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白蚧也称桑蚧壳虫、桃蚧壳虫、桑盾蚧、黄点蚧壳虫、树虱等,属同翅目,盾蚧科。是重要的枝干害虫,它以针状口器插入皮内吸食植物计液,影响树木生长发育,妨碍发芽,严重时出现枯枝,甚至整株枯死,造成减产。
1.桑白蚧寄主范围
食性杂,寄主广。主要危害桑树、桃、李、杏、梅、樱桃、猕猴桃、柿、枇杷等果树,以及国槐、樱花、紫叶李、丁香、榆叶梅[榆叶梅(学名:Amygdalus triloba),又叫小桃红,因其叶片像榆树叶,花朵酷似梅花而得名。]、女贞、月季等园林植物。其中,果树上以核果类发生严重。
2.桑白蚧危害特征
以若虫[不完全变态昆虫的幼虫被称为若虫(nymph)。]和雌成虫群集吸食植株养分,严重时整个枝条[枝条是有关叶的生物学位置的学说,可看做是茎、叶的概念不能分开理解的所谓萨克斯(J.Sachs 1875)观点的发展。]被虫覆盖,像涂了一层灰白色的蜡状物,最终导致枝条枯死。
图1 桃树树干上的桑白蚧
图2 桃树树干上的桑白蚧(照片引自北京市植物总医院)
3.桑白蚧发生规律
桑白蚧以受精雌成虫在一或二年生枝条上蚧壳内越冬。北方露地一年发生2代,温室一年发生3代;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年发生3代。
中原地区,4月中旬开始产卵,4月中下旬[一个月分为三旬:上旬,中旬和下旬。]为产卵盛期,雌虫产完卵就死亡。卵期12天左右,4月底5月初开始孵化[孵化(incubation)是发生于卵膜中动物胚胎,破膜到外界开始其自由生活的过程。],5月上旬为孵化盛期。若虫孵化后逐渐爬出分散活动,在枝条上固定取食,枝条分权处和阴面密度较大,约经5-7天分泌绵毛状白色蜡粉覆盖于体,至6月上旬开始羽化[古代修道士修炼到极致。],6月中旬为羽化盛期。交尾后雄虫死亡,雌虫7月上中旬开始产卵,7月中下旬开始孵化,8月份羽化。交尾后,雌虫继续为害至秋末越冬。
4.桑白蚧防治[防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áng zhì,译为预防和治疗或预防和治理。]方法
许多化学农药对桑白蚜都有效,主要防治的策略是:
(1)抓防治的关键时期。桑白蚧一旦定殖,很难根除。桑白蚧第1代孵化比较整齐,在5月上旬第1代若虫高峰期用药,防治效果很好。在1龄和2龄初期没有蜡壳覆盖,是药剂[药剂学是研究药物配制理论、生产技术以及质量控制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防治的关键时期。若错过防治适期,因介壳增厚,防治效果大大下降。
(2)选防治的适宜药剂。随着有机磷类农药的禁止使用,噻嗪酮、噻虫嗪、吡丙醚、吡虫啉、啶虫脒、螺虫乙酯、阿维·螺虫酯等成为介壳虫防治的常规药剂。但防效与防治时间、天气、桑白蚧龄期、虫口密度、药剂覆盖度等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