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瘟用什么农药

姜瘟打什么药能预防

姜瘟又称姜腐烂病、姜软腐病。我县农民有种植生姜的习惯。全县常年中姜栽培面积均稳定在5O00hm2以上.近年来,姜瘟发生较重,据笔者调查统计、平均发病率为18.7%,严重地块高达52.4%.每年因该病造成的产量损失就达3.5万t以上。因此,了解姜瘟的发生规律,及时有效防治十分必要。

一、发生规律

姜瘟用什么农药

姜瘟是由黄极毛杆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病害。病菌存在土壤及生姜根茎内越冬、在土壤中能存活2年以上。作种姜的带菌根茎是因田间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源、并可通过种姜作远距离传播。田间病菌主要借排灌水及风向传播.**害虫也能成为传病媒体。病菌多从伤口侵入根茎,也可从叶、茎侵入,沿维管束上下扩展,导致全株死亡。土壤温度较高,含水量较大时、有利于病菌生长发育和侵染;粘性较大的土壤发病重,通透性良好的砂质土壤发病较轻;连作地发病重,轮作地发病轻;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害虫多,掰姜时造成的伤口多时发病重。

二、症状识别

该病主要为害生姜根茎,茎叶也可受害。一般植株地上直立茎的基部和地 下根茎的上部先发病。病斑初呈水流状、黄褐色、纵剖茎基部及根茎部,可见维管束变褐色。用手挤压时、有污白色菌液从维管束溢出。以后内部组织逐渐变软腐烂。流出混浊的白色汁液、其恶臭味.最后仅剩下表皮。茎部受害呈暗 紫色,后变为黄褐色腐烂.病叶自下而上渐呈凋萎状,叶尖和叶脉呈鲜黄色、后变为黄褐色,重发时叶片萎蔫卷缩.山黄变褐、最后全株干枯死亡。

三、综台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与其他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选择土壤通透性、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生姜(从无病姜田严格挑选无病姜块留种;播种前将掰好的姜块用1:1:100倍的波尔多液浸种20min、或用草木灰逐个蘸封受伤面.可收到—定的杀菌防病效果;栽种时多施些草木灰或其他钾肥作底肥.提高抗病能力;生长过程中及时培土.清沟沥俳ソ∽成ぁ?br> 2.物理机械防治 田间发现病株及早拔除或连根挖除并带出田外、病穴内撒生石灰消毒。再用无菌生土填满踏实.周围筑矮埂防止灌水时流水携菌扩散;发病重时不要大水串灌;收获前不宜掏母姜、以减少伤口,收获后采取有效措施、加速伤口愈 合。

3.搭棚遮阳降温 姜瘟多在6、7月高温多湿季节发生。生姜是既喜温又怕高温的植物。在生姜畦埂边上套种丝爪、苦瓜、葫芦等攀缘作物,用竹竿、树枝等播成棚架引蔓上架、待高温季节,可为生姜遮阳降温,创造生姜生长的适宽环境。从而控制或减轻姜瘟的发生,同时还可增加姜农的经济收入。一举两得。

4.生物防治 用 16 x10-6—20 x 10-6中生菌素于姜瘟初发时喷施、间隔7—lO天连喷2—3次.每667m2喷菌液60—75kg,效果良好。

5.化学防治 可用农用链霉素200 x10-6–300x 10-6溶液、氯霉索20O*10-6—4O0 x10-6液、抗菌剂401水剂5OO—6O0倍液、50%代森铵600—800倍液、敌克松原粉5O0—1O00倍液交替喷2—3次,间隔7—10天,每次667m2喷药液6O—75kg。喷药应于发病初期开始,以轻病株及其周围植株为重点。着重将药液喷于近地表叶柄及根茎部,也可在喷施基础上每株用 O.25kg药液对病株灌根。此外、由于姜瘟病主要从伤口侵入生姜根茎,

所以积极防治**害虫也可有效降低发病率。

2、姜瘟的发生与防治

2.1症状

病菌侵害根部和**、地上茎。被害的**肉质茎初呈水渍状,黄褐色,失去光泽后,内部组织逐渐软化腐烂,仅残留外皮。挤压病部可流出污白色浊状汁液,散发臭味;被害根也呈淡黄褐色,终至全部腐烂。地上茎被害呈暗紫色,内部组织变褐腐烂,残留纤维。叶片被害呈凋萎状,叶色淡黄,边缘卷曲,终至全株枯死。

2.2病原

本病由细菌青枯假单孢杆菌(Pseudomonassolanacearum)侵染所致。生长发育最适温度28—29℃,最高40℃,最低4℃,致死温度52—53.3℃(10分钟)。细菌在30℃左右的干燥状态下,3天后即丧失生活力,在pH值4.05—9.5的范围内细菌均可生长,但以pH值5.4—7.3最适宜。病菌除危害姜外,茄子、辣椒、番茄、马铃薯等均可被侵染。

2.3菌源与传播

病原菌大量存在于病姜田土壤和带病的姜块组织中,可在土壤中存活2年以上,带菌姜种是主要初侵染源,并借姜种调运作远距离传播。次年下种以后,首先由病姜种或带菌土壤中的病菌,在适宜环境条件下侵入生姜植株的**茎基部或直接引起**姜块发病。就病种和带菌土比较,病姜种引起发病可能性更大,时间更快,二者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病源。姜瘟病菌同其他着生鞭毛的杆状细菌一样,必须在有水的情况下才能传播蔓延。一般靠灌溉水、地面流水、**害虫和雨水溅射传播蔓延。种植感病品种,病土连年净作,用带菌种姜,施肥不当,以及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都易引起姜瘟的发生和流行。

2.4发病条件

一是要有病源(病姜种和带菌土)的存在;二是要有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环境条件主要指气候条件的温度(气温和土温)与降雨量。一般旬均温达24℃左右时,病害开始流行,在28℃左右加上充足的雨量,形成田间积水,病害迅速发展蔓延。试验观察表明,在有病源在的前提下,温度(特别是土温)和降雨量是导致病害流行的二个重要因素,尤以雨后姜田积水,又遇烈日曝晒大发生最为严重。此外,姜苗出土前后灌水不当,具有一定诱发作用;栽培管理不当或轮作时间长短,均与病害发生有密切关系。土均温25℃以上时,潜育期一般为

6—8天,最短3 天,最长11 天,在15—20℃时为41天,15℃以下很少发病。高温多湿,时晴时雨的天气,特别是土温变化剧烈利于本病发生流行。降雨量的多少和降雨的早晚也有关系。6—7月间,如果在10—12天内,降雨量达到100毫米左右,田间即可出现病株,大雨过后1周左右,田间即出1次发病高峰。植地连作、低洼、土质粘重、无覆盖物、偏施N肥的发病率高;中心病株出现早,病菌再次侵染的次数多,病害发生也重。

2.5发生和消长规律

露地栽培的生姜姜瘟病一般于5月中旬至6上旬开始发病。由于此期间气温较低,雨量少,病害零星发生,扩展慢。6月下旬和7月上旬是大面积上中心病株出现和中心病团形成时期,7月中旬末至9月中旬是姜瘟发生和流行的高峰时期。此时正值高温高湿气候,姜块形成膨大旺盛时期,病菌易于侵入,侵染速度快,严重的可在15天左右造成全田无收,整个发病高峰可持续50—60天。9月中旬后,随着气温降低和雨量的减少,病害逐渐减轻,10月中旬后停止发病,整个发病期长达140天左右。

2.6综合防治措施

防治策略,必须从农业防治为基础的综合措施考虑,尽量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狠抓各个环节的协调配合。

2.6.1选用抗病品种。品种间抗性有差异,义乌首姜、新昌小型竹边姜和浙江铁杆青等品种较抗病。

2.6.2选用无病姜种。建立无病留种田,选留无病姜种,凡是有水渍状、表皮易脱落或者掰开姜块可见黑褐色圈纹,用手挤压有白色液汁溢出的,都是带病姜块,不能下种。

2.6.3姜种消毒处理。方法同选种清毒。

2.6.4轮作换茬。选择地势高,排水良好的地块,深翻后亩施生石灰100—150公斤,起高垄,增施磷钾肥或覆盖遮阴,实行2—3以上的轮作,避免与茄科作物连作或套种。

2.6.5加强田间管理。重视姜田排水,严格控制姜田灌水,一般采取人工浇灌,严禁大田浸灌。深沟高厢,雨后及时排除积水,重施底肥,轻施、巧施追肥,避免过多施用氮素化肥,增施磷、钾肥及粗渣肥。发现中心病株后,立即拔除,连同窝中土壤带出田外处理,并用鲜石灰对附近消毒。

2.6.6药剂防治。齐苗期每亩用78%姜瘟宁500倍液300公斤灌窝。发病初期灌窝或喷雾,78%姜瘟宁300—500倍液,每隔5—7天1次,连续2—3次,或用72%硫酸链霉3000倍灌窝,或1000单位新植霉素3000倍液灌窝,或用90%的三乙膦酸铝可溶性粉剂300倍液灌窝,较能有效地控制姜瘟的危害。

参考资料:

有没有治姜瘟的特效药

姜瘟病,是细菌感染引起的病害,用中生菌素,或乙蒜素,或多抗霉素,或农用链霉素,或辛菌胺乙酸盐,或氯溴异氰脲酸,或春雷王铜,或噻菌铜,或噻森铜,或喹啉铜,或氢**铜,或**亚铜,或氧氯化铜,或甲霜铜,或络氨铜,或松脂酸铜等进行灌根防治。没有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