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城抗战纪念馆怎么样
古北口长城抗战纪念馆位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长城抗战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西侧。
整组建筑由正殿、东西配殿、正门及侧门以院墙围合而成。因其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建筑外观采用仿古形式,砼框架结构,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
70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长城抗战古北口战役”打响了北京抗日战争的第一枪,是长城抗战中规模最大、最为惨烈的战役。1933年1月日军进犯山海关,3月占领承德,威逼北京,中国军队(国民党十七军二十五师)第一次进行较大规模的反击。
此次战役持续四个多月,毙伤敌五千余人,自己也伤亡八九千人,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而失败。至今在这里还能够发掘出当时敌我双方使用的武器残留物,可见当时战况的激烈。
纪念馆在小村子外,公路旁。纪念馆的门票是包含在古北口村景点游览里面的。
纪念馆里面陈列了各种抗日时期的图片文字和实物。展厅不算大,但是很好的利用起来了,仔细看看能学习到不少。
2.北京联合大学到古北口长城抗战纪念馆多远
驾车路线:全程约130.8公里起点:北京联合大学1.从起点向正南方向出发,行驶30米,过北京联合大学南门,右转进入北四环东路辅路2.沿北四环东路辅路行驶290米,过惠新东桥,调头进入北四环东路辅路3.沿北四环东路辅路行驶670米,进入北四环东路辅路4.沿北四环东路辅路行驶80米,稍向右转进入四环5.沿四环行驶260米,朝京承高速/北五环/顺义/太阳宫桥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望和桥6.沿望和桥行驶780米,过望和桥约410米后,直行进入京承高速公路7.沿京承高速公路行驶18.8公里,过水源九厂桥,朝大庆/怀柔/承德/G45方向,稍向左转进入大广高速公路8.沿大广高速公路行驶470米,过酸枣岭桥,直行进入大广高速公路9.沿大广高速公路行驶90.8公里,过东学各庄桥,在太师屯服务区/G101/太师屯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10.沿匝道行驶1.9公里,右转进入京密路11.沿京密路行驶15.7公里,左转12.行驶50米,右转13.行驶4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左侧)终点:古北口长城抗战纪念。
3.古北口抗战故事
1933年1月1日,日本侵略军悍然出兵山海关,热河省(旧省名,辖今河北省东北部、辽宁西南部、内蒙古东南部)的中国守军不战自退,日军得以长驱直入,3月4日占领了省会承德。
接着又分兵数路,攻向长城东部各主要关口,进逼平津。日军主力第八师团全部及骑兵第三旅气势汹汹地向北平东北大门古北口扑来。
面对几乎武装到牙齿的日军,驻守在古北口的东北军六十七军寡不敌众,节节败退,形势万分危急。面对危局,国民哗然,纷纷谴责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全国上下抗战呼声四起。
迫于国内舆论,一心忙于“剿共”的蒋介石不得不从南方抽调中央军第十七军北上,开赴古北口前线。国难当头,匹夫有责。
十七军爱国将士怀着疆场报国的决心,以高昂的[1]士气,日夜兼程奔赴前线。先头部队第二十五师于3月4日凌晨4时便赶到了古北口。
此时的古北口,形势岌岌可危:拥有优势兵力和武器装备的日军已兵临古北口关下,正准备全力进攻,守卫古北口的东北军已全部退入口内。在这种形势下,二十五师不顾疲劳,立即占领古北口南城东西两侧高地,修筑工事,准备迎头痛击来犯之敌。
二十五师赶到刚刚3个小时,日军便对古北口发动了进攻。敌机成群结队飞来,对我方阵地狂轰滥炸,成串的炮弹落向城头、山沟,炸得城崩岩裂,树断石飞。
中国军队的阵地被吞噬在一片浓烟烈火之中,士兵伤亡极大。尽管如此,他们也没有后撤一步,并且击退了日军步兵在炮火掩护下的试探性进攻。
11日天刚破晓,日机又结队飞来,继续轰炸中方阵地。接着,大炮小炮齐鸣,成吨的炮弹倾泻而下,霎时,我方阵地又笼罩在一片硝烟之中。
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日军发起了全线总攻。面对漫山遍野涌来的日军,中国守军沉着应战,放日军到达前沿时,骤然开火,机枪、步枪、手榴弹织成一道火网罩向敌群,顿时,日军人仰马翻,狼狈不堪。
但是,日军异常凶顽,一片倒下去,另一片又涌上来。战至上午10时,日军侥幸得手,东北军防守的正面阵地被突破。
更加猖狂的日军又集中主力攻击我方右翼的防守要地龙儿峪。在此阵地上,十七军第二十五师一四五团受敌两翼夹攻,形势危急,但面对强敌,战士们坚守不退。
团长王润波虽身负重伤,仍顽强指挥战斗,直至牺牲。日军用炮火切断了龙儿峪与旅、师指挥部的通道和电话线路,使中方无法增援。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师长关麟征亲自率领特务连和一四九团增援,途中与日军遭遇,双方短兵相接,混战在一起。关师长身先士卒,率部冲锋,被手雷炸伤五处,满身淌血,仍大呼杀敌。
经过反复激烈的搏斗,终于打退日军,恢复了与龙儿峪阵地的联系,稳住了右翼防线。古北口左右两翼阵地的攻防战仍在激烈的进行。
二十五师官兵在代师长杜聿明(关麟征师长返回北平疗伤)指挥下,以寡敌众,浴血奋战,顽强坚守着每一个阵地。12日,他们又连续击退了日军3次大规模进攻。
战至中午,由于伤亡过大,古北口城又被日军装甲车突入,只得且战且退,撤出古北口,南移至南天门阵地。当时,一四五团派出的一个军士哨因没接到撤退命令,7名士兵携带一挺轻机枪依然据守在一座小山头上,封锁着日军前进的必经之路。
日军以数百人的兵力反复强攻,每一次都被7名勇士击退。日军前后伤亡100余人,而7勇士巍然屹立,恼羞成怒的日军,动用飞机、大炮反复轰击。
小小的山头几乎被削平,阵地成为一片火海,硝烟呛得他们喘不上气,烈火烧着了他们的发肤,但这7名壮士紧握机枪,没有后退半步,直至全部牺牲。这种血战到底的精神也使敌人不得不表示敬佩,最后将他们的尸骨合葬在一起,题为”支那七勇士之墓”。
日军经过3日苦战,虽然攻克了古北口,但为此付出了伤亡2000余人的代价,日军心有余悸地称之为”激战中的激战”。经此一战,日军傲气大消,再不敢轻敌冒进,只得大量增加兵力,积蓄力量,准备进攻南天门。
而我方二十五师也伤亡4000余人,急需休整,遂由刚刚赶到的第二师接替防守南天门阵地。双方都在为下一步战斗调整兵力,战场上出现了暂时的平静。
4月21日,日军对南天门阵地的进攻开始了。一连数日,日方飞机、大炮交替轰击,南天门一线被炸得遍地焦土,到处浓烟滚滚,烈焰飞腾。
在极强火力掩护下,日军步兵、骑兵、坦克倾潮出动,轮番猛冲。而我第二师官兵在师长黄杰率领下,冒着日军密集的炮火,凭借有利地形有效地杀伤敌人,一次次将蜂拥而至的敌人杀退,未丢一寸土地。
南天门中央四二一高地是日军进攻的重点,扼守高地的六旅十一团拼死血战,构成了一道无坚不摧的血肉堡垒,日军付出惨重代价仍无济于事,索性于25日集中全部炮火对高地实施空前猛烈的报复性轰击。从清晨到黄昏,无数炮弹连续不断地倾泻到高地上。
高地被削掉了一层又一层,许多战士血光四溅,但没有一个人退却。第二师连续血战5昼夜,伤亡甚大,遂于25日夜间由第八十三师接替战斗。
八十三师又顽强坚守3日,用血肉之躯顶住了日军全力进攻。28日,由于阵地所有工事尽被摧毁,八十三师才不得不放弃南天门,撤至以南600米处预备阵地。
日军也因人员、弹药消耗过大,停止了进攻,战场再次暂时平静下来。
4.养花的作者老舍
老舍(1899.2.3-1966.8.24),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满族正红旗人,北京人,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时候,老舍这一笔名最初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其他笔名还有舍予、絜青、絜予、非我、鸿来等。
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毕业后任北京市方家胡同小学校长。1922年任南开中学国文教员。同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教学之余,读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并正式开始创作生涯。陆续发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三部描写市民生活的讽刺长篇小说。1930年回到祖国,任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并编辑《齐鲁月刊》。
1934年夏到青岛山东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1936年夏辞去教职,专事文学创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武汉、重庆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任常务理事、总务组长,并组织出版会刊《抗战文艺》。1946年3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一年,期满后,留美写作。1949年底返回北京。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书记处书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中国剧协和中国曲协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1966年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老舍一生勤奋笔耕,创作甚丰。20世纪30年代就成为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集《赶集》等。其《骆驼祥子》问世后蜚声文坛,曾先后被译成十几种外文。40年代的作品有:长篇小说《火葬》、《四世同堂》等,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贫血集》、《月牙集》,以及通俗文艺作品集《三四一》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正红旗下》,长篇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散文杂文集《福星集》,剧本《龙须沟》、《茶馆》等。老舍文学创作历时40年,作品多以城市人民生活为题材,爱憎分明,有强烈的正义感。人物性格鲜明,细节刻画真实。能纯熟地驾驭语言,善于准确地运用北京话表现人物、描写事件,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老舍以讽刺幽默和诙谐轻松的风格,赢得了人民的喜爱,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我是文艺界中的一名小卒,十几年来日日操练在书桌上与小凳之间,笔是枪,把热血洒在纸上。可以自傲的地方,只是我的勤苦;小卒心中没有大将的韬略,可是小卒该作的一切,我确是做到了。以前如是,现在如是,希望将来也如是。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愿有人赠给我一块短碑,上刻: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老舍
5.古北口长城的古北口景观
将军楼为二层楼,高10米,四边各宽10.10米,东西各有三个箭窗,南北各有四个箭窗,四个方向各有一门。此楼曾经受了抗日战争的猛烈炮火,如今仍很坚固。顶部的垛口已完全被当初的炮火击毁,除中部已塌毁的直径约一米的圆孔外,楼顶的圆拱均已裸露在外。著名的长城抗战中敌我双方争夺最激烈的就是将军楼。
二十四眼楼也是古北口长城段的尽头。二十四眼楼是一座建筑奇特的敌楼,它的西北部已塌毁,只有东部和西南向的墙还在那里坚固的挺立着。因为原来四面共有二十四个箭窗而得名。此楼地势高耸,东接金山岭,西望卧虎山,由于战略地位重要,因此修得特别高大独特。
6.养花老舍读后感急用
老舍的四则小故事 19岁当小学校长 靠一位富有而善良的人的资助,老舍9岁进了小学。
老舍的小学同窗、后来的大学者罗常培形容他“一个小秃儿,天生洒脱、豪放、有劲,把力量蕴蓄在里面而不轻易表现出来,被老师打断了藤教鞭,疼得眼泪在眼睛里乱转也不肯掉一滴泪珠或讨半句饶。 ”老舍考入北京师范学校后,更是样样出色,成了校长最得意的弟子。
所以他一毕业,才19岁便做了方家胡同市立小学的校长。 “最伟大的字——饭” 老舍的生活一直不富裕,他曾说世界上“最伟大的一个字——‘饭’——给我时间与饭我能够写出较好的。
”在抗战时的重庆尤甚,那时老舍特别关心好友吴组缃先生家养的一口小花猪。小猪病了,老舍建议吃药、发汗,又专程探病,不过养猪不是为了当做宠物,而是希望到了冬天大家都能分上几斤腊肉。
老舍说那年月“猪比人还贵呀!不过每逢有朋友来,老舍就不惜典当衣服买点酒菜。 有一次卖了一套旧西装买了饭,碰巧遇上一个卖猫头鹰的,就顺便把猫头鹰也买回来了,一时传为笑谈。
“写着玩”写出的大师 老舍的第一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在伦敦东方学院教书时写的。闲着就写点,老舍说只是“写着玩”。
完稿后念给同在伦敦的许地山听,许地山笑得一塌糊涂,建议老舍寄到国内去。两三个月后郑振铎编的《小说月报》连载刊出。
后来老舍又写了《赵子曰》,念给宁恩承听,他也笑得把盐当糖放到了茶里。 老舍如何写《四世同堂》 老舍在重庆北碚安家后,许多朋友前去看望,向胡絜青询问北平沦陷后的情景。
胡一次又一次讲述了北平沦陷后人民的苦难,这些真实的细节为老舍酝酿新作提供了详细的背景材料。1944年元旦,老舍开始写以沦陷了的北京为背景的百万字小说《四世同堂》。
他说:“必须把它写成,成为从事抗战文艺的一个较大的纪念品。”老舍的卧室兼客厅兼书房,夏天三面受阳光照射,到夜半热气还不肯散,老舍说:“墙上还可以烤面包。
我睡不好,睡眠不足,当然头昏。”头昏和常患疟疾,到年底才写完第一部30万字的《惶惑》。
1945年老舍在《八方风雨》中写道:三十四年,我的身体特别坏。这些病痛时常使我放下笔。
本想用两年的功夫把《四世同堂》写完,可是到三十四年底,只写了三分之二。 这简直不是写东西,而是玩命!”。
7.仿老舍养花写一篇作文
抗战期间,北新书局出版的《青年界》,曾向作家老舍(1899-1966 年)催过稿。
老舍在寄稿的同时,幽默地寄去了一封带戏曲味的答 催稿信: 元帅发来紧急令: 内无粮草外无兵!小将提枪上 了马,《青年界》上走一程,吠!马来!参见元帅。带来多少人马?2000来个字!还都是老弱残兵!后帐 休息!得令!正是: 旌旗明明, 杀气满山头! 老舍40岁时曾写了个质朴自谦、妙趣横生的自传,全文如下: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
生于北平。三岁失估,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
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严之仁未能一扫空地。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
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 得末彩为荣,亦甘于寒贱也。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 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
三十四岁结婚,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 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
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 不后悔。
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有点出息。 一次老舍家里来了许多青年人,请教怎样写诗。
老舍说:“ 我不会写诗, 只是瞎凑而已。” 有人提议,请老舍当场“瞎凑”一首。
大雨洗星海,长虹万籁天;冰莹成舍我,碧野林风眠。老舍随口吟了这首别致的五言绝旬。
寥寥20宇把8位人们熟悉 并称道的文艺家的名字,“瞎凑”在一起,形象鲜明,意境 开阔,余味无穷。青年们听了,无不赞叹叫绝。
诗中提到的大雨即孙大雨,现代诗人、文学翻译家。洗星海 即洗星海,人民音乐家。
高长虹是现代名人。万籁在是戏剧、电影工作者。
冰莹,现代女作家,湖南人。成舍我曾任重庆 《新蜀报》总编辑。
碧野是当代作家。林风眠是画家。
作家楼适夷(1905年生)有次去看望老舍。“最近写些什么” 楼适夷问道。
满族出身的老舍笑着说:“我正在当‘奴才’,给我们的 ‘皇帝’润色稿子呢!” 一阵大笑,方知老舍正接受一项新任务——为中国末代皇帝 溥仪修改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老舍的畅姬扳肯殖厩帮询爆墨故事 晓风 19岁当小学校长 靠一位富有而善良的人的资助,老舍9 岁进了小学。
老舍的小学同窗、后来的大学者罗常培形容他“一个小秃 儿,天生洒脱、豪放、有劲,把力量蕴蓄在里面而不轻易 表现出来,被老师打断了藤教鞭,疼得眼泪在眼睛里乱转 也不肯掉一滴泪珠或讨半句饶。”老舍考入北京师范学校 后,更是样样出色,成了校长最得意的弟子。
所以他一毕 业,才19岁便做了方家胡同市立小学的校长。 “写着玩”写出的大师 老舍的第一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在伦敦东方学院 教书时写的。
闲着就写点,老舍说只是“写着玩”。完稿 后念给同在伦敦的许地山听,许地山笑得一塌糊涂,建议 老舍寄到国内去。
两三个月后郑振铎编的《小说月报》连 载刊出。后来老舍又写了《赵子曰》,念给宁恩承听,他 也笑得把盐当糖放到了茶里。
胖子瘦子谁是坏人 老舍在山东大学教书时,有一次演讲,说文艺作品中 的坏人形象大都是脑满肠肥、一脸横肉的大胖子。当时这 句话也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
过了一周,一位西装革履、白白胖胖的“洋绅士”上台做学术报告,说着说着,话锋 一转:“就我个人所知,中外文学作品中的坏人都是些瘦 子,脖子细得像猴儿子一样……”这位胖子就是当时的山 东大学外文系主任梁实秋,而老舍正是脖子很细的瘦子。老舍没有卷入这次争端,斥之为“无聊”。
老舍如何写《四世同堂》 老舍在重庆北碚安家后,许多朋友前去看望,向胡?青询问北平沦陷后的情景。胡一次又一次讲述了北平沦陷 后人民的苦难,这些真实的细节为老舍酝酿新作提供了详 细的背景材料。
1944年元旦,老舍开始写以沦陷了的北京 为背景的百万字小说《四世同堂》。他说:“必须把它写 成,成为从事抗战文艺的一个较大的纪念品。”
老舍的卧 室兼客厅兼书房,夏天三面受阳光照射,到夜半热气还不 肯散,老舍说:“墙上还可以烤面包。我睡不好,睡眠不 足,当然头昏。”
头昏和常患疟疾,到年底才写完第一部30万字的《惶惑》。1945年老舍在《八方风雨》中写道:“三十四年,我的身体特别坏。
这些病痛时常使我放下笔。本想用两年的功夫把《四世同堂》写完,可是到三十四年 底,只写了三分之二。
这简直不是写东西,而是玩命!” “最伟大的字——饭” 老舍的生活一直不富裕,他曾说世界上“最伟大的一 个字——‘饭’——给我时间与饭我能够写出较好的。” 在抗战时的重庆尤甚,那时老舍特别关心好友吴组缃先生 家养的一口小花猪。
小猪病了,老舍建议吃药、发汗,又 专程探病,不过养猪不是为了当做宠物,而是希望到了冬 天大家都能分上几斤腊肉。老舍说那年月“猪比人还贵呀!” 不过每逢有朋友来,老舍就不惜典当衣服买点酒菜。
有一次卖了一套旧西装买了饭,碰巧遇上一个卖猫头鹰的,就顺便把猫头鹰也买回来了,一时传为笑谈。 在美国上一当 1946年老舍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在美国呆了3年半。
老舍初到纽约,有一天碰上一位亲切、殷勤的美 国老人主动和他攀谈,并邀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