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小豆根腐病导致叶黄根烂产量低,药剂只是救急,有效预防是关键

红小豆,又名赤豆、朱豆,为豆科一年生半缠绕草本植物,是我国重要的杂粮作物之一。成熟的种子即可食用,又可入药,具有行血补血、健脾去湿、利水消肿之效。我国南北方都有种植[种植即植物栽培,包括各种农作物、林木、果树、花草、药用和观赏等植物的栽培,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作物、绿肥作物、饲料作物、牧草等。],笔者的家乡吉林省西部及黑龙江省大部种植较多,是当地农民朋友调整种植结构的重要调剂作物,在一些丘陵地、偏坡地、沙土地、瘠薄地、轻盐碱地上广有种植,充分表现出红小豆耐瘠薄、抗逆强、宜管理、收效高的突出特色。许多农民朋友经常在房前屋后空闲地、大田地边树遮地、阴山背后边角地等种上几分地,就能满足一家人全年食用,若是精心管理大面积种植,也能获得较高产量,而且,红小豆现在市场销售快、价格高、收益好,因此,深受种植户喜爱和种植。

红小豆根腐病导致叶黄根烂产量低,药剂只是救急,有效预防是关键

红小豆根腐病导致叶黄根烂产量低,药剂只是救急,有效预防是关键

红小豆虽然抗逆性较强,一般不易发生[发生最早出自汉 张衡《东京赋》:“既春游以发生,启诸蛰於潜户。]病害[植物体发育不良、枯萎或死亡,一般由细菌、真菌、病毒、藻类或不适宜的气候与土壤等因素造成,属于自然灾害。]造成危害。但是,随着红小豆种植面积的增加,重茬连作不可避免,再加上个别年份气候条件的改变,个别田块会发生根腐病[根腐病是一种真菌引起的病,该病会造成根部腐烂,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逐渐减弱,最后全株死亡,主要表现为整株叶片发黄、枯萎。],影响植株[植株(学名:Angiospermae)包括根﹑茎﹑叶等部分的成长的植物体。]的正常生长发育[生长是指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和形态变化,是量的改变;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完善与功能上的成熟,产质的改变。],有的还会毁田绝收。

红小豆根腐病导致叶黄根烂产量低,药剂只是救急,有效预防是关键2

红小豆结荚期正常生长植株

1、根腐病对红小豆生产有哪些危害?

根腐病主要危害对象是红小豆植株的根系。如果将红小豆植株生长发育比作人的话,人活着就要吃饭喝水维系生命,而根系就是维系植株生长发育所需要营养的”嘴”,它把土壤中的水分、营养元素通过根毛吸收,再经过根系组织运送到植株的地上部,供给叶片光合作用形成干物质,满足植株正常生长发育。根腐病侵染[昆虫或多细胞寄生物寄居在寄主的皮肤、粘膜表面或其附属器上,持续地侵扰寄主的现象。]植株根系后,破坏了根系正常生理活动,使植株吸收水分和营养的”嘴”被破坏,地上部”吃”不到根系供给的水分和营养,轻者造成植株萎蔫、枯萎,生长发育迟缓,结荚少,籽粒不饱满;严重者可导致幼苗[【词目】幼苗【读音】yòu miáo【释义】种子发芽后生长初期的幼小植物体。]死棵,缺苗断垄,甚至毁种绝收。因此,要高度重视根腐病的防治作业。

红小豆根腐病导致叶黄根烂产量低,药剂只是救急,有效预防是关键3

红小豆根腐病为害田间[田间 (1916—1985),男,原名童天鉴,安徽省无为县开城镇羊山人,著名诗人。]表现症状

2、红小豆根腐病发生时都有哪些症状?

红小豆根腐病主要危害根部,在幼苗期和成株期都可发生。

幼苗期根腐病在出苗前后都可能发生,表现为芽腐、猝倒等症状,但以幼苗出土后较多见。幼苗感染病菌[病菌是引起人类疾病的细菌 和病毒,统称为病原菌或致病菌(pathogenic bacterium)。]后,茎基部和根变为褐色溃疡状,病部细缢,皮层腐烂,严重时折倒死亡。红小豆幼苗期发生根腐病时,常造成幼苗死苗,缺苗断条,甚至成片死亡。

红小豆根腐病导致叶黄根烂产量低,药剂只是救急,有效预防是关键4

红小豆苗期根腐病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症状

成株期根腐病主要危害部位为主根,严重时茎基部也可受害。最初在根茎上产生黑褐色或红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展放大后,呈现出棱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的大病斑,病斑边缘的颜色较深,致使主根变为红褐至黑褐色溃疡状,病部缢缩、凹陷,若病斑环绕根一周后导致植株死亡;若未环绕根一周,新根还可发生。病株受害后,根瘤发生较少,侧根和须根、根毛也不多,有的甚至腐烂脱落,变成秃根。根部受害后,植株地上部生长缓慢,明显矮化;叶片范黄并且瘦小,容易提早脱落;分枝减少,结荚率降低,籽粒不饱满,产量明显下降。

红小豆根腐病导致叶黄根烂产量低,药剂只是救急,有效预防是关键5

红小豆根腐病成株期发病症状

3、红小豆根腐病发病规律有哪些?

红小豆根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复合侵染的一种土传病害,其中表现比较活跃的有3种,即疫霉菌、尖孢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这些病菌都属于真菌性病害,病菌可随病残体地在土壤中越冬,也可随农肥进入土壤,还可随种子远距离传播。第二年春季条件适宜时,成为侵染红小豆幼根的初侵染源。病菌在田间主要通过雨水、流水、沾有带菌土壤的农具或害虫进行传播和蔓延,病菌从幼苗根部及伤口侵入,也可穿透主根表皮直接侵入。病菌繁殖适宜温度较宽范,菌丝生长最低4℃,最高33℃,最适23℃-30℃,均喜湿喜酸。

红小豆根腐病导致叶黄根烂产量低,药剂只是救急,有效预防是关键6

4、哪些因素影响红小豆根腐病的发生?

(1)低温高湿环境易引发病害发生。红小豆在低温高温环境下,生长发育维系艰难,而病菌却繁殖发生能力较强,容易侵染根或茎部。所以,早春时节或秋季连续阴雨都可形成低温高湿环境,发病率则高。

(2)重茬连作发病早且严重。重茬连作田病菌累积的多,遇到适合条件很快萌发繁殖,形成侵染,植株发病就早、田间发病多,受害相对生荒地严重。

(3)播种[播种,作物栽培措施之一。]过早易发病。红小豆喜温怕渍,早春气温不稳定,播种过早,苗期极易遭遇低温寒流天气,形成低温高湿环境后,有利于病害发生。

(4)低洼偏酸积水田发病重。低洼地一般土壤温度偏低,容易积水,不容易散墒,土壤湿度大,有利于病菌发育易发病;偏酸田有利于病菌繁殖,适合病菌侵染易发病;积水田多是在夏秋季降雨导致的,同时地积温也会随之下降,从而有利于病菌生长,极易诱发病害。

红小豆根腐病导致叶黄根烂产量低,药剂只是救急,有效预防是关键7

(5)虫害严重田发病重。种植红小豆田中**害虫多,或发生根线虫病田块,植株根茎极易形成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而发病。

此外,播种密度过大,土壤瘠薄施肥又少,施用未腐熟农肥,土壤营养供应不足,植株生长瘦弱田发病相对较重。

5、红小豆发生根腐病后如何进行救治?

红小豆根腐病在苗期发病时,要及时拔除病株并带出田外,以免感染其它健康植株,结合间苗、定苗,进行浅中耕,起到散墒提高地温作用,同时喷洒代森锰锌、立枯灵、甲基托布津等保护药剂。成株期发病初期可选用75%百菌清6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700 倍液、或70%敌克松可溶性粉800倍液喷雾,病害严重地方也可灌根,防治用药同时,药液中可添加促进植株生长的叶面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红小豆根腐病导致叶黄根烂产量低,药剂只是救急,有效预防是关键8

6、红小豆根腐病如何进行有效预防?

红小豆根腐病发生后需要药剂救急,但防治还是要以预防为主,这样即可减少药剂使用,实现绿色食品生产,又可减轻病害的发生,促进植株旺盛生长发育。

(1)精选良种。优良品种是获得高产稳产的关键基础,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种植的抗病品种,能有效减轻病害发生。如吉红6号、吉红7号、大红袍、白红4号等都有较好的抗逆性状。

(2)种子处理。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精选,剔除种子中的秕粒、破粒和霉变粒,并在阳光下摊晒2~3天,然后进行药剂拌种。可用含多菌灵、福美双成分的小豆种衣剂进行种子处理;**害虫或根线虫病发生严重田块,用22.2%噻虫嗪+1.1%咯菌腈+1.7%精甲霜灵等3种药剂制成25%噻虫•咯•霜灵种衣剂,按种子量的0.3%进行拌种。

红小豆根腐病导致叶黄根烂产量低,药剂只是救急,有效预防是关键9

(3)轮作倒茬。红小豆属于豆科植物,连作时根系分泌的氨基酸等物质会产生”自毒”现象,土壤中的病菌数量累积的也比较多,因此 ,不宜连作,最好实行与禾本科作物3~5年轮作,以减少土壤中病菌和有毒物质的积累。秋收后或播种前要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田间病株,集中带到田外烧毁,如做沤肥时要充分高温发酵杀灭病菌。田间施用有机肥一定要充分腐熟,最好配施生物菌肥,达到以有益菌治病菌目的。

红小豆根腐病导致叶黄根烂产量低,药剂只是救急,有效预防是关键10

(4)调整播期。红小豆一般生育期较短,春季过早播种容易遭遇低温袭击。因此,可适当晚播避开低温影响。东北地区一般在每年的5月中旬至6月上旬进行播种。本着”早熟品种宜密,晚熟品种宜稀;直立型品种宜密,晚熟型品种宜稀;土壤肥力好宜密,瘠薄地宜密;种植条件较好的地块宜稀,种植条件较差的宜密”的原则,合理密植,精量播种 。

红小豆根腐病导致叶黄根烂产量低,药剂只是救急,有效预防是关键11

(5)强化管理。红小豆播种要精细,保证足墒播种;出苗后及时进行间苗和定苗,实行3次中耕松土除草,保持田间通风透光,促进地温提升;加强田间水分管理,前期控水蹲苗,后期注意排除田间积水;对于生长过旺田块,及时喷施控旺药剂,防止田间密闭;对于生长势弱的田块,及时追肥或喷施叶面肥,促进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对于田间**害虫和根线虫多的田块应及时药剂防治,减少根部伤口的侵染。

红小豆根腐病导致叶黄根烂产量低,药剂只是救急,有效预防是关键12

结束语

红小豆根腐病属于土传病害,低温高湿是病菌侵染发病重要条件,要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实行轮作倒茬,种子消毒,清洁田园,有效控制病原菌基数;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间苗、定苗,中耕除草,保持田间合理墒情,避免土壤湿度过大;发生病害即要及时用药,更要注意补喷营养液提高抗病能力。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