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害防治[防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áng zhì,译为预防和治疗或预防和治理。]
危胁黄芪[黄芪,又名绵芪。]的病害主要有白粉病[白粉病,自幼苗到抽穗均可发病。]、紫纹羽病(红根病)和根腐病。
(1)白粉病
白粉病为黄芪的主要病害,从苗期到成株均可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受害叶片两面和荚果表面均有白色绒状霉斑,严重时霉斑布满叶片和荚果。后期在病斑上出现小黑点,造成叶片早期脱落,严重时使叶片和荚果颜色变褐或逐渐干枯死亡。病菌在病株残体上越冬[词目:越冬 拼音:yuèdōng 英文: 释义:犹过冬。],在温度16-24℃、潮湿、田间密度大或杂草丛生的条件下,易发生此病。一般7月初至8月未为发病盛期。
防治方法:应以预防为主,收获后清洁田园,集中烧毁病残组织:忌连作,实行轮作倒茬;黄芪种植地的前作物不选豆类植物,如大豆、绿豆、蚕豆等,也不宜选择根茎类的农作物,宜选禾本科植物:合理密植,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能力;注意田间排水;发病前可用50%多菌灵、70%甲基托布津100 1500倍液灌根或喷酒,或喷洒80%代森锰可湿性粉剂[粉剂(Dustpowder,DP)是将原药、大量的填料(载体) 及适当的稳定剂一起混合粉碎所得到的一种干剂。]600–800倍液,或65%福美锌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或波美0.3度的石硫合剂,每半月喷1次,共3-5次。
(2)紫纹羽病
因发病后根部变成红褐色,又称红根病。本病先由须根发病,而后逐渐向主根蔓延。发病初期可见到白色线状物缠绕根上,这种白色线状物:是病菌的菌索,后期变为紫褐色,并相互交织成一层菌膜和菌核,包围住根部和茎基部,接着根的白皮层向内腐烂,最后全根烂完,叶片枯萎,全株死亡。一般在6月下旬开始发病,7-9月危害严重。在土壤黏重、重茬地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以预防为主,清除病残组织,集中烧毁;实行轮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3-~4年后再种黄芪;发现病株及时连根带土移出田间,防止菌核、菌索撒落土中:播前每亩用石灰氮20-23千克做底肥,经两周后再播种,生长期发病用石灰水灌病穴。
(3)根腐病
发病初期根部表层发生褐色水渍状不规则病斑,然后向根部扩展蔓延。地上植株叶片变黄枯萎,茎基到主根均变为红褐色,上有红色条纹或纵裂,侧根很少或已腐烂,病株极易从土中拔起,主根维管束变成褐色。在潮湿环境下,根部长出粉霉。该病由真菌引起。高温、多湿和土壤黏重时易发生本病。一般5 月初发病,7-8 月发病严重。防治方法:选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块,严格控制土壤湿度,不使地面积水;实行轮作、条播;发病期用50%托布津,或50%多菌灵800-1000倍液,或石灰水100倍液灌根,也可用1%硫酸亚铁施于植株周围进行土壤消毒。
2.虫害防治
黄芪的主要害虫有3类:-是食心虫[食心虫是一种昆虫,而昆虫有许多种,一般幼虫是圆筒形,蛹是长纺锤形,褐色。],为害[基本信息为害详细解释“为害”一词中的“为”相当于“使”,古代就有这种用法。]黄芪的食心虫主要是黄芪籽蜂,其对种子的为害率一般为10%-30%,严重者达40%-50%。其他食心虫还有豆荚螟、首蓿夜蛾、棉铃虫、菜青虫。这4种害虫对种荚的总为害率在20%以上。二是yuanqing。三是蚜虫[蚜虫,又称腻虫、蜜虫,是一类植食性昆虫,包括蚜总科(又称蚜虫总科,学名:Aphidoidea)下的所有成员。]。为害黄芪的蚜虫是槐蚜和无网冲管蚜的混合群体,以槐蚜为主,多集中为害枝头幼嫩部分及花穗等,对植株为害率达80%以上。蚜虫可使植株生长不良,造成落花、空荚等,严重影响种子和商品根的产量和质量。
(1)豆荚螟。6月下旬至9月下旬发生。成虫在黄芪嫩英或花苞上产卵,孵后幼虫蛀入荚内咬食种子。老熟幼虫钻出荚外,入土结茧越冬。防治方法:在花果期用90%敌百虫[敌百虫学名O,O-二甲基-(2,2,2-三氯-1-羟基乙基)膦酸酯,中文别名:敌百虫可溶性粉剂;敌百虫兽用;敌百虫原粉;二甲基-(2,2,2-三氯-1-羟基乙基)磷酸酯;精制敌百虫一种有机磷杀虫剂。](美曲磷酯)1000倍液,或乐果800-~ 1500倍液喷杀,7天喷1次,直到种子成熟。
(2)蚜虫。一般4-6月的干旱期,有利于该虫的发生,往往大量发生,但暴雨会造成蚜虫大量死亡,种群密度迅速下降。蚜虫的天敌种类较多,对其影响较大的有瓢虫、蚜虫蜂、草蛉和食蚜蝇。
生活习性:1年发生多代。主要以无翅胎生雌蚜、若蚜为主,栖息于背风向阳的山坡、地堰、沟边、路旁的地丁、野苜蓿、野豌豆等杂草和冬季的心叶及根茎交界处越冬(也有少量的越冬卵),次年3月在越冬寄主上大量繁殖,至4月中、下旬产生有翅胎生雄蚜,形成春季的第–次迁飞高峰。一般以平均气温15-23C为繁殖适宜温度,19~22C为最适宜繁殖温度。防治方法:用1.5%的乐果粉剂或2.5%敌百虫粉剂喷粉,或用40%乐果800~1500倍液,每隔4-5天喷1次,连喷2次。
(3)黄芪籽蜂。以成虫产卵管刺入荚果种皮内产卵,孵化出幼虫危害幼嫩种子。蒙古黄芪的种子被害率一般为 10%~30%,严重者可达50%,膜荚黄芪被害率更高。黄芪籽蜂是黄芪的三大害虫之一,主要有内蒙古黄芪籽蜂、北京黄芪籽蜂、圆腹黄芪籽蜂和拟京黄芪籽蜂。
防治方法:清除杂草,处理残株和枯枝落叶,减少越冬虫卵;种子处理,用杀虫剂拌种;生长期药剂防治,在盛花期及青果期喷施敌百虫剂,或40%乐果1000倍液,或50%磷胺乳油1500 倍液喷杀,7天喷1次,直至种子成熟;种子采收前喷西维因粉剂,每亩喷西维因粉1.5千克。
(4)芫菁[芫菁 blister beetle 鞘翅目(Coleoptera)芫菁科(Meloidae)甲虫,约2,500种,会分泌出一种**性物质,称「斑蝥素」(cantharidin),主要是从斑蝥属(Mylabris)和欧洲的西班牙芫菁(Lytta vesicatoria, 俗称西班牙苍蝇)收集而来。]。芫菁是黄芪产地的主要害虫。为害黄芪的芫菁共有9种。
在内蒙古丘陵或山区为害严重,取食黄芪茎、叶、花和幼嫩部分,严重时可在几天内将黄芪的植株吃成光秆。以大头豆芫菁、中国豆芜善、暗头豆芫菁的数量居多,占芜菁总数的80%以上;蒙古斑芫菁、苹斑芫菁的数量次之;丽斑芫菁、小斑芫菁和绿芫菁的数量最少。
防治方法:冬季翻耕土地,消灭越冬幼虫;在成虫发生期进行人工捕杀.因该虫有群集为害习性,可于清晨网捕:用药剂防治,成虫发生期喷25%敌百虫粉剂,每亩用1.5-20千克,或喷90%晶体敌百虫100倍液,每亩用药液75千克。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种植户可以多参考参考,或者说大家想了解哪方面的,三农知识及技术都可以留言评论,小编会根据情况来为大家解惑。也希望大家能关注一下小编以及积极留言评论转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