3-4叶片见到病斑时,可清理底部!”。个叶片及枯叶,并且全部带出玉米田间进行沤肥或烧掉。另外,在玉米收获后,也要及时将田间的玉米残株病叶清理。
5.2药物防治
玉米叶斑病重在预防,可在玉米喇叭期及时进行防治,药物可选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稀释,或50%多菌灵活可湿性粉剂500倍稀释,或755清可湿性粉剂500倍稀释,进行叶面喷施,7d/次,连喷2-3次,可有效控制玉米叶斑病情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